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陪伴出發 孩子們的課後庇護所

記者 周孫磊、滕健齊 、陳雋尊/採訪報導

每天下午四時放學後,許多同學們紛紛進入人本基金會三重青少年基地,來自不同學校的孩子們,不只在基地內共進晚餐,也一起參加由基地老師們開設的陪讀課程和多元活動。在老師們用心的陪伴下,讓孩子們原本孤單的課後生活增添了色彩與意義。

位於三重的人本青少年基地,致力於關懷與陪伴青少年學子。 攝影/滕健齊

傾聽與同理 守護孩子

來到基地的孩子們,其實都不是打架鬧事、作惡多端的類型而是不善表達、在學校有人際方面的問題,或是家中長輩無暇照顧,使得他們越來越不想去學校,在輔導室或社會局的轉介之下,孩子們來到了這裡。學生年齡層從最小從國一最大至高三,他們在基地透過師長的陪伴和同儕的相處,建構和別人不同的中學生活。由於這些孩子在學校常因不被理解而逐漸喪失信心,學習意願便會降低,得過且過的心態也會出現。基地師長透過陪伴以及傾聽孩子們在學校或家中發生的事,不僅幫助他們打開心房面對問題,在學習方面也能順著他們的思路找到邏輯盲點,解決許多課業上的問題。

副館長郭珮筠分享,曾經有一位女孩因談戀愛而對學業提不起勁、覺得未來打零工維生就好,不過隨著她的感情出現問題,她的生活因而受到巨大的打擊。幸好基地師長努力助她重回正軌,才使她重拾上進心、開始參加繪畫比賽,獲得成就感。郭珮筠表示,面對孩子不被信任時,家長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若家長能相信孩子發展的可能,並站在被學校放棄的他們身邊,孩子便會感到被理解,逐漸從網路世界或外物當中脫離。

基地晚餐後時間,學員與老師們彼此交流互動。攝影/滕健齊

霸凌問題盼減少

三重青少年基地始終秉持反體罰、反霸凌的準則。在學校方面,雖然有輔導室、學務處能處理霸凌案件,但基地教師陳柏安認為,很多時候學校的處理方式只是想大事化小、治標不治本。他分享,學校內霸凌事件的發生,同時存在許多因素,有時甚至是家長使孩子陷入困境。例如,曾經有家長強迫孩子就讀體育班,而孩子因跟不上訓練進度使隊友連帶受罰,遭受霸凌。儘管校方有進行懲處,但對加害者來說似乎無關痛癢,霸凌狀況依然持續發生。家長的不聞不問,使得他長期處於恐懼當中,最後出現了自殘傾向。

面對霸凌問題,儘管校內有年輕且具熱忱的老師想改變現狀,也會在不敵家長或學校體制的狀態下無疾而終。體罰問題亦是如此,雖然近年狀況趨緩,但學校如果持續用這種方式遏阻學生鬧事,等同是認同了這種如霸凌般權力不對等的欺壓手段,可能無法從校安問題的根本解決問題。

面對霸凌,需要校方從問題根本解決。 攝影/周孫磊

做對的事 創造影響力

「覺得力不從心是最感到內耗的」,郭珮筠感嘆。身為孩子的陪伴者,有時候希望自己能指引他們人生方向,同時又覺得自己非常渺小。「他們離開基地後也會遇到很多人,萬一路走歪了又能怎麼辦呢?」陳柏安無奈的說著。基地能做到的,就是趁孩子在這裡有限的期間持續「做對的事」,訓練他們面對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告訴其他孩子,「每個人的不一樣是很正常的」,得到孩子的信任後,基地的影響力才會被放大。

把孫子送來這裡的奶奶賴願合也感受到,孩子從以前不樂意分享學校的事情,後來也開始願意回家跟她討論在基地所學。正是因為看到了改變,賴願合在基地的請託下也願意盡一份心力,協助烹煮飯菜,讓孩子們從學校過來之後,有一頓溫暖的晚餐。在這裡,每位師長提供不同面向的關懷,直到晚上九時孩子回家後,仍繼續討論如何做的更好,就是希望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讓他們感受被愛,同時在支撐之下,讓孩子在生命中找到各自的出路。

