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謝語萱、李鉞珍、林柏維/採訪報導
隨著全球對於性別平等意識的增長,多元性別議題在體育賽事中日漸引起關注。當前睪酮素檢測制度主要針對生理女性,顯現不公平的現象,因此如何在體育賽事中兼顧性別平等與公平競爭,已成為體壇和各國政策推動的焦點。其中,教育做為認知與傳達性別平等概念的關鍵,未來應落實性別教育課程,以提升性別多樣性和包容性之理解。
女性爭取參賽資格
國內外的體育賽事,關於性別參賽與賽事規則等爭議由來已久。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伍維婷提到,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時,女性無任何權利參賽,不但被強烈禁止參與賽事,連同權益也遭受國際打壓。當時女性運動員通過遊說示威等方式,努力爭取比賽資格,雖使她們在四年後的巴黎奧運被允許參賽,但人數相當稀少,仍然處於弱勢。直到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人權與性別平等才真正受到重視,女性在奧運比賽中的地位也因而有所改善。
近年,大眾也逐漸關注跨性別選手參賽與相關議題。伍維婷指出,現今的體育賽事,相比往年人權與性別平等已改善許多,不過在性別分類上依然存在問題。而她也認為,需透過更多制度的建立,才能正確傳遞性別參賽資格的界定標準。
檢測對象 雙重標準
隨著性別認同與性別多樣化的意識抬頭,跨性別運動員的參賽資格成為爭論焦點。伍維婷指出,在國際體育賽事的性別檢測制度通常只針對「生理女性」,要求選手的睪酮素數值需在標準範圍內,當女性達到男性標準,會使她們在力量、速度、肌耐力的表現上佔據優勢,但也容易在國際賽事遭受異樣眼光,而男性達到女性標準則不被視為問題,對生理男性的檢測也少有要求。
伍維婷說明,目前的檢測制度對於性別分類界定仍存在爭議,並可能導致對運動員的差別待遇。她舉例,有些媒體會根據檢測數據,針對跨性別或生理特徵不符合大眾期待的選手,進行負面或用詞偏頗的報導,進而影響大眾的觀感,讓這些選手面臨額外的壓力與質疑。對此,東森電視數位媒體事業部總監劉芯彤亦強調,當媒體在處理、報導相關議題時,應跳脫既有的框架和思想,並保持中立,避免煽動性言論,刻意引導讀者。
現行技術 不易精確
睪酮素是男性荷爾蒙的主要性激素,故睪酮素檢測被認為是評估跨性別運動員是否具備「不公平優勢」的主要方法,然而,這項檢測仍存在爭議。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藥師趙明德指出,人類身體存在合成和自然睪酮素。通過化學方式人工合成的睪酮素,在檢測技術上較為成熟,可透過測量發現;而天然的睪酮素,會因個體差異而難以精確測量,因此整體上難以區分睪酮素是否為外部攝入。
趙明德表示,除了睪酮素外,有些藥物也會影響檢測結果。如:利尿劑、類固醇等。這類藥物本身含有來適泄(Lasix)與苯丙酸諾龍(Nandrolone)等成分,會導致體內的雄性激素與促進交感神經的相互作用。因此,運動員在比賽前若服藥時,需特別注意藥物成分,避免對測量造成影響,最終喪失自己的比賽權益。
扎根學校課程 落實性平教育
近年,台灣的性別平等政策有明顯進展。伍維婷表示,在婦女權益團體的努力下,已通過多項法律與條款。如2007年,政府簽署聯合國發布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為女權立下全新的里程碑。然而,伍維婷指出,儘管台灣在法律層面上有著較完善的性別平等規範,但在落實的過程,資源分配不均和社會偏見的存在,依舊是阻礙女權發展的主要因素。
台北市議員苗博雅表示,性別平等觀念的落實,需先從教育方面著手。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以促進性別教育的普及,特別是中小學的性別多樣課程,目的在於讓學生能盡早學習正確的性別平等觀念。苗博雅認為,政府應在各個教育階段,積極傳達性別平等觀念,避免孩童產生不良性別刻板印象。另外在教學時,教師的觀念將深刻影響學生的性別意識。他坦言,若能強化師資培訓,確保教師能正確傳達性別平等理念,即能創造包容的教育觀念與環境。
性別平等在全球都有顯著進展,苗博雅指出,女性在職場、社會的地位也有極大變化,不僅逐漸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文化思想,公司也保障男女在工作機會、薪酬、升遷方面的平等,但在體育教育領域,性別平等觀念仍相當模糊且飽受爭議。伍維婷認為,學校在設計體育課程時,容易忽視跨性別學生的需求,使他們難以融入傳統的性別分組體制。她建議,學校應給予跨性別學生更多支持,提供他們在安全與包容的活動空間,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
藥檢成焦點 提升比賽公平性
禁藥檢測是體育賽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輔仁大學體育系教授何健章表示,以國內賽事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為例,檢測會由賽會主辦單位安排將樣本送往高雄市正修科技大學運動藥檢實驗室進行檢測。而奧運、世界錦標賽等國際賽事,則是送往有世界反運動禁藥組織(WADA)認證的實驗室施行更專業的檢驗,如中國與日本等地。
何健章補充,特殊的「飛行藥檢」是指不定期測試,選手需在賽前指定期間內報備行蹤、飲食等,以免提前服用禁藥,影響比賽公平。趙明德指出,若睪酮素短期服用後配合不斷演練,並計算好藥效衰退的時間,會進一步對肌耐力與肌肉造成改變,但卻不易被發現,因此藥物檢測的標準制定需透過各協會謹慎討論,才能達到一致且平等的規範。
何健章進一步說明,部分運動員因基因或內分泌系統特徵,被歸為性別發展差異(DSD)族群,其中女性DSD運動員即便在法律上被認定為女性,卻因天生睪酮素濃度接近或超過「25奈莫耳」的標準,引發大眾對其「公平性」的質疑。這類檢測標準易引發大眾對DSD選手的不理解和歧視,使他們面臨額外的心理壓力。
在當前國際體壇,檢測標準與性別平等議題仍引起大眾熱議。雖然藥檢和性別檢測的技術越來越精密,但仍有許多改善空間。因此,何健章呼籲,國際體育組織與世界反運動禁藥組織應推動更一致的檢測標準,以避免因執行方式不同,導致選手產生不公平競爭,並影響他們的參賽權與隱私權。社會應以包容和尊重的態度看待這些族群,才能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