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淬鍊玻璃一甲子 匠心點亮竹塹傳統藝術

記者 蔡依芸/採訪報導

七十三歲的李文福使用他擅長的吹製技法,專注地製作玻璃酒杯。攝影/蔡依芸

新竹玻璃產業曾因盛產矽砂與天然氣,在1970年代成為台灣玻璃工藝重鎮,全盛時期產量佔全世界80%,以科學儀器延伸至玻璃裝飾品與藝術品,每月有數十億出口。然而,隨著產業外移與中國廉價玻璃製品湧入,昔日榮景逐漸凋零,傳統產業面臨沒落。不過1995年舉辦「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成功吸引許多工藝師轉型,將傳統製作手法融入藝術創作,例如原先以製作科學儀器的玻璃起家的李文福與其伉儷黃寶雪即是如此。

李文福、黃寶雪伉儷的玻璃之路

李文福自幼家境貧困,十三歲進入玻璃儀器工廠擔任學徒,今年七十三歲的他投身於這個產業已超過60年。太太黃寶雪說道,「他最自豪的就是一生中沒有換過職業!」二人結婚後,黃寶雪也隨著丈夫的腳步開始投入玻璃產業,夫妻共同創業成立小公司。

黃寶雪(右)一路以來都扮演著賢內助的角色,協助李文福(左)的事業。攝影/蔡依芸

夫妻二人一開始並非從事玻璃藝術創作,而是從製作實驗室科學儀器起家。也因為工夫了得,李文福於1983年進入中山科學研究院製作理化玻璃,晚上閒暇之餘才從事玻璃藝術的創作。他表示,有了科學儀器製作的基礎,跨行進入藝術創作的難度就會降低,後來又因為參與玻璃藝術節,才正式跨足到藝術創作的領域。黃寶雪也隨著丈夫的腳步開始嘗試窯燒玻璃製作,進入玻璃藝術的世界。

黃寶雪展示著自己利用窯燒製法所完成的得意之作《花開富貴》。攝影/蔡依芸

李文福擅長的是空心吹製的技法,空心玻璃管利用超過千度的燈炬加熱,在玻璃管的另一端連接著橡皮管吹氣,將玻璃製品熱塑成形。他巧妙地將科學儀器製作手法應用在藝術品上,這項技術考驗師傅對吹氣量的掌握度及手藝細膩程度。也因為李文福多年的經驗累積,對這些技術早已駕馭得爐火純青。

李文福透過橡膠吸管將氣吹入玻璃內,再搭配上燈炬加熱進行熱塑。攝影/蔡依芸

李文福表示,為啟發創作靈感而經常參觀展覽,結合豐富的想像力,不僅在多項競賽中屢獲佳績,還舉辦過多次個人及聯合藝術展。

李文福展示自己高難度的作品《求偶》,結合豐富的想像力,他的作品在多項競賽中屢獲佳績。攝影/蔡依芸

不過長時間盯著火光雕塑玻璃製品,會對雙眼產生嚴重的職業傷害。李文福60年下來,每天都長時間面對千度高溫火焰,現在他正面臨著黃斑部病變的問題,再加上慢性病纏身,體力和手藝精細度大不如前,雖然如此,他仍保持對玻璃的熱愛、努力地克服身體疾病,持續進行藝術創作。

因長年近距離盯著千度火光,李文福正面臨著黃斑部病變的問題。攝影/蔡依芸

玻璃產業的沒落與藝術節的成功

「新竹整個玻璃產業發展,我最清楚。」曾任新竹文化中心主任的洪惠冠說,她於1991年開始著手進行田野調查、紀錄新竹玻璃發展史,發現早期的新竹玻璃產業非常發達,像是熱水瓶的內膽曾為世界產量第一,後來卻因為人口轉移加上進口低成本的中國玻璃製品,而逐漸沒落、走向夕陽產業。

前新竹文化中心主任洪惠冠任內創辦第一屆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幫助許多在地的玻璃工藝師轉型 。攝影/蔡依芸

洪惠冠於1995年為新竹爭取到民間藝術嘉年華會主辦權,為了使藝術節能夠順利運作和集結產業人士,因緣際會下成立了「竹塹玻璃協會」,在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前身)與協會的合作下,創辦了第一屆的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

洪惠冠表示,因為藝術節的成功,吸引許多在地的玻璃工藝師,也在竹塹玻璃協會的輔導下,紛紛轉型往玻璃藝術創作的方向前進,當初李文福與黃寶雪就是如此。

成果冊上紀錄著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一系列活動。攝影/蔡依芸

產業展望及未來

李文福坦言,進入這個產業真的很辛苦,從學徒到自立門戶需要長久的時間,而且現在的年輕人不能夠從小專精地學習一門手藝,還是好好升學才是正軌。黃寶雪也曾任竹塹玻璃協會理事長,她指出,很多老師傅都不願將手藝公開,導致傳承時就會出現技術斷層,任職期間,她積極地透過協會推動師傅間的交流與技藝推廣,也期望政府能夠更加重視在地的文化及傳統技藝,透過補助和宣傳振興這項產業。

李文福、黃寶雪手拿《鳳凰對杯》對望,如同他們在推廣玻璃產業的道路上一路互相扶持。攝影/蔡依芸

延伸閱讀:

百年的彩繪玻璃故事 修復信仰的真諦

傳統產業無新血加入 26歲玻璃師傅劉哲瑋盼傳承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