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昌綦容、莊彙榆、宋欣頤/採訪報導
在全球綠色經濟浪潮下,許多企業開始調整營運模式,以符合現今環保標準並且提升市場競爭力。心路基金會也順應這股趨勢,將位在五股的慈佑庇護工場與綠色經濟結合,「綠色庇護工場」就此誕生。
慈佑庇護工場提供身心障礙者訓練及庇護就業機會,以門市通路、中央工場代工的合作關係,建立一個洗衣服務網路。他們與企業或社會機構合作,接收大量訂單,同時提供一般消費者洗衣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衣物清洗、熨燙、分類、烘乾和整理等,這些工作都交由身心障礙者來完成。
近年來,庇護工場透過減少塑膠包裝、使用環保材料、更換燃氣爐來降低碳排放,希望在洗衣過程中減少環境負擔,也透過綠色採購及ESG標準,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吸引更多的企業與消費者支持庇護工場。在轉變為綠色工場的過程中,也慢慢吸引許多企業合作,共同提倡並實踐環保意識,例如:知名的路易莎、鴻海、中油都指定與庇護工場合作。
走進庇護工場 身障者的就業瓶頸
台灣身心障礙者的就業問題一直是嚴峻問題。心路基金會處長溫德風表示,近年來身心障礙者就業率僅約兩成,其中以智能障礙與精神障礙的失業率最高,顯示他們在勞動市場上的機會與競爭力薄弱。他們常面臨工作適應困難、支持資源不足、雇主對障礙者認識有限等挑戰,即使成功就業也可能因低薪、職位受限或健康因素而失去工作機會。溫德風直言,庇護工場雖然提供支持性就業方案,但整體市場提供給身心障礙者的職缺數仍然有限,就業問題依舊存在。
溫德風提到,在ESG推動下,淨零轉型成為全球趨勢,但歷來的產業轉型與政策改革中,身心障礙者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即便是社福機構,起初也未察覺淨零政策對身心障礙者的生計帶來衝擊,更何況是一般人及政府。隨著碳排放限制、產業結構調整,許多低技術門檻的職業逐漸消失,而這些職業正是許多身障者的就業依靠。當工作機會減少,弱勢群體的生存風險隨之升高。而在能源轉型下,貧困者往往碳排量較高,但又缺乏資源負擔環保設備,形成雙重困境。心路基金會呼籲,在邁向永續發展的同時政策應納入弱勢族群的需求,確保「綠色轉型」不成為「社會淘汰」,而正是如此,才會選擇將工場與綠色經濟結合。

身障公益結合環保 庇護工場轉型中
當身障者的就業遇上綠色產業,庇護工場的轉型,就不單單只是加入環保概念這麼簡單,更是對未來就業環境及社會責任的回應。心路基金會的救輔員李姷慧表示,對身心障礙者而言,這樣的轉型可能開拓新的就業機會,提升他們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價值。

溫德風表示,工場轉型不單單只是對環境有正面的影響,同時也改善員工的職場環境,例如:在淘汰柴油鍋爐後,減少空氣中的粉塵與有害氣體,讓員工在更健康的環境中工作;使用環保洗劑能減少皮膚過敏、呼吸道不適等問題,降低化學物質暴露風險,提升工作安全性;部分設備汰舊換新,提高自動化程度,降低身障朋友在操作時的勞動負擔。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的學術委員李卓翰針對「綠色庇護工場」說到,大眾對「綠色」的定義也應該更加明確,讓「綠色經濟」有一個精準的解釋,才不會讓有心之人利用大眾對綠色的信賴在其中有機可乘,剝奪真正在為綠色應援的企業的機會與權益。他也期望有更多的庇護工場在未來能融入更多環保概念,並帶動其他企業一起努力,讓更多人意識到環保的重要,一步步將環保融入生活當中,讓這件事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件需要刻意作為的事。
綠轉型庇護工場助自立路
慈佑庇護工場提供多元的技能訓練和工作機會,從洗衣、清潔、包裝等基礎工作,從這些簡單的任務入手,慢慢掌握工作習慣。溫德風表示,對身障者來說,學習一項新的技能並不那麼容易,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會有一位「老師」帶領他們從學習到上工,技能熟練者甚至可以自己負責一個崗位。

