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行車亂象多 七月起將掛牌納管
目前電動自行車只需掛上合格標章,並且戴上安全帽就能合法上路,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正確的道路知識,以及現今電動自行車無法投保保險,如果肇事將危害自身及他人權益,並且電動自行車也無法掛牌納管,如造成肇事事件也較難進行取締開罰。
目前電動自行車只需掛上合格標章,並且戴上安全帽就能合法上路,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正確的道路知識,以及現今電動自行車無法投保保險,如果肇事將危害自身及他人權益,並且電動自行車也無法掛牌納管,如造成肇事事件也較難進行取締開罰。
使用電動自行車的民眾愈來愈多,今年1月起監理單位開始核發「電動機車」專屬車牌,但路上常見移工騎乘外觀與電動機車相仿,卻列為「慢車類」的「電動自行車」,免掛牌、免考照,上路也無需戴安全帽,違規案例不勝枚舉,成為新的交通安全死角。
環保意識抬頭,綠能交通工具推陳出新,電動滑板車逐漸成為另類的新型交通工具。在台灣,路上陸續出現滑板車的身影,更有不少大專院校引進滑板車作為校園內的代步工具。然而,共享載具儘管在經濟、環保層面擁有優勢,在推廣的同時,卻也遭遇相關法規未臻明確的問題,其定位為何、是否納管、如何管理即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
交通部在今年11月實施新制,正式將電動自行車更名為「微型電動二輪車(下稱微電車)」,開始掛牌納管,新規定除能強化車輛管理,亦可保障用路人的權益;然而過去由於微電車政府從未納管,新制上路後恐將大幅影響民眾使用,甚至引發民怨,值得重視。
因應科技的蓬勃發展,電動代步工具如:電動自行車、電動滑板車等產品逐漸成為人民的新選項,但在法規尚未齊全的情況下,若發生意外究竟是誰對誰錯,而民眾又該如何去判斷呢?如何在享受便捷交通的同時,保障自己與他人的安全呢?
1. 藻礁公投 2. 地震警報 3. 電動自行車 4. 外送員辛酸 5. 跌倒偵測 6. 老人服務中心 7. Clubhouse 8. 脫口秀 9. 西門紅樓 10. 公益彩券 11.摺耳貓
台灣地狹人稠,真的適合騎自行車嗎?政府積極鋪設自行車專用道路,但由於專用道與人行道重疊,時常會發生行人與自行車爭道的現象。究竟台灣的自行車族目前面臨怎樣的困擾?政府又該如何改善民眾對於自行車的看法呢?
台灣地狹人稠,真的適合騎自行車嗎?政府積極鋪設自行車專用道路,但由於專用道與人行道重疊,時常會發生行人與自行車爭道的現象。究竟台灣的自行車族目前面臨怎樣的困擾?政府又該如何改善民眾對於自行車的看法呢?
我國推動電動機車產業面臨許多阻礙及困難,即便環保署已提出許多補助方案,但仍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推動及適時調整,而共享機車和綠色運輸的出現有效落實環境保育及資源再生理念,達到低碳永續之目的。
交通部修改「道路交通安全規則」及「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新法於10月1日上路,目前私人警衛及保全無法再上路指揮交通,否則將依法開罰。民眾對於修法的內容反應兩極,新法上路後,是否能夠改善交通安全?仍然有待觀察。
據環保署統計,全國細懸浮微粒PM2.5排放量中,車輛所占百分比僅次於營建及道路揚塵,但製造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卻是所有汙染源之冠。想要擁有好空氣,除了對固定汙染源加以管制,移動汙染源的排氣量也不可輕忽。
馬路如虎口,行車用路若稍有不慎恐釀意外。隨著智慧型手機益發普遍,人手一機的情況下,處處可見低頭族。就連行車用路時,也能看見駕駛、行人邊使用手機。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