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雯婕、楊婷茹、汪虹/採訪報導
你能想像不同專業的職人在同個空間工作的情景嗎?陳漢傑、蘇義傑、郭瑋做到了。三個來自不同領域的大男孩,為了分擔工作室的租金,在討論與規畫後,他們希望能效法國外的共同工作空間,可容納各式各樣的職人,彼此交流、學習,因此打造了ACID岸汐職人聚落。
「ACID吸引外國人比較多,我們把在國外所見所聞所學帶回來,台灣就是我們的岸,我們就像潮汐一樣會出去也會回來,我們也希望藉由像潮汐這樣來來去去,可以把更多不同的東西帶到台灣來,也可以把台灣的東西帶出去給別人。」陳漢傑笑著說。「ACID岸汐職人聚落」是由Artist, Craftsman, Innovator,Designer為軸心所組成的 ACID LAB(共同工作空間)。陳漢傑表示,當初會創辦岸汐職人聚落,源於他們三人希望藉由空間共享的精神,讓台灣的時尚產業更蓬勃發展,在共同工作空間大家會更樂於分享資源,一起創造出更多機會;另一方面他們也期望,除了把職人的手工技藝跟對專業領域充滿熱情的精神保留下來之外,能夠參入更多不同的元素,讓技藝有更新的發展。
三位創辦人中,陳漢傑專攻珠寶設計,蘇義傑負責鞋子設計,郭瑋則是服裝專業,但有趣的是,陳漢傑與蘇義傑都不是本科系出身,蘇義傑原先是學保險專業,後來去日本拜師學藝,再去英國創業,學習歐洲製鞋的技術,最後回來台灣;陳漢傑則是電子商務出身,後來才開始做珠寶的買賣。
陳漢傑認為,這是台灣教育的失敗,總覺得一定要唸大學,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三人共同經營,雖然沒有共同設計產品,但因為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時常互相交流、分享,也會引用彼此不同的技術,例如他曾替郭瑋設計客製化的扣子;幫蘇義傑開發過鞋子的配件,「大家能在不同的領域互相學習,這是最好玩的地方,這也是我們很愛這裡的原因,我覺得這是共同空間最大的效益。」
岸汐職人聚落從最一開始的木柵據點,到現在景美、花博也都有他們的身影,隨著據點的增加,將不同性質的活動分散出去,陳漢傑表示,策畫藝術展或是發表會等藝術類活動是在景美舉辦,讓景美成為一個藝術空間,木柵則是單純的工作室以及大型派對活動的地點,花博主要為銷售跟對外發布。談及最初選擇木柵設據點的原因,他解釋,除了因為生活成本比較低之外,也因為文山區目前沒有一個具體的產業,因此希望在木柵建立時尚生態系,從設計、製作到銷售都可以完成。
雖然岸汐職人聚落的據點目前拓展到三個,但在經營上仍有困難,對此,陳漢傑無奈的說:「岸汐資金不足已經到挖東牆補西牆的程度了,但我們都有自己的主業所以還是能撐下去,只是現在岸汐業務擴張的關係才漸漸變成我們的主業。」比起獲利,岸汐職人聚落的經營更偏向藝術的交流,陳漢傑希望有一天岸汐職人聚落能成為指標性的品牌,提到台灣時尚時大家會記得是他們做過很多的努力,才把時尚帶入大眾的身邊。
岸汐與文山社大合作活化景美街
「岸汐140──梘尾振興基地」是岸汐職人聚落在景美的駐點,景美據點的功能主要為藝術空間的展覽以及促進景美老街活化,今年10月時他們更與文山社區大學的「尋找景美新人文渡口」計畫合作,在岸汐140展出許多景美街的歷史風景。
景美以前的舊名是梘尾,這一帶歷史悠久,特別是景美老街充斥著許多刻著歲月痕跡的建築,台北市都市更新處看見了景美老街活化的可能性,特別找到在地的青創團體岸汐職人聚落與文山社區大學合作,以活絡景美社區為目的,在景美街140號打造梘尾振興基地,在這個開放空間不定期舉辦展覽、藝術展等,期望能夠與在地居民共同活化景美社區。