在慈佑庇護工場送洗衣物超過十年的陳寶美表示,在工場開始重複使用可再生的環保洗衣袋,並在過程加入節能設備後,意識到環保與企業合作的可行性,認為這樣的改變助於環境保護,鄰近社區也會因此對永續發展更加關注,良好服務加上對環境有益的善舉,使她願意支持這樣的友善企業。
另外,身心障礙者林庭瑜自高職畢業後,便進入庇護工場工作。林庭瑜主要負責工場的櫃檯工作,承擔從接單、分類、標籤管理到訂單整理的多項任務。此外,她也負責床組的包裝,這對她來說是最具挑戰性的工作。林庭瑜說明,床組的體積較大,包裝時需要特別技巧與耐心,令她感到吃力,但經過不斷的練習,逐漸上手,現在已能熟練完成工作。她表示,來到庇護工場後,學到許多新技能,也發現自己比以前更願意投入並完成一件事情,這讓她充滿成就感。
起初,林庭瑜對環保議題並沒有太多關注,但在工場轉型為綠色庇護工場之後,她便漸漸對環保知識有更多的了解、開始想關注以前不曾注意的環保議題,也開始有使用環保產品的想法。然而,李姷慧也說到,在導入綠色產業時,考量到身障者本身的學習能力有限,如果在轉型過程改變了原先的工作方式,身障者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重新來過,所以工場在加入綠色概念的同時,並不會去改變原本的流程,以確保身障者的工作內容不變。

有溫度的永續 弱勢就業再升級
位於雲林的糧莘庇護農場,也將環保概念融入經營模式,負責人陳韋中表示,不管在庇護農場還是庇護工場,要轉型成綠色農場,往往需要一大筆費用,這過程中需要許多公司、企業合作一起參與。提起環保,負責人陳韋中更透露,「雖然糧莘農場還無法在環保層面上做到全面的優化,但我們願意積極的在產品或是農場經營模式,對環保盡心盡力。」農場堅持與在地小農合作,並且運用在咖啡重鎮--古坑,研發出紅藜咖啡豆及特有的紅藜產品,結合在地小農從種豆到烘焙咖啡豆,再與農場合作加入紅藜,甚至到後續的包裝,一步步都由小農與農場合作,以產地直銷、包裝簡化的理念減少碳足跡,並保障身障就業者的工作環境沒有噴灑農業化學物質,降低對土地與人的傷害。
他們在各項ESG都有嚴格遵守標準,其中E以減少碳排放,S以重視身心障礙工作者權益、產品有機安全,G以公司在市場運用獨特的商品並以優化個性標準為目的,發展出更好的農產品。糧莘庇護農場與慈佑庇護工場都不只在產品生產過程,及產品包裝上結合許多環保概念,在改善工作者的就業場所方面,減少使用對人體及環境有害的物質,使環保在各項過程都能發揮其最大的優勢。透過實踐綠色經濟,讓庇護工場的產品更具市場競爭,讓支持弱勢就業及環境保育可以並行不悖,呼籲更多企業與民眾一同參與,推動社會共融與永續發展。

當環境永續不再只是大型企業的責任,而是每一間小型工場、每一筆消費都能參與的行動,庇護工場的綠色轉型成為實踐永續的縮影,這股綠色經濟浪潮,改變企業營運與社會運作的邏輯,也滲透到每個日常生活中。看似微小的改變,背後是場連結環保與社會共融的深層行動。當工場不再是提供工作機會的場所,而是低碳、減廢、友善的生活據點,我們也看見綠色經濟的未來樣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