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羅樹蛙瀕臨絕種 筍園中的保育行動

記者 鄭安琪、陳昭慈、游佳穎/採訪報導

諸羅樹蛙為台灣特有種,體長約四到八公分,背部為淺黃綠色,腹部白色無斑點,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白線,目前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因氣候異常、過度開發等原因,使其棲地快速消失,正瀕臨絕種。嘉義有對賴氏兄弟,從2014年開始推動諸羅樹蛙保育計畫,聯合在地筍農以無毒耕作方式,打造友善棲地。隨著保育意識提升,政府攜手民間推出眾多認證標章,以維護生態,將動植物共生的永續理念傳遞出去。

諸羅樹蛙被列為瀕危物種,常在夜間的筍園出沒。照片提供/簡家豐

著手樹蛙調查 推動保育計畫

台灣二級保育類諸羅樹蛙(俗稱雨怪)棲息於濁水溪以南、二仁溪以北,水域分布密集的低海拔平原地區,目前僅雲林、嘉義、台南能看見牠們身影。諸羅樹蛙繁殖期為每年4月至9月,由於喜愛無汙染、易積水、植被茂密的棲地,出沒地多為竹林或果園。不過氣候變遷帶來乾旱、過度開發,導致棲地破碎化等多種因素,諸羅樹蛙數量逐漸減少,根據諸羅樹蛙保育聯盟數據顯示,目前雲林約2萬隻,嘉義約8000隻,諸羅樹蛙在「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受威脅物種紅皮書」中,被列為瀕危等級物種。

前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與哥哥賴榮正,2003年與夥伴在嘉義開始調查諸羅樹蛙棲地分布,發現諸羅樹蛙主要活動區域在台三線以西與台一線以東。2014年,他們在住家附近發現一塊農地內有諸羅樹蛙,於是開始推動復育諸羅樹蛙,找到農地主人陳嘉城的爸爸合作,說服他以友善耕作法守護棲地,並擬定十年保育計畫。不過,友善農法必須完全不用農藥、除草劑等,意味著作物產量會隨之下降,影響農民經濟收入。為此,初期他們決定用「保證收益」的方式,一年給農民50萬買下所有作物,讓農民能在沒經濟壓力的情況下,更願意保育諸羅樹蛙。

「為了經濟,可能就沒有辦法做保育,我們跟他(農民)合作,就是希望生產跟生態可以平衡。」賴榮孝坦言,保證收益並非長久之計,第四年開始,他們改以「認股」的方法,讓民眾認領作物,一個單位繳交2000元,並保證作物收成後,一年會收到三箱農產品,希望讓農民得到保障的同時,也能持續無毒耕種。然而,十年計畫原本預計將友善農地從一甲地擴大到十五甲地,增加諸羅樹蛙的棲息地,但是成效不彰對此,賴榮孝則無奈表示:「要說服這些農民友善耕作非常困難,因為老農民的觀念根深蒂固。」

二代農民陳嘉城(左)與賴榮孝(右)共同推廣諸羅樹蛙復育。攝影/游佳穎

致力守護棲地 永續觀念傳承

賴氏兄弟長期關注生態保育與環境永續議題,不願自己家鄉土地上的諸羅樹蛙消失,不惜花錢與農民一起守護棲地,也要將土地與物種間的情感維繫在一起,「把一個自然棲地守護下來,在保護諸羅樹蛙的同時,也可以保護其他的生物。」賴榮孝堅定地說。

響應生態永續行動,二代農民陳嘉城表示,「這兩年比較多接觸後,看到(我的)農法改變對生物棲地的影響,做起來也比較有成就感。」他在接下爸爸的農地後,守護諸羅樹蛙相當有感觸,也會持續推動友善棲地。然而,針對諸羅樹蛙保育的推廣成效,賴榮孝分享,第一年只有荒野保護協會的夥伴會到農地進行調查,爾後兩三年,開始有居民、附近學校的師生主動關心,甚至開始在自家附近尋找諸羅樹蛙。他坦言,「台灣關注(諸羅樹蛙)這塊的人還是太少,要有世代傳承的概念。」雖相較過去保育意識已有提升,但仍需下一代將物種多樣性延續下去。

落實筍蛙共生 完善生態環境

在嘉義縣大林鎮的筍農簡家豐,從事種植筍子逾24年,2019年受到保育計畫影響,開始致力復育諸羅樹蛙,也順應友善農法耕作,將筍園打造成無毒棲地。「我覺得萬物共生,我們用心去對待土地,土地也會回饋給我們。」簡家豐在農地中挖掘生態池,讓樹蛙能夠棲息產卵。他分享觀察到的動植物共生反饋經驗,筍園中常有竹盲椿象(俗稱竹蚊),此種病蟲害會讓筍子的品質和產量下降,而諸羅樹蛙會將黏在身上的竹蚊吃掉,幫助筍園解決病蟲害。

簡家豐致力無毒耕種,維護諸羅樹蛙棲地。攝影/游佳穎

「我絕對不會放棄,畢竟經營那麼久,都有感情了,不要只看收成也要看看牠們(諸羅樹蛙)。」簡家豐談到諸羅樹蛙復育,嘴角不自覺上揚。他表示,雖然曾遇到颱風侵襲導致沒有收入、無毒耕種產量下降等難題,但看見諸羅樹蛙在筍園中數量變多,且有愈來愈多人關心保育議題,就覺得一切都值得。現在簡家豐除了申請有機認證,也協助其他農民進行無毒耕作,希望擴大友善農地。此外,過去筍農會將廢竹以燃燒方式解決,可能誤殺諸羅樹蛙,也會導致空氣汙染,簡家豐針對此問題,也和民間積極交流,希望推廣將竹子粉碎後做成生質燃料棒等方式,讓環境永續與保育更加完善。

