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教育部長、現任成功大學教授吳京,二十四日下午在世新演講「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時指出,他回到國內服務,深深覺得國內大學沒有帶動文化建設的社會風氣,對此感觸很深。希望學傳播的同學,能讓鄭和下南洋出西洋的啟示、史實及行動,傳播出去,也期許同學對鄭和多作研究,把鄭和的故事對社會上講,讓大家知道中國的海洋文化是很深厚的。吳京表示,鄭和下南洋出西洋的現代意義,晚清以來,西方認為中華民族是「閉門自守」、「故步自封」,中華民族曾有光榮航海的紀錄,鄭和造訪四十餘國,卻未使鄰國受威脅,慶祝鄭和宣揚愛好和平的文化傳統,並打破「中國威脅論」的迷思。鄭和下南洋出西洋讓學者有許多疑問,包括七次出航的動機,是否因好大喜功,還有為何中止出航等。吳京也提出,鄭和的管理成就是值得探討的,如不容任何差錯的「航向未知」,還有龐大船隊的統御及補給。歷史學家對上述疑問多半認為是為了宣揚國威,要別國向中國朝貢,但沒有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此項說法。他說,紐約時報曾派遣記者到非洲東岸,看看到底中國人是否到過非洲,並在紐約時報寫文章,文中提到,假設中國更進取,其他貿易夥伴能跟上鄭和的腳步,亞洲極可能統治非洲以及歐洲,紐約時報最後提到,如果鄭和繼續航行,紐約時報應該是用中文寫的。鄭和有沒有到過台灣?吳京表示,鄭和第七次出航在印尼過世,可能沒有到過台灣。中華民族有很深厚的海洋文化,大陸東南沿海是海洋文化最深厚的地方,台灣的先民是海洋文化當中最先進,最勇敢的一群,移民到台灣。他表示,台灣人豈能面向中央山脈,須轉向太平洋才是。吳京也提出,中國東晉法顯比哥倫布早發現美國,他從長安出發到印度取經,搭船回來在暴風中迷失,隔一年經過洛杉磯回到青島,當然法顯不知道他去了什麼地方。吳京最後也表示,二OO一年之前,從未召開任何國際會議,都是中國人自己在談鄭和,直到二OO一年九月,才召開「首次」國際鄭和會議。會中也討論到底該怎麼重建鄭和的寶艦,吳京說他在會中建議,建「鄭和一號」,因為它包括中國船的特色,並由台灣成功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同合作,不過大陸制度僵化,所以建船的事仍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