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貧世代  年輕人看不見未來

記者 林蕙宇、林思妤、蔡昀臻/採訪報導

青年在社會體系中扮演積極熱情的角色,然而貧窮感卻越發嚴重。因全球經濟環境不如以往,使得房價、物價不斷上升,但薪資卻趕不上前兩者飆升的速度,對於年輕人而言,生活負擔的壓力不斷提高,讓許多低薪者感到難以負荷。加上高失業率和就業競爭激烈,當代青年在經濟與情感上普遍無法滿足,甚至衍生心理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隱憂。

物價高昂 導致體感貧窮

隨地域、國情不同,貧窮的標準亦有差異。根據世界銀行在1990年設定的全球極端貧困線為:每人每天生活花費低於一美元。按我國的貧窮線標準乃根據《社會救助法》第四條第二項:「最低生活費,由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所公布當地區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定之」,簡言之,只要低於可支配所得60%者即可視為「貧窮」。

世界銀行與我國對於貧窮認定的標準。資料來源:世界銀行社會救助法。製圖/林思妤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林佩蒨認為,在台灣生活真正落入貧窮線以下的人僅是少數,一般民眾不是貧窮,而是與富人相比較,覺得自己沒有那麼有錢,產生「相對剝奪感」。她解釋,台灣平均所得雖高,但物價與房價也不低,才間接導致民眾的「體感貧窮」。

體感貧窮易讓青年對前途產生無力感,示意圖。攝影/林蕙宇

「當下年輕人普遍感到貧窮的原因很複雜。」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易甫表示,從巨觀的角度視之,台灣整體產業結構改變,從製造業轉型到服務業的比例增高,但服務業卻又十分仰賴勞動力,待遇調升的幅度有限,加上近幾年的通貨膨脹影響,年輕人薪資不高、就業不易,自然容易感到生活難以負荷。

低薪通膨 生活壓力遽增

據經濟部「歷年基本工資調查」與行政院主計總處「受僱員工薪資調查」顯示,基本工資和工業及服務業每人每月總薪資雖有逐年成長,但青年薪資相較於中壯年人口明顯偏低。「跟父母踏出社會的時候相比較,現在青年的起薪更低。」林佩蒨表示,青年薪資起點低,追不上現在物價的漲幅。據「物價統計資料庫」顯示,消費者物價指數自2015年逐年升高,在食、衣、住、行等方面,物價指數均有明顯增長,生活成本負擔越來越重,對沒有存款、靠薪水過活的青年而言更是吃不消。

 

資料來源/經濟部行政院主計總處。 製圖/蔡昀臻

林佩蒨解釋,在戰後嬰兒潮大量出生的人口已屆退休年齡,對現在大學畢業的青年而言,理當有不少工作機會,但有些企業不願付高薪給只會單一技能的員工,在薪資待遇上,勞資雙方利益分配不均,因而產生職缺雖多,青年仍不願入職的現象。她認為,若企業願意支付更高的薪資去培養、留住人才,青年在職涯與生活上的艱困將能獲得緩解。

針對最低工資調漲對緩解青年的經濟狀況的成效,林佩蒨表示,此舉雖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但有其設立的必要,若無最低工資,需仰賴最低工資的勞動者將變成「被剝削的群體」。但她也提醒,假設政府未來大幅調漲最低工資,勢將影響人力成本較低的產業,極有可能將人力成本反映在物價上,或造成產業出走,造成惡性循環。

房價飆漲 購屋遙遙無期

依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房價負擔能力統計」資料顯示,房貸負擔率已從2019年第一季的35.53%上升至2023年第三季的42.25%,表示民眾房價負擔能力不僅越來越低,且逐漸趨近負擔能力「過低」的50%。

 

資料來源/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製圖/蔡昀臻

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指出,「房價所得比」亦稱「購屋痛苦指數」,代表需要存多少年的錢才足以購屋,數據已從2019年第一季的8.66倍上升至2023年第三季的9.86倍,創下新高,顯示一般家庭需不吃不喝近十年,才能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他感嘆,年輕人出社會工作後想買間房子,在高昂物價中好不容易存到了一筆積蓄,卻又因飆漲的房價而不得不退縮。

 

資料來源/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製圖/蔡昀臻

房價跟著物價水漲船高,房貸負擔越來越重,導致青年對買房望之卻步。永慶房屋發言人徐佳馨表示,台灣約有七八成的青年光是存下購屋頭期款可能都有困難,必須靠父母幫忙。但即使建商一直蓋房子,買不起房的人依舊難以購屋,只能選擇登記社會住宅或租房,替自己減輕負擔。吳嘉隆也說,當下一般青年很難僅靠儲蓄買到一間房子,且高額房貸勢必造成生活壓力,嚴重影響青年的生活品質。

