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盲」危機 誕生至退役的荊棘之路

記者 翟芮婕、劉欣怡、邱俞霈/採訪報導

導盲犬作為「視障者的眼睛」,從出生起就被賦予獨特的使命,因此訓練過程的每一步都不容輕忽。除了須耗費龐大的資源成本,近從協助訓練的寄養家庭、視障使用者,遠至犬隻退休後的收養家庭,皆須嚴格篩選,成了培育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再加上近來社會大眾依舊對導盲犬認知不足,更增加了導盲犬的訓練難度與視障者的使用困境。

艱辛培育歷程 導盲犬供不應求

走進台北市文山區一處巷弄內,台灣導盲犬協會的退役導盲犬Force,正坐在門前等著主人李芝蘭帶牠到外頭「方便」。儘管天候不佳,仍要遵循在室外上廁所的原則,是所有導盲犬必經的訓練歷程。然而,並不是每隻狗在培訓後都能成為導盲犬,在鉅額的經費及人力資源、高標準的訓練要求、國內不友善的訓練環境下,台灣成功培育導盲犬的機率僅有三至四成。

根據國際導盲犬聯盟的理想數值統計,每100名視覺功能障礙者(下稱視障者)中,有一位將有導盲犬使用需求,惠光導盲犬學校教育推廣組組長黃婷臻指出,台灣約六萬名視障者當中,應有600隻導盲犬需求,但國內實際可使用的犬隻卻不到百隻,明顯呈現供不應求。

申請人數下滑 道安與申請程序是關鍵

儘管導盲犬的的使用需求不斷,但近年申請人數卻不增反減。主要是因為台灣道路規畫不完善,如人行道劃分不全、汽機車使用者未遵守交通規則等。此外,視障者在求職與租房時,多數企業與屋主仍會將導盲犬拒於門外,影響視障者工作與居住的權益。另一方面,導盲犬申請程序繁瑣,需經過評估與配對程序,因此導盲犬非多數視障者的首要選擇。

成為合格的導盲犬之前,需經過一連串的專業訓練。照片提供/惠光導盲犬學校

現於台北車站地下街,從事按摩業的視障者洪小姐分享,台灣崎嶇的道路與複雜路況對視障者不夠友善。雖然導盲犬的輔助或許能適度維護視障者的行走安全,但考量居住環境的適切性、自身對動物照護方式的不熟悉,加上嚴格的申請資格,因此她仍然選擇依靠手杖行動,未考慮申請導盲犬。

視障者欲申請導盲犬需要條件。資料來源/惠光導盲犬學校、製圖/劉欣怡

法規雖保障導盲犬 友善環境須努力

根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60條之一合格導盲犬及專業訓練人員於執行訓練時,可以攜帶犬隻自由出入任何公共場所,且他人不得以觸摸、餵食等任意形式干擾。不過社會中的質疑聲仍不曾消弭,現已媒合過三隻導盲犬的視障者張晉豪提到,自己曾在已告知司機有導盲犬的情況下叫車,卻多次遭到棄單甚至拒載。儘管近年能感受到民眾對導盲犬的接受度逐漸提高,仍有部分人對牠們的工作性質與權利存有疑慮。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身心障礙者福利科承辦梁宛真指出,社會局於2024年初起截至10月共接獲八件導盲犬投訴案件,包括公車拒載、餐飲業拒讓導盲犬進店內等。針對違規者,社會局會行文請遭投訴單位提出書面說明,並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100條規定請其於限期改善,如期仍未改善者,將處以罰鍰並命其接受四小時講習。不過梁宛真坦言,儘管社會局能依照法條規勸並裁罰,減少投訴案件,卻無法強制規範店家的觀念及意願,當前僅能透過加強宣導,增進大眾對導盲犬及身障者權益的認識。

針對無導盲犬輔助的視障者,梁宛真表示,社會局與民間機構合作,提供導盲志工服務,以及陪同視障者外出購物、就醫、報讀等協助,視障者可於欲使用服務的前三到四天以電話提出申請,單位將協助媒合志工提供服務。而交通引導部分,交通局研發的「臺北好行APP」設有視障者使用介面,可透過預先預約公車功能,輔助視障者搭乘公車,並可觸發路口有聲號誌、報讀剩餘綠燈時間及路口資訊等,使政策規畫更貼近視障者的需求。

導盲犬的「陪」訓 助視障者重建自信心

對視障者而言,導盲犬不只是他們的眼睛,更是撫慰心靈的伴侶。而成功的導盲犬背後總有一位耐心指導、關懷備至的訓練師;他們須獲得犬隻信任,並參與導盲犬培育起至退役的每個環節。惠光導盲犬學校訓練師歐采琳解釋,這能確保每隻導盲犬發揮所長,幫助視障者過上更獨立的生活。

