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精實計畫教育新趨勢 – 2153期

為提高學生素質,政治大學提出「課程精實方案」,計畫減少教師授課時數、降低學生畢業學分與必修學分的比例,但卻遭到多數學生反彈。政治大學學生會長陳億霖認為,「課程的量減少了,但『質』究竟要如何增加?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疑慮,但校方卻沒有給出有說服力的答案。」

寇建文:課程精實計畫讓學習不再侷限在課堂裡

政治大學課程精實計畫的三大重點分別為,「教師每學年平均授課降至12小時」、「各系畢業學分降至128學分」、「必修學分比率降至四成以下」。政治大學主任秘書寇健文指出,「計畫的目的是為提高政大畢業生的專業能力以及出社會後的競爭力」,他提到,歐美國家的學校,一學期通常只有18周,比台灣學校少了二到三周,「主要是希望學生能有更多機會能到國外去交流或實習」,這也是精實計畫重視的項目之一。寇健文說,除降低課程以外,學生也得建立國內、外實習平台,讓「學習不再只是侷限在課堂裡,而是必須走出校園」。

 

面對學生的反彈聲浪,政治大學學生會(以下簡稱學生會),分別於上月19日和本月9日舉辦二場以公民論壇為形式的餐會,政大校長周行一親自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在19日場有高達百名學生參與,但就讀阿拉伯語文學系二年級林姓學生卻表示,「校方在會議中不斷迴避學生對於大班制教學提出的質疑」,讓他相當失望。

課程質量如何評估?  政大學生提出精實五大疑慮

學生在會議上提出五大疑慮。首先,在目前課程精實的規畫裡,除課堂數量下降,無法了解課程品質提升的方法。再來,許多學生擔心,若實施課程精實將導致大班制,恐影響教學效果。陳億霖指出,政大師生比嚴重不足,「目前平均一位老師要面對30幾位學生」,他以外國語文學院舉例,「該學院生有許多師生互動頻繁的會話和文法課,會不會因大班教學減少師生互動,反而降低學習的成效?」對此,校方卻認為語言學習應該能自學,而非倚靠學校課程。

 

第三,陳億霖說,一旦老師能教的學分數減少,各系所教授因為專業能力的關係,必會先選擇開自己系上的課程,相對而言,通識課程就會減少,「各科系形同『鎖國』,校方卻沒說明要如何解決各院之間的修課壁壘?」最後則是教室的硬體設備是否足夠,以及是否開放外語學院自行考量參與精實計畫的可能性。然而,陳億霖強調,「雙方溝通上的問題,是源自於彼此價值觀上的落差」,才會使得在兩次的公民論壇後,校方與學生仍無法取得共識。

對於計畫和學生之間無法取得平衡的情況,寇健文強調,「不同學科、學院裡,考量的問題都不一樣」,因此校方從民國103年11月開始,分析了102學年度全校性的平均分數,包含大學部、研究所以及博士班,也分析出每位教師教課時數以及各科系平均分數,而精實方案不光只是課程量減少,也包含實習平台、國際交流和學術導師的策畫,他認為,「學生都只聚焦在上課時數減少,該重視的是上課後的收穫是什麼,並非是修了多少學分,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提到「專任教師授課時數縮減」的問題,寇健文說,按照教育部規定,助理教授和副教授每學年授課時數8小時,如今校方將每位教師授課時數降至每學期是6小時,再透過科技部計畫與指導碩博士班學生擔任行政主管,對學生而言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至於「各系畢業學分降至128學分」,寇健文表示,因為各科系學分不一樣,所以校方所提出的方案是學分數往下作調整,如此也能讓學生有更多課後時間做複習。他也指出,為尊重各學科差異性,校方也保留彈性,「如有特殊考量,就能和院校課程委員會申請暫緩實施,因此在方案裡特別強調『鼓勵』二字。」

寇健文說,「必修學分應該會降至四成」方案,是希望各科系能重新思考該專業所要訓練出的是怎麼樣的學生,「注重開課的重要性,開怎麼樣的課對學生最有利的。」但校方仍有保留彈性條款,說明只要未定案,各系所能針對需要作調整。

課程精實計畫預計從105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實施,並規劃在三年內逐步完成。在階段過程中,校方除供應兼任教師的經費,也提出「博士班兼任講師」的作法,只要年輕老師願意多開課,校方會支援一切的鐘點費。

