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新媒體時代接合與挑戰

記者 王容若、莊榆欣、楊博勛/採訪報導

近年來,由於新媒體以創新和多變的風格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傳統電視產業面臨改革的壓力,也改變了傳統電視節目的生態和商業模式。觀眾的收視習慣逐漸向多元化發展,這些變化促使電視節目的製作團隊進行改革,以應對新媒體時代的考驗。

電視節目生存之道

「夕陽產業,我認為這個説法不夠準確。」曾製播知名綜藝節目《康熙來了》的電視製作人李國強認為,電視節目有它一定的需求和市場,他將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的困境,比喻成台灣的高等教育面對少子化,選擇的越多就勢必會流失掉部分觀眾。他也指出,電視節目在年長觀眾或偏好長篇劇集的觀眾中,依然具備重要的地位。儘管傳統電視在面對新媒體的衝擊下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在某些特定的族群中,仍然有著穩固的需求和市場。

提升節目產值也是電視節目生存的關鍵之一,除了傳統的廣告收入,冠名贊助、置入性廣吿等收入,都是維持節目的經營策略。李國強說明,如今許多製作公司會依賴政府補助分攤製作成本,並將節目賣給電視台或網路平台,從而增加經濟價值。除此之外,節目結合商品也是一個新的趨勢,許多電視節目推出相關商品,成功為電視台帶來額外收入。透過這些策略,讓電視節目有了新的變現方式,吸引了忠實觀眾群體的支持。

傳統電視節目於錄影棚內現場錄製的環境。攝影/王容若

分眾時代 打破界限

李國強也分享到自己當初在製作《聲林之王》時,節目不僅是在電視上播放,更利用了YouTube的首播功能,讓觀眾能夠有即時性的留言和互動。他發現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資訊,更多的是希望能參與其中、增添互動性。面對這樣的發展,製作團隊不僅是要技術創新,更要在內容製作上有所改變。

對於這種轉變,李國強認為不應該只是劃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而是要專注於如何製作適合目標受眾的內容,「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就要改變做傳統節目的思維。」他強調在這樣資訊分眾的時代需要更加靈活地適應這些變化,去迎合節目的目標受眾,專注在節目的內容製作。

李國強分享自己在電視產業下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攝影/楊博勛

新的創意 新的人才

而對於現在的工作環境,李國強無奈表示,自己也是世新大學廣電系畢業校友,以前廣電系學生畢業後,都嚮往進入電視台工作,現在卻少了許多年輕族群的加入。而目前就讀廣電系電視組三年級的莊于頡同學表示,自己和同儕對於進入傳統媒體產業的意願不高,更偏向經營自媒體或在串流平台影集劇組工作。對於傳統媒體是否會被取代一說,莊于頡同學認為並非不可能,她表示在這樣的環境下,後製技術尤其是特效、動畫和AI的技能將越來越重要。但即便年輕一代對進入傳統廣電產業的興趣越來越低,李國強依舊認為電視節目的價值沒有消失,只是需要找到更多的方式與新的世代接軌。

李國強也透露,未來將會製作全新類型的節目,會有更多在新媒體中的嘗試,同時他也認為,電視節目依然能夠在多變的媒體環境中生存並茁壯發展。傳統電視雖面臨挑戰,但創新和堅持讓它有機會再創高峰,持續吸引不同世代的觀眾。

新媒體時代藝人品牌重塑

吳承恩來世新大學演講,分享自己在新媒體時代下,利用網路幫自己創造更多舞台。攝影/楊博勛

在新媒體迅速崛起的當下,藝人如何利用社交平台提升個人品牌成為焦點。藝人吳承恩過去曾以男團ALL IN 5隊長的身分出道,如今則用幽默風趣的風格在短影音平台上受到關注,成功吸引大量的粉絲並在社交媒體建立個人品牌。他認為,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藝人與粉絲的互動模式已徹底改變。從偶像團體中單飛前,吳承恩在社群平台Instagram上最高觀看人數的影片僅7.1萬人次;全心投入至新媒體平台發展後,一部過年時與家人們玩遊戲的Instagram Reels觀看人次卻達到187萬,讓他不禁有感而發:「以前偶像與粉絲之間的距離感很強,但現在可以通過社交平台和直播互動,這種親近感使我能夠更好地建立與粉絲的聯繫。」他強調,這種互動不僅增強了粉絲的忠誠度,還能吸引新的觀眾。

