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揭開神秘祭典 賽夏族巴斯達隘paSta’ay

記者 石若妤/採訪報導

走入新竹縣五峰鄉的賽夏族矮靈祭場,隨即響起此起彼落的歌聲,只見眾多賽夏族人交叉牽手圍繞祭場,唱著祭歌、跳著傳統舞蹈,以最真誠的心迎接矮人到訪。巴斯達隘(下稱paSta’ay)俗稱矮靈祭,為賽夏族最重要的祭典之一。然而歷經百年,部落也面臨祭儀傳承的挑戰。近年來,賽夏族也積極尋求保存方式,期盼將祭典文化傳遞給後世。

愛恨交織的起源

paSta’ay起源於賽夏族和矮人之間愛恨糾葛的故事,賽夏族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朱義德分享,據傳數百年前,賽夏族人聽見部落對面的山傳來歌聲,好奇心驅使下前往探查,發現是一群身高約90公分的矮人們居住於洞穴中,於是族人熱情邀請矮人至部落作客,矮人們也傳授農耕及織布技術給賽夏族人,彼此關係日漸親密。與矮人結識後,賽夏族婦女時常覺得身體受到侵犯,賽夏族人推測此事為矮人所致,認為是矮人使用特異功能調戲女性。

賽夏族paSta’ay起源於與矮人的愛恨糾葛。攝影/石若妤

時間一久賽夏族人再也按耐不住心中怒火,朱義德說,族人在後來便策劃了一場報仇行動,將矮人們平日工作完休憩的山枇杷樹鋸斷,使在樹上載歌載舞的矮人們墜入河谷身亡。在報仇計畫完成不久後,部落卻時常發生怪事,如孩童夭折、稻田無法豐收等。在族人們感到不解、惶恐時,兩位矮人突然現身於部落,並表示所有異常皆源自矮靈的詛咒,若想回歸和平,就需舉辦paSta’ay告慰矮人們的在天之靈。此外,矮人也教授族人祭歌、舞步、儀式等,就此賽夏族開始舉辦paSta’ay,祭典文化因而延續至今。

paSta’ay的舞步、祭歌、儀式流程遵循歷史,皆從舊時傳承至今。攝影/石若妤

祭典過程 莊嚴精細

擁有百年歷史的paSta’ay,曾在日治時期因台灣總督府實施的理番政策,面臨消失危機。朱義德表示,由於paSta’ay皆在晚間舉辦,當時的政府擔心賽夏族人是為籌謀起義活動而聚集,故要求取消祭儀活動。但身為paSta’ay主祭者的朱家人,不願文化就此沒落,因此與官員談判,最終將原先一年一次的祭典,改制成兩年一次。

朱義德表示,paSta’ay的舞步、祭歌、儀式流程莊嚴精細,有百年歷史。攝影/石若妤

paSta’ay從籌備期到祭典結束約兩個月,然而朱義德指出,大眾熟知的只有為期三天的祭儀,事實上,祭典早在一個半月或兩個月前就需開始籌備,卻鮮少人知道,直至核心祭儀時,才會邀請漢人朋友前來參與,其餘前置作業皆以不公開的方式進行。

祭典直至核心的三天祭儀時才會邀請漢人朋友一起參與。攝影/石若妤

為期兩個月的祭典,流程繁瑣且複雜,朱義德說明, 祭典前,由賽夏族南北群的長者召開結旗儀式,雙方交換贖金,意指對過去的不愉快和解,並共同商議paSta’ay祭儀日期;接著為祭典的籌備舉行會議,在朱家選出主祭者負責活動;最後的一個月進行祭歌演練,一共練唱 16 首,營造祭典氛圍,並在paSta’ay前一兩周,舉行祭祖迎靈儀式,準備豬肉、小米酒、糯米等食物用以祭祀祖靈。

paSta’ay核心祭儀將進行三天三夜,朱義德闡述,第一日迎靈,迎接矮人們來部落作客,傍晚六點,族人由祭屋出發,牽手走向祭場,並以逆時鐘方向跳舞唱歌,直至隔日七點;第二日為娛靈,同樣時間從祭屋出發,晚上十二點,主祭者與頭目朝東方與矮靈對話,同時訓勉族人;第三日為送靈,以傳統舞蹈與矮人們道別,歌聲漸轉哀怨,並於隔日凌晨四五點,唱起送別曲,將身上芒草摘掉向東方拋棄,送別矮人。