東吳、世新、台師大     皆為精實課程的先例

政治大學精實計畫在台並非首例,學生該上多少課程?又該修畢多少學分?是校園裡普遍會面臨的問題。其中,東吳大學早於民國101年就通過課程精實計劃,將大多數科系的畢業門檻下修至128學分,不過部分科系依然維持較高畢業門檻,專業度不至於因此下滑。東吳大學政治系三年級陳姓學生表示,「並不是所有科系齊頭式下修畢業門檻,課程精實方案需要有因應的配套措施,像是師資人數上需要有所考量」,才不會導致學生有選修不到課程或學習品質下滑的問題。

 

世新大學教務處課務組長陳麗卿也指出,「世新大學早在四年前便開始實施課程精實計畫,只是並未對外宣布實行措施」。對照政大提出的精實三大要點,其一,世新老師(每學年?)授課時數基本上不超過12小時,除非教師申請或學校特殊規畫課程。其二,除世新法律學系為因應國家考試,必修為158學分外,其餘科系畢業門檻皆已降為128學分。最後,全校各系必修門檻除法律系外皆已降至四成以下。

 

另外,身為台灣教師搖籃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除學習本科系的課程,還需加修教程。台師大中文系陳姓學生說,修教育學程是額外的26學分,「光是系上畢業門檻就有130多學分,還要再上教育學程會顯得有些吃力」,因此贊同課程精實計畫的作法。

 

然而,部分實施課程精實計畫的學生,卻覺得對自身的影響不大。台師大地球科學系學生王重智表示,本身畢業門檻就是128學分,並不會因為學分較少,覺得學不到東西。而談到擔心教學品質降低的問題,王重智也說,「假使政大有做好配套措施,如聘請校外老師來授課,維持開課的堂數,雖然需要增加師資,不過狀況應該不會像他們學生想得那麼嚴重。」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四年級葉姓學生說,身為該系畢業門檻150學分的最後一屆,對於「精實課程」感觸很深,他提到,縮減系上的基礎課程後,學弟妹必須花更多時間自修,但也認為「這反而能幫助學生更專注在自己的專業上」。

 

台大「深碗式學習」   解決學生修課過多的問題

然而,除了政大,鄰近的台大目前也有類似精實課程的計畫正在進行。台大採取和政大全然不同的作法,除了減少教授壓力外,更積極朝向「深碗式學習」目標邁進。

「精實應該做,但方法不只一個」台大教務長莊榮輝說,一直以來,許多大學都想將課程由「淺碟轉為深碗」,意即縮編課程、降低教授上課時數,提高課程品質,「國外也是如此,但台灣卻一直膨脹」,他表示,政大看見的問題是對的,只是採用的方案在實行時會很辛苦、困難,而台大選擇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達到目標。

台大的政策不直接降低畢業學分數及教師授課時數,而是加重部分通識課與各系所主軸、必修課程的學分,可稱為「X+1+1」,舉例來說,將原本二學分的講習課程,另外增加二學分非講習之學習方式,包含課後由教學助理帶領小班討論、習題演練(TA制度)或學期作品展演等,學生必須投入更多時間,進而減少修課數目。

 

如此一來,不僅擺脫淺碟式學習,也能解決學生修課過多問題,更進一步降低教授的課程數量,讓教授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扎實備課。此外,課程學分加重後,學生為補足畢業學分數的門檻,便會排擠其他非必要課程、涼課,浮現學生重視的核心課程,使「涼課」能自然消失。台大數學系三年級學生劉奕均表示,數學系的畢業門檻雖已是128學分,但系上為能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鑽研數學,在不更動畢業門檻的前提下,提出「降低系外選修學分」的作法,劉奕均說「數學系必須花很多時間在邏輯和理解,我相當贊同系院這樣的調整,因為大學本來就是不斷鑽研專業」。

 

對於政策能夠成功實施,莊榮輝指出,發揮課程委員會之功能以及縝密的TA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以他的角度來看政大學生的疑慮,他提到,縮編、合併課程是可行的,但需要由課程委員會負責,以及各教授協調,才能完成一條鞭課程。另外,政大學生擔憂大班教學無法顧及每一位學生,台大則藉由教學助理指導的討論課,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深入課程,並從討論中學習思考。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三年級學生廖景昱分享,曾經修過班級人數眾多的哲學推理與倫理學,助教會帶領小組藉由討論實際的問題了解較抽象的哲學概念,非常有幫助。

 

莊榮輝強調,深碗課程能夠大大改善台灣學生的學習態度,而目前台灣的教育仍然偏向淺碟式,需要慢慢改變。因此,他認為,課程精實是應該且必須的,除由學校帶領大方向,各系所課程委員會指導與學生參與外,各方面的配套措施也應多加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