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心怡、曹華芳/採訪報導
民國106年10月29日,雲林麥寮上空一片灰濛,強勁的東北風吹起濁水溪的揚塵,帶動煙囪飄出白煙,當天鄰近六輕工業區的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燒焦味,懸浮微粒(PM10)的濃度更高達135微克/立方公尺,為當地居民健康拉起警報。
工業過去曾是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大功臣,然而帶來的汙染卻引發許多爭議。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加上越來越多空汙影響健康的案例,使民眾與媒體開始積極關注空汙議題。
空汙危害人體健康 PM2.5成致命因子
「為了全台灣的GDP,雲林人就該罹癌嗎?你覺得這個正義嗎?」台灣影像藝術家林泰州拿出民國105年的健檢報告,指著肺部上方直徑0.5公分的結節,批台灣為了經濟發展而選擇犧牲環境及賠上健康的民眾,而他便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根據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顯示,民國103年全台共6281人死於空氣中PM2.5所造成的慢性病,包含缺血性心臟病、中風、肺癌,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PM2.5容易引發過敏、加快呼吸道、心血管、腦血管等疾病的惡化速度,甚至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所轄的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認為是一級致癌物,肉眼看不見的小小汙染物,背後卻隱藏著致命危機。
區域分配不均 中南部盼重視環境正義
「鄰避效應」一詞源於1980年代,由當時任英國環境事務大臣的Nicholas Ridley提出,意指居民反對將造成環境汙染或危害人體健康的設施建於自家旁。以興建垃圾處理場為例,每個人都希望興建垃圾處理場以方便處理家中產生的垃圾,但卻沒有人願意將垃圾處理場蓋在自己居住的社區裡,想要享有權益卻不願承擔該建設可能造成的外部效果,便是所謂的鄰避效應,而區域不正義性就是一種鄰避效應的概念。
「如果經濟部設在台塑旁邊,我沒話講,如果總統府旁邊設一個石化工廠,我就沒意見。」林泰州表示,石化業者多將總公司設在北部,卻將工廠設在中南部,導致企業賺取利益的同時卻讓中南部居民飽受空汙之害,形成所謂的區域不正義,他認為這是一個自私的決定。根據行政院公布的總體經濟現況,台灣工業收入占全國國內生產毛額(簡稱GDP)的35.04%,是台灣經濟無法割捨的一塊心頭肉,卻同時也讓居民的健康彷彿走在名為經濟的鋼索上,搖搖欲墜、不堪一擊。
針對六輕進駐雲林縣麥寮鄉一事,麥寮鄉中興村的村民蔡長河形容,他對六輕是「又愛又恨」,六輕工業區無疑帶動了雲林地方的經濟發展,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但不可避免地也帶來汙染,當地居民希望發展經濟之餘,政府及企業能夠正視居住正義的問題。「百姓的立場就是要求六輕把環保做到最好,要共存,國家好、企業有錢賺、百姓安居樂業、地方繁榮,有什麼不好?」蔡長河表示並不反對六輕工業區,前提是政府必須善盡監督之責,訂定相關政策予以約束,而企業亦不能置身事外,漠視當地居民的健康,他期望各方能夠正視問題並溝通,達到三贏的局面。
「我覺得未來環境正義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對於區域不正義的問題,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專員徐淑芷表示,目前環保署已將此納入今年即將提出的空汙修法草案中,盼能逐步導正該問題。
空氣汙染不只影響生活在灰色天空下的人們,同時也滲透全台灣人民的食衣住行。台灣農業區主要集中在中南部,而那裡的農作和居民一起被迫吸著受汙染的空氣,無助卻脫不了身。
農作物注入汙染 間接威脅人體健康
「空氣汙染沒有好好控管,確實會造成農作物的汙染」徐淑芷說,空氣汙染會隨空氣流動散佈,可能存在於土壤、農作物的表面,或水裡。空汙對農產品的影響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汙染物直接影響農作物本身,環保署提出台灣大部份空氣汙染危害的案例中,二氧化硫(SO2)為最主要的汙染源,其危害可能導致農作物減產;第二則是汙染物藉由重力或雨水等沉降至地表,再被農作物所吸收,例如酸雨即為酸性沉降,可能會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屬溶解,而造成其礦物質流失。
以戴奧辛為例,徐淑芷指出,燃燒產生的戴奧辛會掉落在農田附近,將造成植物與農作物的戴奧辛含量偏高,另外在六輕工業區附近的香蕉園過去也曾有相關案例,工業區排放含氫氟酸的強酸氣體,造成香蕉及蕉葉損害。無論是哪一種汙染型態,都可能會造成植物生育受阻,使農作物大量減產。
中部地區農業耕作地面積占全國之首,出產大量的農糧,其農作流通台灣各地,雲林農業物流中心更表示他們的農產品近幾年以發展出口為主。崙背鄉崙前村長廖進榮說,村民會將土豆出售給崙背鄉的收購商,收購商不會只在當地販賣,也會運送或經過加工後,再出售到其他地區,因此透過農業,殘留在農作的汙染物會散佈各地,民眾若食用了受汙染的農作物,可能會間接危害健康。
廖進榮指出,菜和瓜類較易受影響,並表示,從前居民多種植洋香瓜,即使不用隧道式栽培也可以有三、四次的收成,現在若不用隧道,便只能有一季收成,更糟的是,十個種九個都失敗,因此當地已經無法種植洋香瓜了。當地的農民不只健康直接受到空汙損害,連賴以為生的工作也受到影響,卻只能繼續拿著鋤頭,耕耘這片受汙染土地。
除了於全台設置空品相關測站,使大眾得以即時掌握空氣汙染物的數值,環保署也明訂相關政策,提供「公害糾紛法律扶助」的管道,讓受汙染之害的農民與民眾能藉民事訴訟或公害糾紛處理程序裁決,捍衛應有的權益。
「攝影機拍不出味覺」,林泰州感嘆,面對著外地人無法想像的生命威脅,雲林當地居民為了養家糊口只能選擇在灰煙飄揚的天空下默默耕耘,因此而生產更多汙染糧食,同時播下更多灰色種子,最後將有毒物質吃進肚子裡,從此不斷形成惡性循環。美麗的地球只有一個,人類的健康也只有一次,若業者、政府及人民能從中積極協調與相互配合,一定能幫助台灣人民找回過去清澈的藍色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