 

paSta’ay會在祭場圍成圓圈,互相牽著手跳舞和唱祭歌。攝影/石若妤

朱義德說,隔日上午族內青年需上山砍伐一株赤楊木,搬回會場,以重演過去消滅矮人的橋段,並由青年合力折斷樹木,丟向東方,代表賽夏族人對歷史錯誤的承擔,完成後,即結束paSta’ay祭典儀式。

神秘且嚴肅的 paSta’ay 存有許多禁忌,朱義德解釋,在祭典期間賽夏族人會嚴格遵守規定,避免觸怒矮靈。例如,族人家裡、身體及遊客身上都必須綁帶被視為祝福的芒草,祭典過程中,每個家族都會由多人共同守護肩旗,若旗子不慎倒下,將犯旗倒人亡的大忌。此外,他提及,切勿違背前往祭典的承諾,若是失約,災厄恐怕會找上門。

祭儀中存在許多禁忌,參加paSta’ay的人們在進入會場前需先前往祭屋綁帶芒草。攝影/石若妤

學習理解 盼文化保存

朱義德表示,早期paSta’ay以部落族人參與為主,於民國60年起才逐漸開放遊客參加。隨著時代演變,許多部落的青壯年都前往外地工作,而在撥空回鄉參與祭典時,會邀請朋友一同到場。此舉使paSta’ay逐漸出現於大眾視野,族人也藉著出席祭典,增加族裡的文化認同。

賽夏族人們藉由參與paSta’ay,能夠有效提升族群認同感。攝影/石若妤

賽夏族人羅媛表示,雖目前沒有居住於部落,但paSta’ay為與矮人的約定,對賽夏族極為重要,若時間允許必會回鄉參加,期盼能深入學習祭儀知識,在參與之餘也能理解詳細的文化精神。對此,她也指出,從中理解到,祭典不僅只是人們參與的活動,亦存在的神聖性,意味著與靈共同參加,因此意識到paSta’ay的重要性,更認真探討傳統文化。

隨著族群意識漸長,近年有更多族人返鄉出席paSta’ay祭典,羅媛分享,孩童時期她曾與家人一起參與儀式,並在舞蹈、歌聲的感染下,對祭儀產生深刻印象,並了解paSta’ay為賽夏族的歷史,同時奠定了現在的文化學習之路。他表示,若未來孩子出生,便會帶回故鄉習慣祭典氛圍,將賽夏族特有的祭典文化一代代延續下去。

賽夏族人羅媛認為paSta’ay十分重要,奠定了自己的文化學習之路,希望能持續參加,將特有的文化傳承下去。攝影/石若妤

此外,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簡鴻模表示,賽夏族人參與paSta’ay增進了族群認同感, 但年輕一輩在文化感悟上仍需琢磨。他提到,paSta’ay的舉辦牽扯到賽夏族一整年的生活氣運,如影響稻穀豐收,因此祭典對族人來說是信仰的存在,然而許多青年卻認為是文化的體現。對此,他也坦言,青壯年仍需加強對祭典的深度了解。

另外,隨著返鄉參與祭儀的青年漸多,簡鴻模指出,由於對祭儀文化認識較少,有時年輕人會因不熟祭典流程與禁忌,而觸犯大忌,如在祭典中只有族人能下場參與的時刻,邀請漢人朋友穿著部落服裝一同加入,此行為將牴觸到傳統文化。他也提醒,年輕人需學習更多文化含義,並於祭典中留意勿犯下禁忌。

paSta’ay有許多禁忌需多加留意,如肩上旗倒下會觸犯旗倒人亡的大忌。攝影/石若妤

歷經百年傳承的paSta’ay,至今仍堅守祭儀最初的流程與規定,從無更動過細節。對此,朱義德說,若因時代演變而改動,將失去原有的文化。早期賽夏族人透過口語相傳的方式,將祭典流傳下去,現今則用紀錄片、撰書、文物館展覽作為保存方法,同時也增設相關課程,加深族人對文化細節的理解。

paSta’ay至今祭儀細節皆為最初的流程,仍保持原有文化,無任何更動。攝影/石若妤

對於前來一同參與祭典民眾,朱義德盼能事先做好研究,帶著尊敬的心前往,以免產生文化衝突。對於傳承問題,朱義德認為,族人對於paSta’ay的了解度較高,目前也有文字及館藏記載,因此較不擔心會失傳。而祭儀對賽夏族極為重要,他期望賽夏族後輩能夠更加謹慎地辦理祭典,並抱持學習的態度,用心理解其中含義,將正確的 paSta’ay文化傳遞下去。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傳統與現代交融 模組化廟宇揭密

賽夏族人世代的延續—巴斯達隘(矮靈祭)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