文山社區大學水文化社區改造(簡稱文化社造)長期致力於地方文職、地方學的傳承,他們在去年承接區公所「復興景美文化尋找新人文渡口」的計畫,並成立了文化社造聯盟,在推動的過程當中認識了木柵青創團體岸汐職人聚落,文山社區大學(簡稱文山社大)職員李佳盈表示,在地團體的扶植跟培力對社區空間改造是很重要的,岸汐職人聚落剛好符合了這樣的條件,因此跟外部團體培力他們去接了梘尾振興基地的計畫。
在尋找景美新人文渡口的展期中,岸汐140的展覽牆上貼滿許多景美一帶的歷史建築與特色商店照片,藉由一張張相片及解說,帶著民眾回到歷史中的梘尾,讓老一輩回味、年輕人有新的體驗。李佳盈說:「我們希望老街活化可以依照在地發展的脈絡,去作出它的特色來,我們辦活動是想要讓居民看到不一樣的老街面貌、社區的發展。」
岸汐140至今已正式開幕一個多月,除了經營展覽空間之外也親自與周邊店家聊天、宣傳活動,但部分民眾對岸汐140仍然不清楚,在景美街工作的陳先生只知道景美街有個空間在辦活動,不曉得實際內容;而居住在景美街的高姓婦人則表示,她知道岸汐140在此駐點是為了活化景美社區以及宣傳景美歷史。為了推廣岸汐職人聚落的理念,文山社大也舉辦了相關講座,邀請居民能前來共同聆聽學習。即使景美街的活化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但岸汐職人聚落與文山社大都期望居民可以一同完成富含人文特色的社區營造。
文創產業興起 內容將是取勝關鍵
近幾年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興起,「復古商店」、「潮流小物」、「文化展覽」等都屢見不鮮,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主任鄭麗玲認為,文創並不是近幾年才有,舉凡與民俗、文化等相關的服飾、習俗都是文創的一部分,例如台灣原住民族紋面、織布紋飾以及福佬系、客家系漢人華美服飾、保衛家鄉的宋江陣等都屬文創。
隨著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化與商機也愈見密不可分,台灣所稱的「文創產業」在日本被稱為「內容產業」,鄭麗玲表示,台灣所謂的「文創產業」,不應該只有存在於商品的包裝紙或外在的服飾,若只注重外觀,而忽略內容的重要性,是不會被消費者買單。日本與台灣不同之處在於,日本強調的是「內容力」,因為創意是基本元素,內容必須要有創意才能推出,因此日本所注重的是更深層的內容與人文涵養。
台灣的文創產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果要在眾多文創產業中脫穎而出,內容將會是決勝關鍵。鄭麗玲舉例,「台灣吧」就是成功抓到深具文化內容力的「點」,然後擴大成「線」到一個「面」的例子,這個品牌透過黑熊、藍鵲等多元的物種,加入設計的創意,並從台灣歷史文化這個過去大家沒有發現的寶藏去挖掘,用活潑生動的敘事方式呈現,從網路短片一路發展到實體店面。
鄭麗玲說:「正在文創產業學習或工作的人,除了強化本身的技術之外,也要不斷的充實人文涵養。而大人應該學習放開僵化思維,看看年輕人如何把具有深厚內容的文本以創意呈現出來。」比起商品的外觀與包裝,未來文創業更應該注重內容的發展,就如同陳漢傑所期望,文創需要更多的自由跟包容,在技術中加入不同的想法與美學,不該只延伸傳統或是把它重新包裝。岸汐職人聚落的故事未完待續,他們用勇敢與創意,為台灣的時尚產業寫下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