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曾修習過通識課程,但真正透徹了解通識教育本質的人卻寥寥可數,尤其在專業分工的時代,大多數學生都汲汲營營於追求專業領域的知識,無暇了解其它通識人文思想課程的內涵。對此,通識中心主任羅曉南表示,學生不應忽略「人」存在社會的重要性,因而期盼學生能多花心思在通識課程上,因為通識教育乃是教育的基石,協助社會往真善美發展的主要動力。羅主任引用國家衛生研究院主任委員黃崑巖的話,表示「先做文化人,再做專業人」,因為現今是專業分工至上的時代,多數人只注重本身領域的專業,完全忽略其它學門的知識線索,與通識教育的宗旨,與全人教育相違背。有鑑於此,他希望學生能受到通識課程的洗禮,提高自我文化氣息。羅主任指出,通識課程的核心思想就是「人」,目的在教導學生的道德感、責任心,以培養批判自我反思的能力讓學生能正確認識自我、尊重他者,進而對人、事物、社會做出人本的關懷。即使是自然學科的通識課程,如「化學的奧秘」,也是以人的面向來探討化學,並非以專業技術的角度授課。順應社會環境變遷,在全球化的時代裡,羅主任表示,學生必須認識有別於台灣社會主體的文化,必須多知曉其他國家的社會文化,因此開設「多元文化學程」供學生選修,期望學生能從多元文化學程中,習得如何尊重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士。羅主任舉出一個例子,台灣社會明顯不如外國社會那麼尊重女性,假使你在一家外商公司上班,說出不尊重女性的語言,必遭開除,但在台灣的公司發生類似事情,男性顯然不會受到革職處份。世新只規定學生必須修滿八學分的通識課程,與其他大學院校相比,似乎稍嫌不足,但他認為,只要通識中心能聘到優秀老師,師資陣容夠完整,那就足夠了。接下來則要看學生的學習態度,若學生能對自己負責,上課時懂得尊重老師,那麼好老師會願意留在本校繼續執教,反之,若將通識課程視為營養學分,就會以不負責任的心態敷衍應付,好老師就會選擇離開。羅主任提到,共同課程委員會為了推動校內讀書風氣,鼓勵同學籌組讀書會,就是期盼,師生透過讀書會的交流互動,體察做人做事的道理,讓學生能夠更富有人文思想與通識教育的理念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