導盲犬的培訓分為初階、中階和後期訓練。幼犬在出生後不久便會進入寄養家庭,開始基礎社會化訓練,建立對人類的信任及服從;中階起即進入專業課程,牠們將學習如何帶領視障者行走、避開障礙物,訓練師也會依據犬隻的性格調整指導方法;後期訓練是歐采琳認為最困難的階段,此時導盲犬須學會自主判斷,一處失誤就可能導致牠們失去自信、影響工作表現。此情況下,訓練師會透過鼓勵、誇讚的方式讓導盲犬重拾信心、克服挫折。

完訓後,導盲犬會開始與申請者配對,並與其共度六至八年的時光。視障者張晉豪在友人推薦下申請導盲犬,他坦言,原本性格封閉內向,在「狗夥伴」的協助下,身心靈狀況較原來更放鬆。曾與張晉豪配對的兩隻導盲犬Maru、Vic與現任夥伴Joe各自擁有不同性格及特質,卻同樣盡忠職守。張先生認為,導盲犬不僅是日常行動的幫手,更是心靈上的重要支持。

視障者張晉豪與他的第三任導盲犬Joe。攝影/翟芮婕

儘管導盲犬的性格較一般犬隻更穩定,卻仍有民眾對牠們抱持異樣眼光。為減少視障者權益受損的情況發生,黃婷臻表示,惠光會定期至各企業、教育機構宣導導盲犬的「四不一問」原則,呼籲民眾不干擾工作中的犬隻、主動協助視障者。台北市社會局也邀請民間視障單位,給予視障議題規畫建議,同時與民團合作,協助視障者度過難關。

導盲犬四不一問:不呼叫、不餵食、不撫摸、不拒絕、主動詢問。資料來源/惠光導盲犬學校、製圖/劉欣怡

導盲犬照護費心力 寄養家庭難媒合

「現在就是(在牠的老年階段)好好照顧牠、對待牠,把牠當成家人。」將Force視如兒子的李芝蘭話語中還伴著狗狗的嬉笑玩鬧聲,她對Force的寵愛總是在言行中自然流露。李芝蘭一家不僅是Force的收養家庭,同時也是牠年輕時的寄養家庭。她表示,一家人都是愛狗人士,希望能將這份愛化作力量投注公益,為培育導盲犬貢獻一些心力,因此他們並沒有選擇領養一般寵物犬,而是選擇向台灣導盲犬協會申請成為寄養家庭。

退休導盲犬Force與主人李芝蘭互動充滿溫馨。攝影/邱俞霈

導盲犬的一生尤以寄養家庭期為「黃金訓練期」,這時期是奠定導盲犬基礎社會化的關鍵。不過寄養家庭的篩選條件相當嚴苛,家中成員不能超過兩位五歲兒童,且須至少兩人能夠長時間看顧犬隻,申請者的居家環境與生活習慣是否適合導盲犬生活,都是重要評估條件。此外,歐采琳也分享,寄養家庭除了輔助導盲犬居家習慣與社會化訓練,還須配合定期訪問,及參與團體訓練課程。過程中的層層關卡,使寄養家庭難媒合成功。

「成為寄養家庭前必須認知到,與狗的緣分是階段性任務,時間到了就要放手。」正因有這份覺悟,李芝蘭早就決定好要申請成為Force的收養家庭,延續這段緣份。導盲犬退休後便與一般寵物犬無異,因此收養家庭的申請條件不如寄養家庭嚴格,只要評估收養家庭的生活環境,如住家是否有電梯、樓梯是否會讓老犬的後腿不堪負荷,以及經濟狀況能否負擔起醫療照護費用。李芝蘭表示,「最重要的是陪伴,退休導盲犬比一般寵物犬更需要隨時陪伴。」

不過,黃婷臻也提及,雖然收養家庭較易媒合,但仍有些收養者考量到退休犬年歲已高,轉而選擇在訓練過程遭淘汰的犬隻。對於寄養家庭與收養家庭面臨的招募困境,惠光導盲犬學校也有對策,先由內部人員訓練或照顧犬隻,靜待合適的申請者出現,盡力把關導盲犬的生活家庭,而他們未來也會持續對外招募,並募集培訓經費,盼能改善導盲犬的培育困境。

延伸閱讀:

力行國小 認識導盲犬活動

導盲犬又來了!Misty現身志清國小

導盲犬講座 拉布拉多現身校園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