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齊桀、林長岳、林怡嘉/採訪報導
保齡球曾在1980年代風靡台灣,成為全民休閒運動的代表。然而,非法博弈及場館經營不善等問題,迫使昔日的熱門運動逐漸式微。保齡球選手也因缺少政府及企業支持,使培訓和賽事舉辦受限,嚴重影響生涯發展。為解決困境,重返市場,保齡球亦開始朝向家庭休閒、親子共樂的方向發展,期盼在已飽和的休閒運動市場中重新站穩腳步。
娛樂變調 人潮銳減
按研究論文資料顯示,1980年代保齡球在台灣最為流行之際,全國約有六百多家保齡球館,分布相當廣泛。前保齡球國手彭永年表示,2000年以後,因非法球類博弈逐漸滲透場館,造成大眾觀感不佳,使保齡球風潮逐漸衰退;此外,許多球館也因經營慘澹,面臨倒閉的結局。近年台灣僅剩的保齡球館不到五十家,過往「保齡球王國」的盛況已逐漸沒落。
保齡球協會秘書長張發勇指出,1980年代後期因爆發石油危機,導致社會蕭條,民眾經濟困難,故而減少娛樂花費的支出。保齡球場館也因管理不當,延伸出許多社會問題,最後乏人問津。彭永年回憶,昔日無論男女老少都會進場打球,但場館並無相關管制和規範,導致愈來愈多不法份子混入其中,使球館變成滋眾鬧事的地方。
隨著人流銳減,場館收入逐漸無法負擔運營成本,保齡球館老闆詹樹東指出,經營球館需負擔大量人力成本兼顧機房與外場,加上球道的日常維護、進口球道專用油、配備各尺碼的保齡球鞋等,皆是可觀的開銷,導致多數球館因收支不平衡而陸續倒閉,曾經球館林立的盛況已不復存在。
場館不僅需負擔營運資金,還須向政府繳納高額稅金。詹樹東提到,為避免噪音污染,政府規定保齡球館不得在住宅區內營業。因此,業者只能將球館開設在地價昂貴的商業區,並在建設初期交付5800萬的建館稅款,費用中甚至不包含建館成本和土地資金,對於保齡球業者而言負擔沉重。他也建議政府能重新檢討稅金標準,才能吸引民間興建更多場館。
規劃建設公立場館
我國在各地皆設有國民運動中心,低廉的門票吸引大量民眾入場運動健身,唯獨保齡球場館皆為以營利為目的私人企業,詹樹東透露,原本政府預計在台北市中山區設立公有保齡球館,讓民眾能以相對便宜的價格進場打球,最後卻因政府內部問題而未有下文。
詹樹東分享,台灣於2017年取得世界聽障保齡球大賽的舉辦權,由於當時並無公有保齡球賽事場地,因此,桃園市政府希望聯合企業,將他經營的場館改成國際賽事標準賽場。於是,他將場館暫時歇業重整,不僅為賽事做準備,更希望未來能在本地創造更多賽事機會。他認為,只要場館符合國際規範,便可經常舉辦公開邀請賽,讓世界看見台灣的保齡球實力。
對於曾經風靡全台的國民運動,保齡球國手張翔宇表示,政府應當解決缺乏公設場館的問題,讓民眾打球不再成為負擔。針對場館的規劃,張發勇說明,保齡球協會仍積極計劃設立公立保齡球館,並提供民眾有更多場地可以選擇,進而提升打球頻率,幫助保齡球運動重新回到大眾視野。
欠缺經費贊助 選手另謀出路
隨著保齡球風潮逐漸沒落,眾多懷抱保齡球夢想的選手,亦因諸多因素阻礙發展。張翔宇指出,保齡球選手皆有經濟上的顧慮,裝備購買、出國比賽等費用皆得自行吸收。在缺乏贊助及經費的情況下,即便是大型國際賽事也無任何津貼及後勤補助,嚴重打壓選手在保齡球運動持續深耕的意願。
因缺少政府獎金支持及企業贊助,讓選手只能另謀出路。彭永年感嘆,不論是打保齡球或經營保齡球館,都無法有份穩定的收入,對生計也造成影響。彭永年現已轉職經營餐廳,他坦言,凡事皆已賺錢為優先,保齡球是很好凝聚家人、朋友的休閒運動,但現階段難以成為穩定的職業。
對於台灣保齡球選手的發展,張翔宇表示,保齡球協會應給予選手充足的資源,像是裝備提供及訓練輔導,成為選手堅強的後盾。張發勇提到,期望政府能提供經費幫助協會舉辦更多賽事,並結合媒體宣傳及增加贊助廠商,才能留住台灣的保齡球人才。
此外,在培育保齡球選手上也需資源的挹注,張發勇提到,應將保齡球運動帶入學校社團及社區,同時在教育方面,可規劃將保齡球作為升學的輔助途徑,或在課程中納入保齡球,培養出能兼顧讀書和善於運動的學生。張發勇期盼,未來藉此能促進學業與體育的平衡發展,透過教育途徑提升保齡球運動的普及。
轉型活化產業 打造親子環境
休閒運動選擇日益多元,民眾在家便可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亞東科技大學保齡球教練廖欽福指出,現代人放鬆身心的選擇愈來愈多,對年輕人而言,手遊、電影、短影音的吸引力更高。他也坦言,近年運動風氣轉變,更多人喜愛健身或戶外球類運動,導致對保齡球的消費意願降低,影響保齡球館的生存。
保齡球館的轉型至關重要,廖欽福表示,球館應引入不同娛樂元素,整合成多元的複合式場館。現今許多球館已開始進行環境升級,結合主題裝潢、音樂娛樂等,創造更具吸引力的運動環境。張發勇指出,消費者的需求逐漸多元化,轉型已成為產業求生的必經之路,保齡球館應整合各式娛樂設施與服務,持續吸引顧客族群。
為滿足各年齡層的需求,詹樹東提及,台灣並無廠商製作孩童尺碼的保齡球鞋,因此特別從國外購入孩童所需的球鞋,以及適合初學者的低磅數保齡球,使保齡球運動不再受到年齡限制,成為更適合家庭休閒的理想去處。
在網路媒體盛行的時代,體育需創造更多話題,才能吸引大眾關注。廖欽福表示,當選手在國際賽打出成績,運動產業的環境才能形成消費型態。保齡球若想重回往日盛況,必須針對資源及產業創新改變。詹樹東呼籲,保齡球產業從環境升級及賽事規劃,皆需注入嶄新元素,並配合政府及企業的支持,讓保齡球在運動市場中再創榮景高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