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式教育沒未來?運動員靠「毅力」兼顧多元發展

Table of Contents

 記者 林榆婷 蔡秉宏 陳柏學/採訪報導
 台灣各項三級運動的菁英式訓練模式促成不少國際賽事上知名的運動員。反觀風光背後,鮮少有人記得離開菁英式訓練下的運動員,因為就學期間忽略課業,導致無法擁有運動以外的一技之長來另尋謀路。大專盃籃球聯賽(UBA)新人王吳季穎認為,若能效法美國體制,除了訓練外也將課業成績擺入出賽資格評分中,或許就能改善學生運動員「重訓練而忘課業」的狀況。
 從菁英式中學自我要求 轉戰保險展「泓」圖
 1960直到今日,不只棒球,台灣的運動菁英式訓練造就出「體保制度」,學生運動員在國中小接觸運動項目,開始接受訓練直到高中、大學。最常見的項目就是棒球、籃球以及田徑,在體育署訂定的政策及學校的規劃下,運動員將大量時間投擲在項目訓練中,也因為運動成績而影響升學之路。
 從小對棒球有極高興趣的前職棒二軍投手王泓凱原以為自己的一生都會奉獻給棒球,卻因為高中時肩膀受傷,在之後的體育升學上受阻礙,選擇進入世新大學乙組球隊。但時間不停地過,畢業後雖進入職棒二軍,沒有薪水和合約的日子總會消磨人的意志。即使對於棒球還燃有熱情,在現實面卻不得不為自己的將來做其他打算。於是王泓凱轉而接觸業務的行業,問他為何會踏入保險業務這條路,王泓凱笑笑表示,保險業務是能夠擁有正常假日的,他在該上班的時候認真上班;在屬於自己的時間時,脫下西裝換上球衣,和朋友們聚在一起打球,或是教社區孩子們打球,是他最快樂,也離棒球最近的時光。
 王泓凱知道,棒球是很現實的運動,除了實力,還必須擁有人脈和運氣,才能夠在職業棒球界內生存。而體育班出身的學生因競爭力無法與一般生相比,需要找出自己的興趣和想走的行業,才能在離開運動路之後有所銜接。
 「人生若能重投一次球,你還是會踏入菁英式訓練的體制中嗎?」王泓凱表示,菁英式教學不適用於每個孩子,需要加強訓練以外的教育讓運動員能有更完善的體制來因應現今講求多元發展的社會。但對自己來說,他對菁英式教育充滿「惜福」之心,他由衷感謝體制讓體保生得以獲得許多保障,例如學費減免的補助方案,,能讓體保生專注於球場上,無後顧之憂。這是他認為菁英式教育最大的優點。
王泓凱雖然追不回職棒夢 卻在保險業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攝影/林榆婷
 台灣傳統菁英式教育 無法與多元發展並存?
 三級式訓練包含在菁英式訓練內,分別為國小,國中,高中三個對於培養運動員最為關鍵的時期,因此常以三級運動來稱呼,但又因體育項目不同,不是所有運動都可以用三級運動來概括。
 台灣實施菁英式教育也有數十年的歷史,上一個世代的運動員漸漸地走下競賽舞台,嚴酷的現實因素也正考驗著退休後的運動員。由於台灣菁英式教育著重術科培養,也必須以大量的時間來換取訓練上的成效,因此在基礎教育上忽視運動員的多元化發展,大部分的體育班沒有學習過家政與音樂等才藝課程,學校的政策也只要求體育班學習國、英、數等基本科目,剩餘時間皆用以投入體育練習,導致許多運動員除了會運動,還是只會運動,扼殺運動員其他發展可能性,造成數十年後運動員退休之際,也面臨失業的窘境。
 對於運動員缺乏多元化學習的問題,新北市教育局體衛科科長龔東昇就說明,近年來政府安排體育班的訪視時,特別強調課業輔導。從地方政府到學校,透過訪視發現問題並且改善,每個學生的學習資料與個人檔案都會統一建檔,深入了解運動員從小至今的學習狀況,連受傷問題都有保障,紀錄都依照法律規定送到體育署,盡可能監督學校在體保生的教育以及體育訓練上落實均衡發展。
 龔東昇也提到,運動員的未來發展不僅只是教育上的問題,社會思維以及觀念都隨著時代進步而一同進化,運動員本身要的是什麼、家長怎麼想,或是學習機構想要怎麼做,這三個環節是環環相扣的,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扭轉,而是隨著時間慢慢地改變,尤其觀念思維更需要經過時間的推磨來逐漸成熟,最重要的還是得回歸運動員本身對於自我的要求以及自覺,評估未來的發展,政府層級也會盡所能把教育風氣慢慢導向正軌,這需要所有人的努力才能改善達成。
 台灣目前面臨少子化問題,體育班人數以及加開班數卻逐年上升,龔東昇為此解釋,這個問題牽扯到許多層面,台灣的少子化問題近年來已逐步趨緩,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走到了一個平衡點,再來就是社會風氣改變,在升學多元化的影響,運動員逐漸地被認為是相當有前途的職業出路,因此越來越多家長選擇讓孩子就讀體育班,因此因應需求,學校開始增加體育班班數以及招生數目,才有少子化但體育班成長幅度不減反升的情況。
菁英式教育在每個階段所要求達到的目的 其中以國小到高中的成長最為重要。 製圖/蔡秉宏
菁英式教育衍生出球員缺乏多元化發展、從小累積過量運動傷害、以及退休即失業等問題。 製圖/蔡秉宏
 菁英式重團隊規範 培養「高效率」處事態度
 菁英式訓練講求「在壓力下生活」,運動員必須謹守團隊規範,除了集中住宿與限制3C產品的使用時間外,假日也可能因為被用來訓練而提早返宿,甚至不允許和普通生交談及談戀愛,使得交友圈受限而狹隘。世大運籃球選手劉人豪從國中開始正式踏入菁英式籃球訓練,集中住宿一直持續到高中,甚至到健行科大就讀後,球隊依舊保有這樣的管理模式。面對嚴謹的訓練生活,他提到因為約束制度,讓國高中生的自己能在心智不成熟、外界誘因多的情況下,毫無顧慮在練球上頭,卻也是因為制度,讓體保生只會打球,沒有時間培養其他興趣,連朋友圈大多都是受相同體制出身的隊友或同班同學。
 前職棒選手,現任鶯歌工商棒球隊教練王傳家表示,休息的每分每秒對運動員來說都十分寶貴,國高中的孩子們還不瞭解他所要的未來必須在背後付出極其巨大的用心及代價,又捨不得割捨自由,導致最後一無所獲,因此才會訂立許多嚴格的團隊規範。即使在注重紀律之下,依舊有許多運動員會無顧忌地越過規範,只為擁有自己的空間、時間。王傳家表示這些越規的人不計其數,團隊多採體能訓練懲罰或是沒收手機,他特別強調,「如果不照著這些規範走,那將會失去更多東西。」
 兩位在運動場上的前後輩都認為,運動員最大的優勢就是「毅力」與「效率」,曾經在高中籃球聯賽(HBL)受傷的劉人豪非常能夠體會運動員對於受傷後的運動生涯有多徬徨,他認為台灣的讀書風氣多為苦讀型,然而對運動員來說,在求學中不被受限在相同環節,跳脫訓練帶給他們的高度壓力,懂得融會貫通才能兼顧訓練與學業。而王傳家也提醒,會要求訓練扎實和明確,是希望運動員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論在哪一個領域上,都必定要一步一腳印,有策略性地去努力,完成一件事情的方法有很多種,但一步步遵循,才能將堅持放對地方,成就自己。