吳承恩轉戰新媒體平台後的Instagram粉絲成長趨勢。數據來源/Social Blade、製圖/楊博勛

吳承恩日前更因拍攝自己的母親在KTV唱歌的影片後一夕爆紅,並被多家媒體轉發,顯示在新媒體時代創新和真實內容的吸引力。他說:「我們的影片中沒有別人做過的題材,這種創新使得我們的內容更具吸引力。而且我媽媽不太害怕鏡頭,她就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這樣的真實感讓更多人能夠產生共鳴。」

然而,吳承恩坦言,進入新媒體世界並非一帆風順。對演算法的無常他也感到困惑:「在這個過程中,流量的變化讓我有時感到焦慮,因為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針對提升影片的曝光率,他建議創作者們應建立系統化的發布策略,透過固定的發片時間、主題選擇和情緒價值來吸引流量。吳承恩以知名Youtuber Joeman為例,他在每周固定發片,讓觀眾習慣在特定時間期待他的內容,形成穩定的觀看頻率。而Joeman的影片多圍繞科技開箱、美食評測等受眾明確的主題,並善於以幽默和真實的風格吸引觀眾共鳴,這正是吳承恩所認為能在高度競爭的新媒體環境中脫穎而出的關鍵策略。

吳承恩指出,藝人需靈活應對新媒體的挑戰,並強調建立品牌價值需要投入時間和資源,無論是在自媒體還是品牌經營上,創作者都必須持續努力、創新。他鼓勵新創作者:「希望每個人都能多嘗試不同的內容形式,找到自己的特色,這才是最重要的。」根據吳承恩的經驗,藝人透過新媒體重塑品牌,得以穩固自身影響力。而成功的自媒體不僅是內容的產出者,更需透過風格定位與長期累積,逐步成為觀眾認可的品牌。

新媒體無清楚分級 成青少年教育隱憂

現今新媒體平台盛行,TiktokThreads等新媒體平台廣受年輕族群歡迎,以席捲全球的Tiktok短影音來看,「抖音一響,父母白養」,這句青年世代嘲諷抖音的流行語,道出許多家長的擔憂。全國家長聯盟常務理事魏書珮提到,身邊確實有出現孩童因未能分辨是非而陷入危險的真實案例。在未有明確分級制度的情況下,除了無法防範青少年觀看不宜內容,更可能因新媒體的快速變化、多元有趣等特質,使孩童沈迷其中,甚至未受保護。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OTT專法),YouTubeFBTwitterIG等平台的使用者生成內容(UGC)及自媒體、網紅不受此法管制,且除需登記的事業外,其他平台原則上無強制登記。對照台灣的電視分級制度為依據節目內容的適宜性將其分為普遍級(G)、輔導級(PG)、保護級(R)、限制級(X)。相較傳統媒體,新型媒體並無清楚的內容分級制度,易造成青少年身心靈、社會風險。

世新大學傳管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蘇純㚢指出,針對新媒體分級不完善的狀況,關鍵問題為閱聽人在新媒體中所看到的素材為使用者產出,非平台產出,所以更難有效管制。而在青少年間大為流傳的新媒體平台,例如:TikTokThreads等都是境外平台,國內政府可能更難以掌控。

另外,蘇純㚢進一步分析,「演算法」是現今青少年面對新媒體越陷越深的原因,沈浸其中將可能導致注意力不易集中,出現「碎片式閱讀」的情況,例如花了大把時間看多個短影片,卻不清楚自己從中吸收了什麼,而面對長篇文字的閱讀能力也可能下降。另一方面,其造成的同儕效應也是不容忽視的風險因素,演算法容易使網路世界營造出一種同溫層,在青少年無法分辨是非下,若有心人士發起危險或違反道德的行為,將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

傳統媒體節目內容受到法律限制,相對於新媒體自由度較低。攝影/王容若

網路世界真真假假,近年來詐騙事件盛行,未分級制度影響的不只是青少年族群。蘇純㚢表示,建立良好的「媒體素養」才是最根本應學習的,尤其以青少年的角度來看,學校師長和家長管理將變成很重要的守門工作。魏書珮分享自身修習過家庭教育學程,身為青少年的母親,在孩子接觸網路平台時就會告誡他:「電腦和網路是我們工具,創造這些工具是為了成長進步,而你要使用工具還是被工具控制?」除此之外,她更強調需從小開始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在11歲之前以「他律」的方式教育,建議家中的電腦放在開放的空間作使用,進入青春期後,家長也需時常關心孩子的狀況,學習適當放手、有效溝通。

延伸閱讀:

新媒體轉型挑戰 訂閱會員制成熱議

社群媒體推「播」助瀾 青少年陷容貌焦慮困境

Posts created 2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