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30年 藥品浪費成困境

記者 殷翌芹、王怡晴、許為曦/採訪報導

全民健保自1995年實施至今已走滿30個年頭,民眾得以享受高品質且價格低廉的醫療服務,也讓台灣在醫療可近性與看病 CP值穩坐世界第一的地位。然而,健保制度下的藥品浪費已累積成鉅額,影響了健保資源的分配與財政,加上部分藥品如抗癌藥、抗生素、荷爾蒙、管制藥品,若未妥善回收,還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全民健保自1988年開始著手規劃,並自1995年實施至今年,已實施30年。 攝影/殷翌芹

慢性病處方箋釀浪費 就醫習慣與回收難題

根據2019年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及藥師公會公布調查灣每年丟棄大約193公噸的藥品,將近5億顆藥丸,其中以慢性病用藥居多,最大的原因是許多患者領藥後並未確實服用,最後導致藥品過期遭丟棄。根據醫師公會提供的資料,2023年共有2245.8萬件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開立,每年有561.45萬名年長病患,領取第二及第三次慢性處方箋的次數達4491.6萬次,顯示慢性病藥品的需求量極大。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指出,一般的藥品有最高負擔上限,而慢性病藥品則是免部分負擔,且可以一次開立3個月,「對於民眾來說就是『不拿白不拿』,拿了也可以放著,過期了再丟掉。」

除了病患個人行為,醫療院所在藥品的開立與核銷上也面臨挑戰。林應然表示,若醫師開立較貴的藥物,健保署會特別注意審查,甚至核刪,「因為會影響到總額支付的點值。」醫師公會也透過書面回覆指出,部分安全性高、價格便宜的指示藥品也因不列入健保給付,導致民眾自費購買意願降低,可能因輕症未治療而惡化為重症,最終增加醫療負擔。對此,陽明交大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張鴻仁指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健保的錢不夠。」

台灣丟棄的藥物中以慢性病用藥居多,浪費主因為未依醫囑服藥。 攝影/許為曦

健保財務吃緊,另民眾就醫習慣也是一大原因。醫療KOL達特傑生坦言:「台灣人的就醫習慣就是一定要拿藥 ,或是希望醫生可以做些什麼,但卻忽略了檢查也是醫師提供的專業服務。」長期下來,民眾普遍養成「不看白不看」的就醫心態。醫師公會也進一步表示:「民眾花小錢就可以去各醫療機構頻繁看診及拿藥,付出的藥品價格也相當低廉,拿藥之後並沒有珍惜藥品,甚至未依醫囑用藥,不僅影響疾病治療,最終也造成藥品浪費。」  

此外,藥物回收亦是一大考驗,許多患者習慣囤積藥物,等到過期才丟棄,雖然醫院內設有藥品回收箱,但效果有限。張鴻仁表示,藥品回收很困難,除了要確保藥物的新鮮度與衛生,還需考量回收後藥物的品質和保存期限,導致回收成本遠超藥品本身。因此,現行的藥物回收政策主要著重環保,而非為重新再使用。

健保財務吃緊影響醫護滿意度,醫療院所在藥品開立與核銷上亦受挑戰。 攝影/許為曦

健保改革持續推進 醫療資源優化管理

對於藥品浪費問題,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說明,健保改革不會是一朝一夕,「但是我想人民還有醫護人員關切的是,健保如何持續改革和永續經營。」為改善慢性病用藥問題,健保署今年推動「888計畫」,核心概念是從「看病領藥」轉向「健康管理」。若醫療院所成功協助病人控制病情,政府將會提供額外獎勵,期望透過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減少病人因病情惡化反覆就醫、急診、住院的情況,進而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耗用。此外,陳亮妤也表示,正在籌備成立「醫療科技評估辦公室」(HTA),由專家團隊評估新藥納入健保的價值,確保總額預算下藥品支出之合理性,避免藥費排擠到其他預算的情況。

醫師公會則提出相關改革建議,其中最為首要是「落實分級醫療政策」,引導輕症病患優先至基層診所就醫,並呼籲應調整藥品部分負擔制度,從「定額制」改為「定率制」,讓民眾依藥價比例支付費用,以提升珍惜藥品的意識,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健保改革持續推動,從健康管理到藥費審查都在嘗試努力解決資源浪費。 攝影/殷翌芹