圖上下分別為鶯歌工商教練王傳家、世大運國手劉人豪(下圖中間者) 兩人一致認為運動員對訓練的堅毅度是促使學業成長的利器。 攝影/林榆婷
 路不會只有一條 體育良才需自我挑戰
 條條大路通夢想,運動員必須像訓練時一樣熟悉自我,在了解訓練過程的同時也學習其他發展的應用。若產生「用不到的就不必去學習」的心態,將會用「體制勒索自我」,阻礙發展的可能性。課業上,王泓凱認為,受菁英式訓練的體保生比起一般生學習起來的科目內容相對性少,造成兩者之間的落差。如果欲改善此狀況,體保生必須付出雙倍的時間和體力,成績才能與一般生持平。想兼顧課業就從自身做起,王泓凱回憶自己過去在每天早起訓練、學習時間不充裕的狀態下,每到晚上就會利用多餘的時間來自修,加強背誦英文單字,維持學業與專業的平衡,也因對自我的高度要求,讓他在轉換跑道之後,能夠在保險業中以同樣的態度面對工作,一路晉升到業務主任的位置。
 劉人豪也提到,升上大學之後和國高中時差異很大,雖然還是要遵守團隊規範,但訓練量沒有以往龐大,教練也給球員更多的空間去參與其他事務,有別於國高中的高壓訓練,運動員可以藉由參加各式社團活動,來慢慢培養自己的第二興趣,這些都是菁英式訓練中,能兼顧多元發展的一道曙光。
 政府長期喊出體育改革,然而培育制度上的限制、球員必須自行背負受傷的不可抗因素等都將成為退役運動員夢想與現實間的阻礙,如何善用對策,共同讓運動體制下的菁英式教育不再只是「只為訓練而訓練」,學校、政府機關和運動員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讓菁英式教育不再只是「只為訓練而訓練」,學校、政府機關和運動員間的路還很長。攝影/林榆婷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