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sung-Note8掌握虹膜辨識技術,使用者只須眼睛對著鏡頭便可解鎖手機。攝影/林柏均
財經科技

不用用到雙手的辨識功能 臉型辨識與虹膜辨識

 記者 林柏均、林柏齡、黃彥誠、吳柏勳/採訪報導

手機上網消費需要帳號以及密碼,而這些帳號以及密碼又很容易被忘記或者被他人所破解,這樣的苦惱是否一樣十分困擾著你呢?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科技大廠已經開始使用生物辨識技術,只要使用虹膜辨識、或是指紋辨識,就可以輕鬆完成付款。

2017年起全球行動支付總交易額上看7210億美元,每年交易額已35%幅度成長。而支付技術也不斷創新,透過消費者獨一無二的指紋或是虹膜就可以完成付款認證。據《聯合影音》報導,萬事達信用卡台灣區總經理陳懿文表示,對於消費者而言最重視的就是安全性,而因每個人的生物特徵具有獨特性,應用這樣的生物辨識技術,以取代現行簽名或是各式各樣需要記住的密碼。

什麼是生物辨識
圖片提供/浩鑫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辨識是利用人的生理或行為特徵作為身分辨識的依據,而生理特徵可分為指紋、聲紋、臉型與虹膜等。生物辨識與所有身分認證機制相同,具備達到身分辨認與身分驗證的能力,意即從所有目標物中,篩選出正確身分,且能合理無誤地確認該目標的身分真實。由於生物辨識主要應用於個人身份的識別與認證,因此需要兼顧高安全性與高便利性。目前對於生物辨識需要符合七大要點:

一、唯一性,這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特徵。

二、普遍性,普遍大眾都有相同型態的特徵。

三、永久性,這樣的特徵不因時間而改變。

四、可測性,可用精簡的技巧去測量其相似度。

五、方便性,量測器具能容易攜帶。

六、接受性,能被大眾接受的量測方式。

七、不可欺騙性,儀器不因偽裝而被欺騙。

各種生物辨識比較。製圖/林柏齡
臉型辨識──快速、方便、準確率高

目前,在生物辨識的運用的科技上,以指紋辨識發展為最大宗。根據IBGInternational Business Group)的數據顯示,指紋辨識為目前生物辨識發展的核心技術,估計占所有生物辨識研發技術的百分之五十,第二名則是簽名辨識,而近年正積極發展的臉型辨識與虹膜辨識則以16%9%位居第三與第四位。浩鑫股份有限公司市場行銷部副理林定芃表示,國內臉型辨識主要可應用在機場通關、入口顧客辨識與門禁進出。而浩鑫目前發展的人臉辨識技術以先監測並確定人臉的存在,再來針對人臉特徵的提取,通常包括眼睛、嘴巴等器官的位置及相對位置等信息,進行演算法的比對,再和人臉進行配對,將需要識別的人臉與已知的人臉進行匹配,來確認身分或是延伸至數據的分析。由於臉型辨識擁有非侵入性,意即不需要接觸受測者,其便利性接受度在近年逐漸趕上需要受測者接觸驗證儀器的指紋辨識。

浩鑫股份有限公司將人臉辨識系統應用在市場行銷上,並透過AI智慧達成精準行銷。照片提供/浩鑫股份有限公司

當使用者忘記帶鑰匙或是無法空出雙手拿鑰匙時,最短只需要二秒就能辨識,相較於指紋辨識會因為手汗等因素影響辨別,此技術在方便性提升了不少。而使用3D鏡頭與數據計算建構的臉型資料則可以降低照片導致的錯誤判斷率。另外,導入近年蓬勃發展的AI人工智慧技術,可以不斷學習與演算人臉的變化,不會因為使用者的面部老化而造成辨識上的困難,解決早期機場在使用臉型辨識所遇到的困難;或是市場行銷在資料的統合與分析,也能提升臉型辨識數據的精準度。

臉部辨識也可用於零售市場,掌握顧客回流率。圖片提供/浩鑫股份有限公司
虹膜辨識──安全性最高的辨識法

一個眼睛上的虹膜共可以找出約240個不同的特徵點,相較於指紋只可找出40個特徵點來的高出許多,因此具有更高的準確性,也是目前具有最高安全性的生物辨識方式。

雖然虹膜辨識的準確度是所有技術中辨識度最高的科技,其對應的成本也相對較高。虹膜辨識需要較為昂貴的紅外線攝影機以取得虹膜資訊,且眼睛需要直視攝影機,因此容易造成操作時眼睛不適等問題。另外它的取像速度與比較速度都相較於其他生物辨識功能要慢,因此目前虹膜辨識的市場規模較小,應用範圍也不及指紋辨識或臉型辨識般普遍。

在各家手機大廠都競相推出生物辨識科技的同時,目前唯有Samsung掌握虹膜辨識科技,在近年推出的新機中均有配備虹膜辨識的功能。其號稱比美國FBI的指紋辨識系統還優秀,但是否就如同其所宣稱的一樣厲害?Samsung Note 8的使用者全紹奇認為,Note 8搭載的虹膜辨識技術的確不遜色於其他種辨識功能,只要使用者靠近手機上的感應裝置,便能輕鬆解鎖。此外,手機的安全性也收到充分的保障,無論將照片擺成何種角度都無法破解虹膜辨識。

對於Note 8的虹膜辨識技術,全紹奇給予正面的態度,且在使用虹膜辨識時並沒有如同前述報導有出現眼睛不適的現象,但他認為Note 8不能在充電時使用虹膜辨識功能來解鎖,還有當他帶著眼鏡時會降低手機判別的準確度,這二點是目前對他造成最困擾、也最期望Samsung在之後的改版中能作的改善之處。

建立個資保護機制 才能發展生物辨識

《蘋果日報》報導,立委鍾佳濱提出《戶籍法》修正草案,希望能在身分證中蒐集民眾的生物辨識資料,此舉引來大批網友及各界專家議論。現雖主動撤案,但為何在iPhoneSamsung等科技大廠都生物辨識上的科技已在市場應用多年,大眾還會擔心把生物辨識等個人隱私存入身分證時,會有資安洩漏的風險?浩鑫股份有限公司市場行銷部資深經理張崇瑛認為,商業用途與國家政策仍有雙方是否都同意使用的差別,且只要有心,任何I.TInformational Technology)都有可能被破解,假若政府強制納入生物辨識資料,可能受到攻擊的目標也就跟著變大了。

以美國的社會安全號碼(Social Security Number)為例,該號碼原本僅用以配合社會福利系統,但1943年社會安全號碼被用來做為永久帳號,1961年美國國稅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IRS)將該號碼當作美國國民納稅時的辨識號碼,而後社會安全號碼更被作為駕照、軍隊個人資料等的一部份,因此,只要得知個人社會安全號碼,便可能近一步得知該個人更多資訊。相同地,生物特徵的用途如果擴充,再配合相關單位地互相連結,個人資訊將有可能受到有權利接近使用該等資訊者充分掌握。

若台灣真要走向智慧身分證的道路,必須要通過立法院審查的法律,並且有足夠的法律位階,而不僅只是行政命令或修改法條。另外,要有足夠的技術以確保這項龐大的國民個資資料庫不會被外界入侵。而中國方面也會希望取得,內政部必須去除這些疑慮、建立安全機制並且不濫用這項資訊,才得以說服國民大眾接受。

各種不同的生物辨識技術介紹與差別。製圖/林柏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