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歲開始當學生,到現在身為教授,中文系副教授廖玉蕙表示(上圖,攝影/黃子軒),她大半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所有愛恨糾葛也都在其中發生。 廖玉蕙說,她也是成為老師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老師。她用與自己小孩相處的模式跟學生相處,用教導學生的方式來教導自己的小孩,對於成績好的同學,她覺得他們有自律能力,所以特別關照一些獨行的身影。 新書《像我這樣的老師》是寫她二十七年來的教學歷程,其中有她自己學生時代的故事,也有與學生互動的文章。她說,寫這本書,可以省視自己當學生和當老師時不同的心態,藉這本書能讓學生了解老師的心情,及對學生的感情,因為老師並非萬能,有時候也是會遇到困境。 談到今天成為作家的成就,她表示,要感謝四十多年前,國小三年級的老師把自己的作文張貼在教室牆上,並在上面畫了很多紅圈,激發了她的潛力。 廖玉蕙說,學業成績固然重要,但更要走進學生內心,知道學生的想法。她還記得,小時候從鄉下轉學城市學校,有一次被指派當音樂指揮,由於在台上的表現不佳,當場被老師罵是鄉下來的土包子,這件事讓她又恨又難過,體認到絕不能當眾讓學生難堪。 從小是老師疼愛的好學生,卻受到同儕間排擠,上了初中,又受困於分解因式,讓廖玉蕙總是鬱鬱寡歡。高中聯考落榜,對她更是天大的打擊,曾經懷疑自己的智商,直到有一次,被當時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屈萬里稱讚聰明,她才得到鼓舞,看重自己。 廖副教授鼓勵同學多閱讀,她說,好的作品是前人知識的延續、人際的反芻,多閱讀,就像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