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廖芳鈺、陳心宇/台中報導
四個 20 出頭的年輕人,組了一個名為步行者的後搖樂團,為了記錄下音樂人生的過程,靠著每個月的打工繳團費,獨立發行了一張 EP 也完成了一場發片演出,不論當月所得多少,所有團員皆需要拿出 4500 元當作經費,繳上的團費一點一滴為發片里程碑奠定了基石。
為首張 EP 跑外縣市錄音 只想做到最好
在確定了一致的發片目標後,尋找製作人便是首要任務,為了找尋擅長錄製後搖滾的錄音室,也為了做出最滿意的作品,決定前往外縣市完成 EP 錄音,更為此找上 Frandé 法蘭黛樂團與微光群島的鼓手吳孟諺擔任製作人。
對於 EP 的錄音過程,步行者樂團吉他手梁祐鈞表示:「歌曲本身的橋段安排,其實都跟我們一開始的 demo 有非常大的不一樣,因為整張這樣做下來,有很多小地方是我們沒有思考到的,孟諺會以過來人的身份給我們建議,怎麼改、怎麼編比較有起承轉合在歌曲裡面,其實收穫很多,不包括是錄這張專輯,整個做音樂的思維都有改變,還滿值得的。」
發完 EP 後 走出風格更明確的道路
提及今年的目標,步行者一致回答:「希望可以趕快表演」,但鼓手 Kevin 臨時要入伍,在鼓手不在的期間,步行者其他團員則要開始準備新專輯的前置工作。相較於一般分開錄音,同名 EP 採取較有難度的 One Take 同步錄音的方式,表達出後搖的現場張力,也希望接下來的專輯能夠像這次順利錄製完成。事實上,步行者更期盼著等新專輯誕生,未必是侷限在後搖領域,期待能走出更明確的風格。
步行者:不論是什麼曲風,都要做自己喜歡的音樂
沒有歌詞的音樂 後搖用樂器和樂迷靈魂交流
提及最難忘的演出經驗,他們沉思了一下說道:「曾經有個失戀的女生去看演出,聽到曙光後便情緒潰堤。」這就是他們所營造現場氛圍的張力,不做有歌詞的音樂,是想讓聽眾去填入自己想要的歌詞,給出情緒的豐富性後,把想像的空間留給樂迷。
誠懇經營樂團路 謙虛能行萬里路
所有合作過的人,都給步行者一個名為「誠懇」的評價,莞爾一笑後,吉他手黃尤容說:「就像跟人家借衛生紙要說謝謝,謙虛能行萬里路。」貝斯手洪啟軒補充道:「但是有沒有還是另外一回事!」突然不意外一個這麼真誠的樂團會得到這樣的評價,原本看似難親近的樂團,卻有著與外表極大的反差的好相處,他們用自己最真誠的樣子面對音樂,以同樣嚴謹的態度去接洽每一個演出的機會。因為大環境的不容易,所以更應該互相幫忙,在音樂圈一起成長。
一步一腳印 走向更遠的未來
即便發專輯是現階段夢想,步行者想像的未來遠遠不只於此:他們期待讓世界聽到步行者的音樂。後搖因為沒有歌詞,自然沒有了語言障礙,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加上四顆單純只為音樂跳動的赤子之心,步行者會以台中為起點,如同團名一般一步一腳印,走到更遠的音樂之路。
後搖滾(Post-rock)在分類上尚有爭議,有些人將其看作搖滾樂的一種。後搖的一個特點是,所用樂器一般與搖滾樂相同,但節奏、和聲、旋律、音色及和弦進行(Chord progression)都有別於傳統搖滾。 後搖滾於 1980 年中期,在歐美音樂界開始被提出。在後搖滾音樂裡,許多常見的音樂產業傳統現象都被顛覆改寫,例如吉他不再是主要角色;沒有歌詞或主唱;打破傳統歌曲長度,有些樂曲甚至長達二、三十分鐘,後搖滾甚至想打破唱片工業創造一首膾炙人口單曲的願望。 後搖滾體現了很多流派的特點,比如氛圍音樂、爵士、電子(electronica)和實驗音樂。後搖中人聲很少見,且當有人聲的時候,它也不是像傳統的那樣作為主旋律並且有清晰的歌詞,而更像一種樂器。在後搖中,人聲多為很輕柔的哼唱,不規律地分布在整首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