颱風後的基地生活會,一起分享生活。攝影/滕健齊

多元化課程 陪伴中成長

別於一般校園,人本三重青少年基地開設各式多元課程,從輔助孩子銜接學制課程的國英數外,更有電繪、武術、烘焙和陪讀等課程。透過課程與活動中彼此的互相陪伴,進行全人發展的同時,更認識自己的樣子。

各式多元課程器材,為孩子們提供選擇。攝影/滕健齊

「包括學科、家政、才藝,各種基礎教育都是應該要學習的,除課堂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待事情的方法。」基地館長蕭伊真說道,基地所開設的每堂課與活動安排背後都有教育哲學。而老師的角色除了日常「全方面」的陪伴外,一大任務是在過程中嘗試各種方法,讓孩子們找到覺得自己能做到的那把鑰匙。館長蕭伊真強調:「激發學生的好學心,之後他們的潛力無窮,而當他們對自己學習能力有信心時,也是最感動的時候」,基地老師的角色是引導,而非直接提供方法,也要孩子們願意學習與嘗試,才有可能在求學上有所成功。

基地也視學生需求開各種新課程,現高一讀設計領域科系的基地學生陳冠穎是周六電繪課的社長,而這堂課也可說是因她而開。她說到:「在基地所安排的課程,會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做調整與嘗試方法、制定目標,甚至找到之後的發展方向。這樣的陪伴與高度關心是學校裡無法達到的」。之於她,國中三年,一周六天在基地的日子是她最好的生活時光,也強調若沒有遇到基地老師陪她更認識自己,或許沒能意識到自己對設計與繪畫的熱誠。

基地教師陳柏安分享:「在活動中慢慢發現學生們成為彼此的重要他人,每個人都認真地在做自己的任務,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對他而言,老師的角色就是引導學生朝這個方向前進。方針上,基地也非常強調系統化的合作概念,秉持互相陪伴及關懷的理念,激發學員潛能的同時,更能慢慢繪出未來藍圖。

弱勢兒少 成因多需協助

對於多數青少年來說,在學校與同學快樂的學習,回到家有家人暖心的陪伴,可能是稀鬆平常的事,但並非人人都可以擁有順遂的求學生涯,在校園中有許多同學,他們在課業學習、與朋友的人際互動上,甚至是個人的身心靈健康,都是需要協助的。

談到弱勢青少年的困境,新北市明志國中輔導主任蕭延霖認為,造成問題的原因多元且複雜:「從原生家庭、孩子的成長環境,到求學的順遂與否,都是影響的關鍵。」新北市社會局兒童少年福利科督導簡怡全透過書面回覆:「較常見的是,弱勢兒少因放學後無人陪伴,在社區內遊蕩時遭有心人士利用,而開始出現違法的行為。」新北市社會局2017年起推動小衛星計畫,在新北市各社區中廣設據點,希望滿足兒少課後陪伴的需求,簡怡全提到:「若學校在輔導青少年時,發現個案需要這方面的協助,可以自行聯絡並安排前往據點,接受相關服務。」

如何幫助學生面對各種困難,除教育單位外也需要更多助力。 攝影/滕健齊

現今社會越來越多青少年關懷基地的成立,蕭延霖對於民間基地也抱持正面態度:「關懷基地給予需要的同學許多協助,其實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新北市內大多數的關懷基地,都屬於小衛星計畫中的服務據點,簡怡全談到:「希望透過完整的服務網絡,滿足更多弱勢兒少的需求。」若基地能給予同學們學習上的幫助,甚至是心靈上的陪伴,便有非常大的存在意義。對弱勢青少年來說,自己與家庭面臨的狀況,也許令人失望且無力改變,除了政府單位與民間組織,要有良好的合作與串聯,若有更多人對他們伸出援手,或許能改善弱勢兒少所面臨的困境。

延伸閱讀:

終結言語暴力 人本籲修教師法

玩笑與霸凌之間 校園人際關係模糊地帶

Posts created 2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