柚子園成南海溪蟹棲地 夫妻推行動植物共生

台灣南海溪蟹為台灣大型淡水蟹之一,甲殼寬約三公分,也是特有種,主要棲地分布在彰化以南到台南之間,民間稱它為「暗光獅」,意思是在夜間出沒,兇猛如獅的螃蟹。早期在山澗田野中隨處可見,近年因台灣各縣市高速都市化,使得南海溪蟹棲地遭迫害,族群數量驟降。

台灣特有種南海溪蟹為夜行性動物。照片提供/歐陽秀華

雲林縣斗南鎮有對農民古國順夫妻長期推動環境保育,八年前偶然發現雲林石龜溪有一處半倚山林,半倚農地的柚子園,裡頭有著諸羅樹蛙與南海溪蟹的棲息地,便在2016年買下農地,經營諸樹柚子園,做起保育棲地生態,目前園區內有超過200種動植物。

以無毒耕種與復育生態為第一考量的古國順,剛開始為了保障果園產量,使用特殊有機肥,但效果並未達到預期,於是他們蒐集腐爛水果,將其集中在桶子裡,孵化黑水虻,而黑水虻食用過的有機質,會變成天然肥料,有益提升土壤品質。「我們沒有刻意養牠(黑水虻),牠就會幫我們營造這樣的環境,熟成則需要一至兩年時間。」古國順分享,為了防治病蟲害,夫妻倆不使用農藥與殺蟲劑,有時候忙起來,他們一個月會用到二至三次葵無露、黑殭菌和氫氧化鉀,以提升果樹抗體。

古國順(右)與妻子歐陽秀華(左)經營柚子園,致力保育諸羅樹蛙與南海溪蟹。攝影/陳昭慈

除了製造有機肥滋養土地,也致力於營造生態棲地,古國順表示,南海溪蟹的棲息地位於地下一至二公尺的水層,經過這幾年挖掘生態溝渠改善排水,園內南海溪蟹的分布已由最初的30%擴增至65%。此外,南海溪蟹也是果樹害蟲—星天牛的剋星,會抓捕害蟲,給予果園正向回饋。

「我們將更多的空間留給自然,在古代有個說法是網開一面,如果你只看到你的果樹,你就不會看到其他生命。」古國順將原先95%的種植地,降低至70%的面積,其餘部分作為生態保育區。除了耕作,也會紀錄園內動植物,將數據上傳至全國通用的平台,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生態多樣性。他們用行動呵護、養育這片彌足珍貴的生態天堂,讓南海溪蟹和其他動植物茁壯生長,為台灣的綠色保育盡一份心力。

推行友善棲地標章 落實生產與保育共榮

為推動無毒耕作守護台灣特有種與保障農民權益,林業署嘉義分署於2022年與農友共同推出「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下稱諸羅樹蛙標章)認證。自2018年開始,林業署嘉義分署委託民間保育團隊,調查生態資訊,幫助標章研擬。林業署嘉義分署透過書面回應,表示是在平衡諸羅樹蛙與筍農的需求下,擬定標章棲地管理方法,其中也提到,產量與經濟才是農友最重視的考量,光靠保育要說服農友使用標章並不容易,後來林業署嘉義分署制定友善耕作規範,顧及友善諸羅樹蛙竹筍的產量與品質,提高農友參與保育可能性。

2022年,諸羅樹蛙標章正式上路,在2023年首批獲得標章的12位農友,號召創立「友善諸羅樹蛙蔬果生產合作社」(下稱合作社),出產烏殼綠竹筍。合作社秉持零農藥種植、不添加保鮮劑、不隔夜供貨、友善耕作四原則,並結合保育諸羅樹蛙的推廣,讓標章與合作社相輔相成,使消費者更容易辨識無毒耕作農產品

合作社理事主席林勝瑋介紹合作社中,友善諸羅樹蛙標章的烏殼綠竹筍。攝影/鄭安琪

其實,在過去沒有標章與合作社保障時,曾有盤商打著農產無毒耕作行銷,取得消費者信任從中獲利,合作社理事主席林勝瑋質疑:「那是不是要給這些保育的人保障?就像給一個身分證一樣!」,隨著越多農友投入響應,官方與民間正視其問題,便藉由推出標章,保障農產認證與維護生態。

針對諸羅樹蛙標章申請,林勝瑋說明,標章每年都會換新,政府會委託民間單位到農友田區調查是否符合規定,落實保育才能繼續使用。而同樣取得諸羅樹蛙標章的簡家豐提到「他們都要稽查落葉幾公分、積水幾公分、是不是有噴農藥?」他坦言,申請標章的農地規定也相對嚴格。

林業署嘉義分署與農友攜手推出友善諸羅樹蛙棲地標章。攝影/鄭安琪

雖保持標章不易,不過,作為第三代筍農的林勝瑋提到:「每一個標章對我來講都是加分。」除了友善諸羅樹蛙棲地管理標章,他也擁有「綠色保育標章」,規定不得使用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最終農產品不得驗出農藥殘留,且需提供保育類動物生存棲地。他表示,「我們在做(保育)也是希望有更多人認識這個物種(諸羅樹蛙)」,期望經由農友們的努力,將諸羅樹蛙瀕臨絕種議題推廣出去,落實田園到餐桌的保育行動。林業署嘉義分署也回應,將定期辦理說明會協助農友了解標章申請流程,也希望透過活動、課程推廣,讓民眾更親近諸羅樹蛙標章。

延伸閱讀:

金門最後的萌寵 歐亞水獺保育行動刻不容緩

退休教師打造棲地 共築水雉留「美」夢

Posts created 2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