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降低 台灣媒體信任危機

根據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在2020年發布的數位新聞報告顯示,台灣民眾對新聞的信任度持續下滑。媒體為迎合民眾喜好追求效益,忽視查證核實,優質作品減少。加之第三方監督薄弱,閱聽人整體媒體識讀能力不高,媒體出現「信任危機」。

完整內文

假訊息真偽難辨 該如何應對「看不見的敵人」

網路科技的蓬勃發展,讓訊息的傳遞與產製變得容易,卻也讓訊息的真偽愈來愈難分辨。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當下更是如此,民眾除了要對抗空氣中看不見的病毒,在通訊軟體、社群媒體間無聲傳遞的假訊息,也正藉由大眾對於疫情的無知與恐懼,如病毒般擴散假訊息對社會的安定秩序、民心健康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受害的對象小至個人、大至國家。而胡元輝進一步表示,原本假訊息的影響能夠讓社會產生動盪不安,在這次嚴峻的疫情下,更增加了疫情防治的困難度。

完整內文

屢見報導帶風向 媒體框架閱聽人意識

在網路上,風向儼然成為了大家對於評論事件的一把尺,但如諾風向與事實方面成對立的角色,會讓當事人變成受害最深的代罪羔羊,這樣不僅僅會造成當事人心裡的創傷,也會在往後出來面對社會大眾時被貼上一個不可抹滅的標籤,所以閱聽人在媒體識讀上的素養,將會成為21世紀的最大課題。

完整內文

【媒體轉型1】新媒體蓬勃發展 傳統媒體走出新道路

近年來網路新媒體蓬勃發展,除了許多具有個人特色並且專業度高的自媒體外,既有的傳統媒體也紛紛轉戰網路,而在資訊豐富且繁雜的新媒體時代,規範新媒體的方法,及兒童、青少年的媒體識讀教育課程都成為新時代的一大課題。

完整內文

遏止性平遭抹黑 避免政治操作非空談

2020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不少候選人團隊為拉攏反同選民支持,因而在公開場合使用歧視同志與性少數的語彙,如李佳芬誣指「小三教肛交」言論,造成網路性平假消息流竄問題越趨嚴重,使性平教育遭惡意政治操作、攻擊。

完整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