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新模式 共享永續護地球

記者 洪靖淳、黃鄒承恩、謝聿勛/採訪報導

減塑減碳正是全世界刻不容緩的議題,同時也是我國政府推動5+2產業創新政策之一。近年就有許多新創產品陸續出現,透過資源重複利用藉此拉長生命周期,除了能減緩目前台灣面臨的垃圾處理問題,也能降低製造所產生的汙染,達到雙贏的結果。

以租代買 共享傘減碳排 

台灣年降雨達2500公釐,根據氣象署公布2023年台灣氣候資料,身為迎風面的大台北地區,一年降雨日達126天之多。許多人時常早上出門艷陽高照沒帶雨具,但下午卻下起傾盆大雨,這同時也是共享傘創辦人余季堯當時遇到的窘境。某天他們正趕赴一場重要的會議,一出捷運站就下起大雨,只能被迫淋雨,同時也看到許多民眾在捷運出口等待雨停,一個推動「共享傘」的計畫油然而生。

消費者買傘大多數以「價格」及「便利」為優先考量,卻忽視了耐用程度及雨傘整體的壽命問題,若是用不到幾次就拋棄,或是持續購買品質欠佳但價格有優勢的傘,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加重環境的負擔。余季堯認為,要解決的是「雨傘的分配」,他們為此建置方便的租還系統,期望能同時解決雨傘失竊以及丟失等問題。

在研發的過程中,團隊嘗試去使用回收材料再製,但礙於價格過於高昂,消費者大多不願接受。同時他們透過研究發現使用環保材質的傘較不耐用,認為與其採用環保再製,不如將傘打造耐用,拉長整體的使用壽命,例如骨架的採用碳纖維材質,傘的每個零件都能單獨替換。「每把傘的製造都是十公斤的碳排放量」,余季堯認為,這些設計除了能減少人力維修,也能減少製造所產生的汙染。

為了讓民眾參與共享循環的行動,余季堯坦言,租借傘的定價不能訂得太高,畢竟民眾最直覺的還是價錢的問題,所以推行初期是毫無利潤,但主要目的希望能夠培養整個市場,讓民眾較能接受此類新創商品。尤其設置站點必須大量的布署,使民眾認為租借共享傘是方便的,選擇捷運站作為優先的設點目標,就是考慮捷運的人流龐大,藉此培養大眾「以租借代替購買」的習慣。

目前使用共享傘的會員以通勤族為大宗,其中年齡又以30歲以下居多,整個租借系統也有建置AI大數據的後台,每個租借站都與伺服器連結,甚至結合天氣預報,去估算租借站的傘量是否充足,以及什麼時間點是租借高峰,就是期望消費者都能逐漸接受共享的理念,達到循環經濟上真正的效益。

新型共享傘 有望成碳權交易品牌

環境友善與減碳正是各個企業刻不容緩要面對的議題,我國將在明年實行「碳稅」的制度,針對溫室氣體排放來課稅。台灣身為海島國家,氣候多雨,消費者對雨具的依賴性很高,但是製作一把傘的汙染是相當可觀,根據另一品牌共享傘創辦人劉明昊估算,「每打造一把傘就等於1000根吸管製造所需要的塑膠量。」這同時也是他想要以共享傘投入循環經濟市場的契機之一,盼藉此解決龐大的塑膠汙染問題。

與其他共享傘商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們是一間科技公司,希望企業要做到環境友善之外,也要在商業模式中取得平衡。他們期望成為台灣第一個碳權交易品牌,達到永續發展的最終目的。主要在民眾與企業連結,像是相關企業會提供民眾共享傘優惠碼,掃描QR code後便能享有免費的借用次數,租借的數據也會傳送到後台雲端,顯示出該企業達到的減碳量,檢視其是否有落實到社會責任。

在收費方面,他們完全不與民眾進行收費,企業會為了碳權需要去進行購買。而企業方面也可以與民眾培養信任度,也有助於企業的業務及共享傘的推廣達到三贏的局面。像是食品業者阿默蛋糕,認同共享傘的以租代買的概念,就將店舖外設立租借站,使消費者願意嘗試此類新創商品,藉此落實相對的企業責任。

甚至租借站更是完全不需要插電就能進行租還,達到低碳永續的企業理念。在產品的設計方面,共享傘採用廢塑料作為原料,傘布採用廢寶特瓶製作,大約六個寶特瓶就能做一張傘布。而傘本身的各個零件都是可拆卸式的,哪邊有損壞更換即可,不需要丟棄整支傘,有效提升傘的生命週期。據劉明昊估算,共享傘對比一般雨傘多了將近三百倍的壽命,而每場雨能夠有效減少13萬把雨傘的產生,加上傘本身是不能回收的,進而降低將近2000多萬的清運費,有效控管垃圾製造量。

