記者 陳薇涵、朱培妤╱台北報導
你有聽過實驗教育嗎?相較傳統教育透過考試制度,幫大部分學生規畫好一條「完整道路」,近幾年來,台灣創新教育方式逐漸興起,期待打破框架,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潛能。
實驗教育是什麼?
民國103年11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實驗教育三法》,將實驗教育分為「學校型態」、「非學校型態」及「公辦民營」三種,教育部強調其目的是促進教育革新、提供一種和主流體制不同的教育、提供學生更多適性學習機會。
實驗教育的課程不受傳統課綱的限制,每所學校都可發展自己的特色課程,像是台北市政府民國105年成立「台北市影視音教育機構」,目的就是要培養影視、藝術、音樂的幕後工作人才。
該校課程分為通識和專業兩種,通識課程有社會、文學、英文、表演、音樂;專業課程則強調「自主學習」,可按照自己的喜好做選修。在該校就讀的余婷詒表示,由於上課的時間彈性,不用每天按表操課,「在這裡上課很開心」。
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的人文國中,從91年創校至今已16年,是很早就開始推動實驗教育的學校,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上下課鐘聲,也不用考試成績定義學生,讓學生能夠依據自己的興趣選課,且採取混齡的上課方式,讓學生能夠提早適應社會的型態。
曾就讀該校的張皓恩表示,人文國中沒有死板的教科書教育,不只給了學生很多自由,也培養主動思考的能力,像是舉辦成長營,去爬了5天的山,出發之前老師就有規定大家背包的重量,整個爬山的過程都要自己揹,還要自己煮飯。或是擺攤賣東西,然後用賺到的錢一起去外縣市玩等,這些都是一般國中體會不到的。
民族國中拚轉型 提供家長多元選擇
創校58年的「老牌學校」台北市民族國中,自明年起也決定決定轉型成實驗學校。教師謝吟綺指出,校方期盼能培養孩子成為「國際綠公民」,在生態實驗創新課程上改採主題式教學,讓學生重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謝吟綺表示,一般的學校,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座位,在自己的位子上學習,只有在教室裡面學習和思考,可是走出校園之後,反而對這個世界和社會是陌生的。而在實驗教育學校中,則更重視「合作學習」及「自主探索」,孩子必須要勇於表達自己,必須要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及社會,甚至對國際,有批判思考的能力,這個部分和傳統的教學非常不一樣。
對於多數家長憂心,若將孩子送到實驗學校,可能導致升學無法銜接的問題,謝吟綺也強調,民族國中已將108課綱固定課程的內容重新統整,像是將生物課融合創新教學,並進一步簡化,如此一來,學生除了具備反思能力,面對傳統大考也不會太過生疏。
傳統與實驗的拉鋸
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為一位老師在台上講課,台下的學生只能被動接收知識,而為了考取高分,許多人下課還得去補習,消耗許多時間在教科書上,無形中埋沒啟發潛能的機會。而老師也相對輕鬆許多,只需要準備同一套課程內容,學生也只能默默地被動吸收,卻沒辦法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上得到更多。
相較於傳統的教學模式,實驗教育推廣中心計畫主持人鄭同僚指出,在實驗教育的現場,體制會尊重學生要什麼,會覺得「你要什麼,我們提供給你」,讓學生也比較有機會去表達,表現自己要或不要,老師也會按照每位學生的學習程度不同,搭配適合的教學方式及驗收學習成果。
然而,實驗教育的出現,是讓台灣的家長和孩子多了一份選擇權,並非拯救台灣傳統教育體制的仙丹。也並不是每位學生都適合在實驗教育下就學,而每間實驗學校也都有不同的特色及辦學理念。不論教育體制如何變化,最重要的是,孩子如何在就學過程中,審慎評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才能充分體現對各領域的自主探索,和這個世界有所連接,不淪為教科書下的犧牲品。
實驗教育最大的隱憂:師資不足
不過即使目前實驗教育已經開始發展,也有許多公立學校轉型為實驗學校,鄭同僚認為,師資不足仍是推行實驗教育時最大的問題。
鄭同僚補充,由於在教學現場中,老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必須拋開原本按照課綱既定的教學方式,變成能與學生作深入的互動、發想教材內容。而目前,台灣的實驗教育處於一個「邊走邊做」的情況,大多數的老師從傳統的教育體制一路走來,少了創新與想法,更未曾經歷過實驗教育。因此,越來越強烈的實驗教育師資需求,也促進《實驗教育推動中心》的發展。
《實驗教育推動中心》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受教育部委託而成立的研究中心,從成立至今,已陸續推動許多培訓實驗教育師資的計畫。
這些嶄新的師資培育課程,報名者不限背景與年紀,也不限於要教育相關學系的學生,重要的是對實驗教育有熱忱。培訓課程中,也強調彈性及自主性為主的課程內容,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再去延伸更多能夠教給孩子的內容,期盼每個參與者,都能激發出對教育的熱情,從自身出發,真正認同實驗教育,才能帶給孩子們更多。
實驗教育雖夯 在台仍佔少數
現在有越來越多家長把小孩送到實驗學校,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數據,106學年度就讀實驗學校的人數約1萬多人,和104學年相比,成長了2.2倍。但是實驗學校在台比例也只占1.3%,整體來說仍是少數,鄭同僚表示,當人類身處在習慣的環境時,是很難被改變的,因為改變充滿了不確定性,且誰都不願意冒風險。他強調「體制有體制的慣性,要改變一個體制是很難的。」
鄭同僚說,「實驗教育的現場常發生這種事,過一陣子就會開始自我懷疑,走這條路對嗎?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錯了怎麼辦?」他認為,實驗教育仍是很新興的觀念,為台灣傳統教育帶來很大的衝擊。目前台灣仍不可能全面實施實驗教育,但他仍期盼,實驗教育能夠促使台灣教育更加成熟,為下一代共築更美好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