精緻窮深陷物慾 躺平族放棄努力

「年輕人感到貧窮不只是財務上的負擔,更是心理上的壓力。」諮商心理師劉素鳳表示,年輕人並非不努力,但付出勞動力及工時卻無法獲得合理報酬,如此窮忙生活迫使他們不得不做出改變:有些人選擇出走到高報酬熱門產業;有些人則選擇躺平,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更有些人即使財務狀況不佳,為了喜好和面子仍購買奢侈品,而過上「精緻窮」的生活。

劉素鳳解釋,年輕人廣泛使用社群媒體,對於成功的既定形象、維護自尊、社會期望和壓力,都是造成「精緻窮」的主要原因。他們透過購買奢侈品或自身難以負擔的物品滿足虛榮心,緩解心中的焦慮,藉以塑造優渥的生活品質假象,而陷入消費主義的迴圈裡不斷惡性循環。她還提到,在工作壓力大、生活成本高的社會環境下,另一部分的年輕人自認為無法靠努力翻身往上流階級,反而因此減少物慾,成為「躺平族」,藉以反抗那些擁有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的成功者。

精緻窮與躺平族易出現的特徵。製圖/林思妤

精緻窮及躺平族並非心理疾病,劉素鳳認為,這是當前的社會現象,社會上應先打破對「成功」的定義,年輕人一開始目標不需過大,先求在工作與生活中獲得成就感,從中尋找自我肯定與價值。此外,年輕人也須評估自身財務狀況,應重視物品的實用性,而非盲目跟風。

劉素鳳表示,年輕人應提升專業技能、增加職場競爭力,藉以提高薪資,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政府則應持續打擊詐騙和不實廣告,以降低錯誤價值觀和消費主義的蔓延,並強化財務管理的教育宣導。目前政府雖已提供15歲到30歲青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但對有諮商需求的青年往往供不應求,應擴大心理健康的服務,並提供職業培訓,增加青年適應社會和社會參與的機會,以建立社會責任的觀念。

創業不易就業難 跨域專長助發展

台灣大學林立,幾乎人人都有大學文憑的情況下形成文憑貶值,在過去高等教育不普及的年代,大學學歷即可找到一份相對高薪的工作,然而現在大學畢業的新鮮人除須面對更大的就業競爭壓力,薪資更可能不如預期,導致許多年輕人對未來職涯發展感到迷茫。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黃若薇指出,許多人覺得脫離貧窮的第一步是創業,但創業並不如想像容易。目前台灣青年創業年齡集中在26至45歲之間,其中以26至30歲為最大宗,先前因新冠疫情影響,原物料和人事成本不斷上漲,在考量投入創業時宜更需謹慎。

為鼓勵青年創業,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創業補助,改善青年創業面臨的困難。常見的創業補助項目包括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SBIR計畫、經濟部商業司的SIIR計畫。勞動部勞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科長謝佳璁表示,目前在全台設有五個青年職涯發展中心,與學校合作協助青年提升就業準備,同時也會聘請專人提供職業介紹、履歷健檢、模擬面試等服務,亦有Youth職涯就業平台,提供線上即時諮詢。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SBIR計畫重視創新性和市場性。資料來源:經濟部SBIR,製圖/林思妤
台北市產業發展局SITI計畫提供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資料來源:台北市SITIS,製圖/林思妤。
青年職涯發展中心全台據點一覽。資料來源:勞動部青年職涯發展中心,製圖/林思妤。

吳嘉隆認為,青年從傳統產業中培養能力並不是壞事,之後跳槽到新興領域,對青年而言都是很大收穫。他亦鼓勵青年創業:「走過三創(創意、創新、創業)的過程才叫做人生,當墨守成規的上班族沒有意思,一定要另行出路,力求事業發展。」他強調,人生就是把瘋狂的夢想變成現實的一個過程即使遇到困難也要有逆境向上的決心

「現在這個世代找工作不難,但要找到足夠養家餬口、過上一個不算太差生活的工作可能很難。」林佩蒨坦言,目前仍無絕對解方消弭青年貧窮現象,除了政府、企業、學校和社會提供的政策協助外,處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青年也需培養多項跨領域能力,將專業技能結合未來趨勢。年輕人應主動積極,充實自我,擺脫躺平刻板印象,在通膨社會下才能脫穎而出,有效緩解貧窮問題。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青貧世代  台灣青年看不見的未來

延伸閱讀 :

青年就業甘苦多 躺平?拚搏?一念之間

台南左鎮老化指數高 青年返鄉力拚小鎮重生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