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崇育,25歲才正式學習低音提琴,或許是因為開始學習的年紀較於其他音樂人年長,熱愛音樂的能量相對也潛藏夠久,因此每撥動一次琴弦,都是一下震撼,音符裡沉潛的能量驚人,甚至讓他第一張專輯就入圍金曲獎。
徐崇育民國103年發行首張個人創作專輯,以在紐約求學的經驗與靈感,結合不同時期的爵士風格,賦予爵士音樂另一番面貌,發行不久隨即獲得金音獎肯定,獲得當年最佳爵士專輯獎,今年更是入圍金曲獎。他坦言,金曲獎對爵士樂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很意外我的音樂會被看見,爵士一直活在台灣的音樂邊緣,並不期待主流的關注,金曲的入圍讓爵士在主流曝光,讓許多人知道,有人還是認真演奏爵士音樂」。他認為,爵士不是商業是藝術,若是以銷售狀況為考量,便是扼殺藝術,而金曲獎的入圍肯定,無疑鼓勵了許多演奏家,爵士樂還是有可能的。
提及專輯發行的辛苦,他表示,最感謝妻子兼專輯統籌的陳思含,「我覺得她可以把我想說的話,用更好的方式呈現出來」。但是如何兼顧妻子與專輯統籌的身分,甚至能不失平衡,陳思含表示,其實某種程度,這二種角色需要的都是一種「全貌觀」,一種細心看到全盤事物再去做決定與考量的角色,「對於身在藝術領域的人而言,『音樂』已經不只是工作,而是內化成生活的每一部份」,因此二種角色之間的轉化其實沒有那麼明顯的界線。同時,她也坦言,二者需要的默契是有點不同的,從夫妻到事業夥伴,其實在每一次的計畫都是更了解彼此的過程,更能知道如何協調不同的想法,尊重雙方在各自專業上的意見,「擔任音樂經理人的過程中需要更多冷靜、理性和強大的心臟」,然而身為另一半,卻是能把對他深層的了解,默默融入事業上的決定,二種角色其實是互相補足的。
專輯發行後,徐崇育便巡迴全台表演,希望有更多人能透過他的音樂,開始走進爵士的世界。為了呈現不同風格的爵士音樂,還特地遠至古巴學習正統的古巴音樂,他認為,紐約是個大熔爐,紐約的音樂是透過當地的拉丁裔人間接影響而成,古巴卻是最直接的發源地。「第一手的感覺很不一樣!」他表示,到當地學習,可以知道古巴人是怎麼看待他們的音樂,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如空氣般自然,「假如音樂歷史是一棵大樹,很多分支,那古巴就是根,而最深的根源在非洲」。
即使獲得了許多肯定,徐崇育始終認為,面對音樂,必須謙卑。「要願意學習,為了音樂肯低頭,因為有東西進,才有東西出。」他認為,結合一群喜歡音樂,願意為音樂付出的人,一起從零開始,迸出不同的火花,才是音樂最美的地方,「我們都是真的愛音樂,喜歡音樂喜歡的很單純,並且肯對自己的音樂負責」。因此從紐約回國後,為了延續對爵士音樂的熱情,他在新店組了一個爵士樂團──Soy La Ley,然而,樂團Soy La Ley雖註冊於新北市新店區,但他們卻尚未在新店區有過正式演出,因此歡迎各個單位的邀請。他直言,台灣人文藝術的觀念尚未普遍,「一直把音樂當背景,而台上卻是掏心掏肺演奏」。他認為,台灣還沒有真正對音樂的渴望,但即便如此,他的演出心態都不會改變,「不論國籍地點,呈現忠實的音樂,呈現最原始我想呈現的樣子。爵士樂是一個很誠實的音樂,它不會騙人的」。
在他身上,有藝術家獨有的氣質,以及眼中隨時散發對爵士樂的熱愛,即使比他人學習的時間更晚、更短,但他相信只要努力,不輕言放棄,終究會闖出一個爵士的烏托邦。「音樂能讓生活更幸福,讓生命更不一樣;它會一輩子啟發你、跟著你。堅持才知道結果,要堅信你所相信的價值。」或許你對爵士樂一點也不了解,甚至覺得它無趣,但當你真正沉浸其中時,身體卻會不自覺搖擺,這就是爵士樂的魅力。而當爵士遇上古巴音樂,擦出的火花更加令人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