推動分級醫療 需各界共同努力

今年2、3月流感嚴重,全台醫院急診壅塞程度,達前所未有的嚴重,暴露出醫護人員長期處於高工時、高壓力且低薪資的惡劣環境下工作,若護理人力崩潰,將導致醫療體系癱瘓。目前急診常見壅塞就是護理人力短缺的結果,這已嚴重影響民眾就醫權益,造成部分急重症病患無法受到完善的照護。

醫師公會透過書面回覆表示,大幅度合法減少,原本應該給付給醫療提供者的費用,造就台灣「血汗醫療」和大量醫事人員離職。為避免醫療崩潰之可能,醫師公會建議政府,持續以公務預算補足健保點值缺口,其浮動點值應保障至少0.95以上。不過,醫界期盼最終點值比照藥費達成一點一元對醫療的基本保障,且應逐年依照物價指數調整醫療支付點數,以保障醫療品質。

多數醫院護理人力不足關閉病床,積極執行有效措施才能抑制護理人力流失。攝影/許為曦

另一方面,醫師公會提到,由於我國對民眾就醫無過多限制,導致許多人未先至基層診所就醫,而是直接前往大醫院或急診跑,造成本應做急、重、難、罕症照護的醫院投入過多資源看門診,壓縮到急重症病人的救治,不僅增加醫療支出,病人也無法得到應有的照護。

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說明,為促使醫療資源有效運用,各級院所分工合作照顧病人,持續推動分級醫療與雙向轉診,民眾經醫師評估後需轉診至醫學中心,則健保支付該醫療行為的費用較高;若病患未經過轉診直接去醫學中心看一般門診,則健保給付的費用較低,間接鼓勵病患優先選擇基層診所或區域醫院。健保也額外支付醫師上轉、下轉的轉診費,陳亮妤強調,目前正在研擬分級醫療制度獎勵指標,未包含上轉醫學中心跟下轉基層診所,以獎勵方式鼓勵落實。

總額成長速度慢 健保署改革推動中

健保一路走來歷經多次改革與國際合作。攝影 /王怡晴

2025年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國人平均年齡上升,醫療資源的使用越來越多,同時也造成各大醫療院所的財務壓力。林應然及達特傑生都紛紛表示,「健保總額」是造成過度醫療現象的一大主因。所謂的健保總額是指政府每年根據醫療需求、經濟發展等因素訂定的醫療額度,而其支付方式,部分仍以論量計酬為主。「所以變成所有的醫療院所都會在不危害病人的情況下多做一點檢查。」達特傑生認為,醫療院所為了分到更多利潤而實施一些非必要的醫療行為,才是加速醫療資源浪費的主因。

陳亮妤提到,健保署每年在協商健保總額的成長額度,配合國家政策,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針對新藥持續納入健保給付,為了避免排擠到其他醫療服務的點值,行政院基於癌症的預防及治療,已經設立了百億癌藥基金,讓新藥的納入可以更快速、跟上國際,保障國人用藥權益。

針對醫界擔心健保總額多年沒有調升,未來恐不只護理人力崩盤,達特傑生憂心,「醫師人力逐漸流向自費項目較多的醫美、牙科,未來一些重要醫療科別將會走向留不住資深醫師的情況,醫療品質就會下降。」陳亮妤則回應道,「健保總額是根據GDP以及整體健康照顧狀況去計算,今年5.5 %的推估是高於GDP的成長。」另外衛生福利部也在今年將屬於公共衛生及預防保健共111億元,自健保總額移出改由公務預算支應,釋出的健保總額預算回歸醫療需求。也就是說,今年健保總額整體增加了8.13%,相較往年多出了不少。

台灣健保如何在維持醫療品質的同時,避免醫療資源浪費並確保醫護人員合理報酬,將是未來改革的重要課題。政府與民間應共同思考,在公平與永續發展間取得平衡,確保全民健保能夠穩健運行,持續造福台灣人民。

延伸閱讀:

癌症新藥納健保耗時 龐大費用成病患負擔

醫界反彈 健保總額制度釀爭議












Posts created 2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