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階段英語教育 台灣學生的學習困境

記者 謝語萱、李鉞珍、林柏維/採訪報導

隨著國際化的浪潮襲來,許多家長為培養孩子的英語能力,不惜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讓孩子能與國際接軌,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12年國民基本教育也重視孩子在英語領域的發展,不僅將其列為校定必修,政府更推行「2030雙語政策」藉此提升全國英語水準。然而,由於資源分配不均及執行上的困難,導致政策難以全面普及與落實。

缺乏動機 效果有限

許多台灣學生自幼開始接觸英語,但英語能力與學習成果卻十分有限。陽明交通大學語言教學與研究中心教授林律君提到,英語在各學習階段常被視為一門學科,而非溝通工具,因此學生普遍專注於單字和文法等認知型知識,缺乏實用技能的培養,導致其只會應試,無法在實際情境中流利運用英語。

新店高中英語科老師張欣湄說明,台灣的考試文化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深遠影響,學生為應付考試而專注在閱讀和聽力技巧的培養,卻忽視口說與寫作等實用能力。她也提到,大多數學生在高中以下階段對寫作的重視程度較低,升上高中後卻要完成完整的句子或文章,導致許多學生難以適應。這種學習模式強調考試的需求、忽視實用性,不僅限制孩童英語能力的全面發展,也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

高中英語教科書依難易度分成三個版本,提供不同程度的學生學習。攝影/謝語萱

若想改善現況,林律君建議,在教育體制中,應更重視英語的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在實際情境中流利運用英語。同時,學校亦可推行多元評量,如增加口語表達、情境模擬等,取代紙本測驗的單一升學考試,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技能與自信,也達到活用英語的教育目的。

教材運用 靈活多元

在各階段的英語教科書中,學生能學習詞彙、文法及等知識,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研究中心研究員朱美珍表示,傳統教科書偏向填鴨式教學,僅提供基本資訊,且教師在教學時通常採用結構化方式,依序從單字、句型、閱讀再到寫作,層層堆疊以累積學生能力。然而,此種教學方式卻忽略了將英語融入生活的能力。

學生過度專注於英語閱讀,忽視實用能力的培養,示意圖。攝影/李鉞珍

朱美珍補充,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在推廣108課綱時,新增以「素養」為導向的考試題型,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與培養能力的同時,能夠更重視其所學在日常的應用。以英語科為例,教科書增加學習策略的內容,如閱讀技巧、聽力及任務導向等練習,藉此引導學生進行開放式思考,同時促進師生間的反思與討論。

除英語教科書的資源,學生也能透過實際應用來提升英語能力,張欣湄分享,雖然授課時以英語課本為主要教材,但她會額外製作延伸講義與補充簡報。此外,為因應108課綱,不僅將英語的多元選修課程融入外國英語影集,同時也透過小組討論與聽力測驗檢視學習成效,使學生得以接觸更多元的英語學習管道,進一步提升自我能力。

2030雙語政策推動重點。資料來源/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製圖/謝語萱

校內外的學習差異

台灣的英語教育體系中,學校與補習班是學生學習的兩大途徑,補習班英語科老師艾煦提到, 學校作為主要的教育機構,在課程規劃時容易受課綱限制,教學步調相對緩慢,為確保學生都能跟上進度,學校教師通常會專注於基礎觀念的講解,以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主,避免進度過快或內容過於深入,影響普遍學生的學習效果。

然而,學校課程進度雖較為平穩,但對於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容易缺乏挑戰性。艾煦指出,這些學生往往會透過補習班加強學習,特別是在升學競爭激烈的英語科目。補習班的角色在於彌補學校教學的不足,例如延伸課文單字的多重意義,幫助學生在考試中更靈活的運用。張欣湄也認為,學生若想獲取更多英語資源,應先評估自身需求與能力,合理分配在學校與補習班的學習重力,以免過度學習造成反效果。

艾煦強調,台灣的英文教育資源已相當豐富,但學習關鍵仍在學生本身,即使教學內容豐富、風格幽默生動,學生若缺乏學習意願,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徒勞無功。因此,她期望未來的教育者能透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習成為主動選擇,而非被動學習,最終成為負擔。

