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台北市的你,是否感受到人行道已經煥然一新台北市人行道更新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期待為台北市改善容貌。但是,市議員鄧家基指出,此人行道的換裝,全為不透水化,恐將無法延續生態城市的發展。不透水的鋪面會破壞地表土壤的保水功能,增加水災淹水的可能性,且當夏季來臨時,不透水面的蓄熱效果也會使地表的溫度上升。鄧家基說,台北市政府所進行的人行道更新工程只求堅固,以防止機車上人行道,卻沒有考慮地表透水的需求。鄧家基建議,透水化的人行道舖設不能一觸即成,應以動物園的規畫為最佳範例,其規畫人工溼地,對於生態及舊水的回收都有益處。而未來也會針對文山區的人行道,進行地質環境的評估,且推動公園綠地興建為透水化的鋪面,同時在學校操場、停車場也可以設置蓄水的裝備,以減少水分的流失。由於此規畫需經過一套制度及規範的建立,所以並不可能立即實現全面性的舖設,只能逐步的增加透水化的人行道。台北科技大學土木系教授鄭光炎表示,當推動此透水化人行道的舖設前,應先評估地質及地下水,再決議哪些區域可進行舖設,且先成立實驗區,觀察實驗區舖設後的結果及優劣點,如果認為效果極佳,再針對大台北地區舖設。針對國外的舖設狀況,日本專家鈴木茂表示,日本的人行道以透水性平板舖設為主,且日本現在的做法是當已存在的路面損壞,才使用透水性的平板作為更新的方式,所以日本人行道是部分更新,而非全面性。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陳賜賢表示,若人行道沒有鋪面,則排水的功能通常為正常,但若舖設後,將會影響其應有的功能。再者,我國都市規畫不如國外,且由於降雨量、土壤特性等地理因素與國外不相同,所以國外的模式不一定適合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