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變的記憶 賦予舊漁具嶄新生命

記者 林冠宇、王懿萱/台北報導

半個世紀以前,航海、測風、觀星等技術是從事傳統漁業必備的本領,魚網、魚鉤、魚餌也都是討海人賴以為生的工具,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傳統技術成為課本裡的教材,而漁具則漸漸沉澱成回憶。家族背景與傳統漁業密不可分的陳瑞錦女士,運用廢棄的傳統漁業器具進行創作,拼湊出蘊有她獨特回憶的藝術,邀請大家一同走進她《質變的記憶鍊》。

名為《豐收》的藝術創作,運用薯榔液、毛線、廢棄漁具完成,作品揣摩漁民滿載而歸,呈現生理腎上腺素的愉悅。攝影/林冠宇

 

名為《悼》的藝術作品(局部),每艘漁船上至少配有一塊魚砧板,上頭每一道刀痕都是歲月的痕跡,都是生命的流失。作品闡述歲月的流失,也展現對生命的尊敬。攝影/林冠宇

創作靈感 來自廢棄漁具的召喚

《質變的記憶鍊》是陳瑞錦女士的創作個展,在今年 月 24 日至 月 23 日於淡水海關碼頭 棟開展。作者出生於傳統漁業家庭,除了對家中的謀生器具有獨特的情感外,父親與叔叔相繼在從事捕魚作業的過程中因意外去世,這對她來說是個衝擊也是個記憶啟蒙。陳瑞錦表示,親人去世後,原本女孩子碰不得的謀生器具轉而廢棄在陰暗的角落,這對她來說是個很唐突的打擊,在她的眼中,這些器具都蘊涵著一種傳統、都代表著一段故事。

回憶的共鳴 展覽的核心

另外,她認為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太過迅速,對於今天,可以記的事情很多;對於昨天,可以刪除的事也很多,現代人來不及消化生活中的瑣碎,許多事都只是匆匆掠過腦海,甚至無法想起,因此有著特殊記憶的她,利用漁具承載自身回憶,而回憶與回憶間的共鳴是作品與民眾溝通的橋樑,也是整個展覽的核心。

《鳥巢》系列五連作(其一),將漁業的實體文件、物件封存,覆上海泥,營造出既模糊又真實的夢境,鐵線編織的鳥巢則代表作者對家族記憶的緬懷與凝視。攝影/林冠宇

 

在《質變的記憶鍊》展覽現場,作者陳瑞錦與作品《流蘇往事》合影。《流蘇往事》反芻作者記憶中人、事、物的淡水河。攝影/林冠宇

交換記憶 品味過去

參展的民眾陳小姐表示,自己也是在淡水長大的孩子,在觀看展覽的過程中,她也不禁回憶起二、三十年間淡水的變化,或許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但對於家鄉總有一種說不上的感觸。而民眾內心對回憶的感觸,就是《質變的記憶鍊》展覽的宗旨,陳瑞錦女士在現場舉辦《交換記憶計畫》,現場準備 1000 張作者行走各地、所見所聞的記錄照片,參展的民眾可以寫出或畫出一段自己的回憶,進而與自己喜歡的照片交換。活動看版上寫道,「用我的影像記憶,交換你的文字回憶」,作者期盼民眾在觀賞的同時,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也可以回想起更多過往,細細品嚐出屬於回憶獨特的韻味。

交換記憶計畫,民眾的參與非常踴躍,卡片中充滿著來自各地的文字或繪畫記憶,其中也有許多外國遊客的留言。攝影/林冠宇

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一樣的背景與成長故事,對於陳瑞錦女士來說,傳統漁業散落在她的記憶各處,使她對漁具有著特殊情感,而她希望透過記憶的分享與交換,民眾也能放慢生活的步調,探索記憶中的瑣碎,當你凝視著自己的過去,時間釀的酒總是孰悉且令人流連、一再回味。

Posts created 845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