為符合108課綱的素養趨勢,英語教科書新增各式的學習策略。攝影/謝語萱

充實科技素養  縮減數位落差

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科技已深深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教育領域也受到顯著影響。從線上學習平台的普及,到人工智慧(AI)輔助教學的崛起,科技為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朱美珍指出,英語科是最適合使用科技工具的學科,若能正確運用科技輔助教學,不僅能提升效率,也能改善教學品質。

隨著教育界迎來全新的教學輔助工具,教師專業培訓也需同步提升。林律君建議,教師若能掌握數位工具的使用方法,擁有多元教學的能力,將AI工具作為課程設計的夥伴,快速生成測驗和教案,並根據需求進行優化,減少傳統備課的複雜性與時間,就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她舉例,教師可透過AI平台設計教學活動,針對學生需求調整內容,使教學更加靈活。

朱美珍補充,未來教科書可以發展具有整合錄音、口語練習與即時回饋等數位功能,使學生能進行模擬對話並矯正發音,有助於提升口說能力與學習效率。林律君舉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行的「Cool English酷英網英語線上學習平臺」已結合語音辨識及線上互動等 AI 技術,整合繪本等高品質資源,打造個人化的學習介面,不僅大幅降低學生的學習門檻,也打破時間與地點的限制,能夠隨時隨地獲取知識。

教師在英語課堂中的教學情境,示意圖。攝影/林柏維

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使教育資源的分配面臨嚴峻挑戰。林律君表示,來自偏鄉地區的學生,若缺乏足夠的支持,不僅難以取得平等的學習機會,還可能加劇「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現象。朱美珍指出,統一版本的教科書,難以同時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也常導致程度不同的學生無法從教科書中真正受益。

因此,朱美珍提議,政府應推動因地制宜的教學方式,確保所有學生皆能接觸數位工具與免費資源,以減少分配不均的問題,此舉有助於克服偏鄉學生在學習上的困境。而透過科技學習與資源分配的改善,才能真正實現公平教育,為所有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機會。

雙語新政策 推動全英新挑戰

教育部主導的「2030雙語政策」,旨在提升國人英語能力並強化國際競爭力。教育部透過書面回覆表示,政策目標之一是至2030年,在計畫中的「標竿大學」,半數的學生修習達半數以上以英語授課的學分,並使半數的大二學生於英文能力檢測(CEFR)達到B2的標準。然而,根據教育部與英國文化協會合作調查的數據顯示,目前僅約21.4%的高中學生具備全英文課程所需的能力,而達到CEFR B2水平的比例仍不到20%,反映出政策推行仍有很大挑戰​。

2030雙語政策發展藍圖。資料來源/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製圖/謝語萱

政策的實施也涉及語言選擇與學科平衡的問題,張欣湄表示,若使用學生不擅長的語言教學,可能會對專業知識造成影響。教育部回應,現階段的雙語課程主要集中於藝術、健康與科技等領域,以免學生因語言差異,影響在學科中專業知識的理解。在國內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環境下,教育部指出,政策初期多以學生「聽得懂」為目標,逐步提高英語使用比例,但完全雙語化的推進仍需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

然而,政策的實施在不同地區面臨不均衡的挑戰,以偏鄉地區最為明顯。朱美珍認為,偏鄉的授課教師普遍面臨重新編寫教材的負擔,大大影響政策長期延續的可行性。教育部說明,目前已提供偏鄉學校更多補助款項,用於增設行動載具及推廣數位學習資源,並將「Cool English」平台整合進基礎課程,以提升學習的便利性。 

針對政策細節,教育部補充,將透過遴選標竿院校及設立全英語課程資源中心(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並在高級中等學校階段開設更多雙語實驗班。然而,城鄉資源存在差異,朱美珍坦言,現行高中教育雙語化的規劃中,對城鄉學生的實際需求考量不足,可能進一步擴大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此外,艾煦表示,雙語政策將對學校教師造成巨大影響,教案與教學方式皆須全面調整,短期內難見成效。

目前雙語政策實施的效果仍相當有限。朱美珍建議,教育部應加強對政策的監督與評估,確保資源有效分配,從而提升實施的效益。她也補充,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認識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重要性,並培養學生的自發學習能力,才能提高未來在職場的競爭力。

延伸閱讀:

外籍教師進美術課堂 學生英語能力大激盪

雙語政策急登場 學習成效難兼顧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