從事循環經濟教育多年,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鍾岳勳教授也認同其觀點,他認為將廢棄物重製,一方面能減少製造時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也用較為低廉的材料,製造出更高價值的新產物,落實循環經濟的核心理念。

共享傘與企業合作 提供企業落實社會責任。攝影/洪靖淳

少六萬噸碳排放 循環杯降低環境衝擊

「循環杯」減少一次性飲料杯帶來的垃圾。更有循環杯製造業者提出「循環杯」的計畫,邀集六大產業、八大品牌共組全台第一個跨業別、跨通路的永續循環杯大聯盟,期望能降低環境的衝隨著減塑意識越來越普及,政府也正努力推行減塑政策。今年91日起,全台禁用一次性塑膠杯,導致許多業者逐漸推出不同的銷售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環保的選擇,如開始引進擊。

便利商店與新創廠商攜手推出循環杯行動,體驗「甲店借、乙店還」的便利服務。攝影/謝聿勛

循環杯共同創辦人魏家鑫分享,當初會選擇以這項產品打入市場的原因,是發現台灣一年在廢棄一次性垃圾的統計中,杯子的數量高達41億個。如果能以提供服務代替銷售的方式來幫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CSR,以減少產生的一次性廢棄物,像循環杯這種可重覆再利用的商品,不但可以讓民眾跟企業的環保意識抬頭,也算在做一件友善的事情。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莊筱庭坦言,循環杯目前遇到的困境在於消費者使用率是比較低的。透過該組織20238月做的民調發現,超過九成民眾其實都聽過循環杯服務,卻只有三成才會去使用,其原因包含衛生疑慮,其次是本身自帶環保杯,最後才是價差的誘因。針對衛生疑慮,魏家鑫表示,在清洗杯子時,都是採用人工一個一個去做全面性檢查,目的就是提升民眾去使用循環杯。

綠色和平媒體主任賴映秀補充,我們應該注意循環杯與一次性杯子的生命周期差異,但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帶來政策的改變,例如《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該公約致力於推動限制一次性塑膠產品的生產與使用、強化延伸生產者責任(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簡稱EPR),以及促進塑膠回收和替代材料的使用等。如果能源頭減少塑膠的生產,鼓勵少用一次性包裝、重複使用,就能避免塑膠汙染失控,而使用循環杯用量便可減少五萬8785公噸碳排放,相當於路上一整年少了超過24萬輛機車。

減少一次性紙杯、塑膠杯使用量,從源頭減塑並響應環保。 攝影/洪靖淳

共享與循環挑戰 經濟模式遇上的困境

循環經濟與共享經濟作為解決環境危機的兩大新興經濟模式,逐漸成為公共政策與經濟的關注焦點。這些模式透過推動環保3R,也就是回收再利用(Recycle)、物盡其用(Reuse),以及重複使用(Reduce),讓經濟與環境能共同發展。然而這些經濟模式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面臨各種挑戰,政策、企業或民眾推廣等方面更成為主要關鍵。

鍾岳勳指出,循環經濟與一般線性經濟的最大差異在於資源的再利用與可持續性,線性經濟是以「取得、製造、使用、丟棄」為模式,導致大量資源被浪費,而循環經濟則強調3R原則。然而循環經濟在台灣的推動雖取得一定進展,但在過去的政策多聚焦於產業面,缺乏全面性的社會推廣,未來應透過強化政策宣導、推動技術創新,以及設計更具吸引力的商業模式去提升消費者參與度,進一步實現循環經濟與環境保護的目標。

許多地方都有進行共享雨傘的設置,享受便利的同時也為環保與永續發展盡份心力。攝影/黃鄒承恩

賴映秀表示,在循環經濟的實踐中,預防比後期處理更為關鍵。透過設計能夠減少垃圾產生的產品,企業能夠從源頭減少污染與資源浪費,同時呼籲企業應進一步承擔起生產責任,設計出可循環使用減少單次使用塑料的產品,以降低環境負擔。綠色和平也與許多企業合作,推動循環杯等可重複使用產品的普及,其中環海提供一條龍服務模式,裡面涵蓋了從製造、清潔到回收的全程監管,以確保循環經濟的落實以及對消費者的透明度。

Fun傘搭配密碼鎖制度,掃描QR code即可進行租借,減少在過去愛心傘有借無還的情形。攝影/黃鄒承恩

除了消費者行為的改變,政策的引導和商業模式創新也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莊筱庭表示,政府、企業或是消費者都應去更加瞭解產品進入到經濟循環的整個路徑,企業也應加強EPR,以確保產品生命週期的完整性,為未來打造永續環境。

延伸閱讀:

用共享打破獨享-共享經濟正悄悄改變台灣

共享經濟夯!閒置腳踏車成商機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