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心宇、陳舒揚/台北報導
「其實一開始只是抱著一個有疑問、試試看的心態去接觸這個器物修復的領域,但學著學著,在有更深刻的體會之後,不知不覺地就愛上它了。」陳高登坐在工作臺前無奈地說道,臉上的微笑不曾褪去,這是一位匠人對工藝深刻的情。
學習修復之路 全憑滿腔熱情
金繕與鋦瓷是陳高登主要運用於器物修復的兩大工藝,是中國節儉美德與日本惜物精神的融合。金繕,即「以金修繕」,是一門源於中國、盛行於日本,並與日本漆藝結合的傳統工藝,用於修補殘缺器物。運用金粉或金箔貼於表面,將殘缺的部分突出,透過修復者的巧思可以創造出器物另一種美的樣貌,甚至達到原物沒有的藝術境界。
古話云:「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鋦瓷這門古老的傳統工藝。鋦瓷簡單來說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使其恢復原樣,既能再使用、又有觀賞價值。台中中華鋦瓷藝術傳承發展協會助理張裕隆介紹道,「通常我們會將破損無缺的陶瓷品,用鋦瓷的技巧完成拾漏,讓原有陶瓷品增添具有歳月感及現代技藝的痕跡。」通過這樣的鋦瓷修復,瓷器不再只是普通的生活器皿,還寄託著別樣的人文情懷。而金屬器皿、木製器具的修繕,也同樣能以鋦瓷的技巧為基礎,在修繕器品中展現多元的金鐥、錫金的工藝。
陳高登是金工出身,經常為客戶製作、修復珠寶,偶然在一次茶會中受到朋友的請託,幫忙修補紫砂茶壺,為了讓這只茶壺在修好後還能繼續使用,他一頭栽進了研究器物修復的世界,隨著不斷深入的學習,那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金繕與鋦瓷工藝,深深地吸引了陳高登的目光。
發揚匠人精神 在嚴謹中追求創新
陳高登在就讀台灣藝術大學研究所時,以「鋦瓷工藝創作」為研究主題,藉由採訪台灣修復作品的匠人與收藏家的過程,發現鋦瓷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更在藝術創作上充滿美感,也藉此機會讓他更透徹地理解,器物修復沒有想像中的簡單。「當時看到這些被修好的器物,心裡真的只有驚嘆,他們各自都承載著不同的時空背景和風土民情。在經過修復後氣韻還在,但多了一層不一樣的美,這個是修復之後所帶來的第二生命。」在驚奇之餘,陳高登對鋦瓷這項技藝產生了越來越深的嚮往。
為了更專精地學習鋦瓷工藝,陳高登向中國的資深鋦瓷匠人王老攜學習了一年,更在這一年中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在拜師學藝以及研究所畢業後,陳高登便在北投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與朋友一同向文化部提出策展計畫的申請,希望能夠再現昔日鋦匠修補的情境,為這項傳統技藝留下珍貴紀錄。陳高登表示在接案子進行器物修復時,也會蒐集日本金繕工藝的相關書籍來精進自己的技術,並且在台灣藝術大學繼續傳道授業。陳高登在台灣藝術大學的學生,目前也是金工、漆藝設計師陳冠安表示:「老師是一個很熱心的人,有非常強的專業能力,很樂於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像,都是陳老師通過自己的技法幫助我們實現。」
即便掌握了這樣純熟、渾厚的傳統工藝,陳高登也不敢怠慢,依然堅持不斷地進行創作,有時候為了實驗,甚至直接將器物摔破進行修復,期待在一次次地反復操作中展現修復工藝更多樣的面貌。
保留故事與記憶 展現不平凡工藝
比起工藝,陳高登更加重視器物背後的「故事」與「記憶」。「接案子的時候,我常常會問客戶要修的物件有沒有什麼故事,因為我希望讓器物繼續保有主人的記憶,除了使用的功能之外也可以承載美好的回憶。」陳高登認為器物修復除了精湛的技藝之外,其實最困難的是如何將作品再度呈現,所以與客戶之間的溝通和修復過程中的巧思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專業、耐心的陳高登給身邊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學生身份轉變成助理的陳冠安坦言,跟老師一起辦展覽、熬夜的時間尤其珍貴。「還記得那時候要辦展覽,基本時間都很忙,一直在熬夜,要準備很多東西,但是還是學到了很多。老師的作品就像老師本人一樣,沉穩、雅緻。」
推行社區教學 工藝傳承喜憂參半
提到如何傳承器物修復的工藝技術,陳高登和中華鋦瓷傳承發展協會,目前都已採取開設「單元班教學」的方式進行教育。張裕隆提到教課成果時表示非常開心,因為在課程結束後,有幾位學生到現在都是從事修復相關行業。但與協會方面的正面回饋有所不同的是,陳高登開班不久便發現,課程結束後學生難以持續精進技藝的問題。「目前的單元課講求的是效率,但學生上完課後很容易沒動力繼續操作,就像是撒出去的種子不容易發芽,所以社區教學是我比較想做的,希望把金繕鋦瓷這樣的工藝真的留下來傳承出去。」經常充當助教角色的陳冠安則是對金繕鋦瓷的年輕化憂心忡忡,「來上課的主要還是以中年男人為主,首先是因為對茶具茶道感興趣的一般都是這個年紀的男性,再加上這門手藝可能關係到古董、陶器,比較老派,沒有那麼吸引年輕人吧。」
推廣金繕鋦瓷 盼與高校政府合作
在北投出生的陳高登,從小便深深受到北投的人文氛圍的感染,因此他決定在北投深根,進行器物修復的推廣計畫。希望未來能藉由社區教學與循環課程的模式,讓學生可以持續地操作與練習工藝技法,也能夠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度,使器物修復得到傳承。「社區的循環課程雖然能有效地讓學生增加練習機會,但社區的教學仍然缺乏專業的培訓,主要是達到分享與簡易教學的目的。」陳高登感嘆,若要落實工藝的傳承,則應該積極與大專院校相關系所合作,開設相關培訓課程,讓鋦瓷與金繕的教學能夠紮根且專業化。陳冠安也希望公部門能夠更關注和扶持這些傳統工藝,期待能和公部門有更多的合作,透過公部門的影響力,減輕藝術家的宣傳負擔,讓藝術家們更專心在教學和創作上。
鋦瓷和金繕興起自宋朝,在現在的台灣,也正透過各種管道逐漸被公眾所知,也能發現有不少的藝術家在這個領域奉獻自我。而修復的核心精神,其實就是「惜物、愛物」的精神,不論是中國的鋦瓷補丁,還是日本的金繕,都是為了讓器具能繼續使用。隨著「樂活生活」、「極簡生活」概念的逐漸推廣,許多像陳高登一樣的藝術家們,希望藉由推廣跟教學傳承工藝,同時也在提醒著大家要「節儉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