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黃金甲 浴火英雄仍是凡人

記者何嘉君、邵郁雯、林宛儀/採訪報導

「我是新屋火警的倖存者,那場火警最後只有我一個人走出來。跟我一起進去救火的兩位同學,並沒有走出火場,對我來說,是非常重大的打擊。明明前陣子才一起出去玩,朝夕相處的同學突然不見,會覺得非常難過跟不捨。」

憶及桃園新屋保齡球館火警,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下稱消促會)理事長黃鈺翔坦言,事件過後,自己的狀態非常糟糕,除了焦慮、失眠外,甚至無法獨自待在密閉空間。

桃園市新屋保齡球館火災造成6名消防員殉職,而黃鈺翔為唯一倖存者。攝影/何嘉君

躍進消防統計,台灣在過去十年間,就有45名消防員在執勤時犧牲。消防員不僅承受搶救時間有限的壓力,更時刻處於「這趟任務出去,不一定回得來」的風險。極端工作環境及諸多因素,使消防員相對於其他行業,更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擾,如:焦慮症、倖存者內疚、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儘管如此,縣市府消防局提供的心理輔導機制未能使消防員敞開心扉尋求協助。

勤務廣泛壓力多 心理師:健康排解法

消防員的勤務除救火外,還包含緊急救護,不論過程中是否造成殉職意外或人員傷亡,都可能遇到令他們心理不適的場景。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七大隊永利消防分隊隊員許辰瑋分享,曾經遇到民眾跳樓,並被路邊的桿子貫穿,而他不只目睹此場景,更需要靠近處理,在那次事件後,每次經過該路段,都會特別繞道而行,避免再次回憶起當時的事件。

消防員勤務內容含緊急救護,工作所見畫面易引起心理不適。照片提供/許辰瑋

消防人員因工作勤務特性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對此,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林書如建議以運動、規律作息、正常飲食進行排解。她說明,運動會釋放多巴胺,因此規律運動有助於紓解壓力。不過,她也分享,有些消防人員會選擇以酗酒、吸菸等傷害身體的方式排壓,她強調,「那是你的大腦需要,但身體其實不需要」,反而會累積疲勞,並非有效緩解壓力的方式。

何謂「倖存者內疚、PTSD」? 心理師帶您認識

消防人員如遇同袍殉職則可能產生倖存者內疚。林書如說明,其指倖存者的罪惡感或內疚感,在災後創傷壓力反應中,屬情緒反應,是一種自責的感受,容易出現「為何是自己活下來,而不是和其他喪生者一起失去生命?」的想法。

「對我來說,跟他們見面是一件非常難的事。當他問我過得好不好?我如果說過得好,他心裡會不會想說:『如果我兒子也像他一樣出來就好了。』;那如果說我過得不好,他會不會覺得很難過?」黃鈺翔坦言,面對殉職同袍的家屬是件艱難的事情,會產生倖存者內疚的情緒。

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需經身心科醫師診斷,林書如說明其確診要素,須親身經歷重大災變或創傷事件;暴露於具威脅性的死亡或重傷情境;出現明顯的侵入性症狀、逃避行為、過度警覺,且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並嚴重影響生活適應;個體主觀感受到痛苦,旁人也客觀察覺其情緒、想法、生理與行為的變化等。黃鈺翔回憶,在新屋大火發生後的兩年間,時常有做噩夢的侵入性症狀發生。他認為自己的症狀相比他人較不嚴重,但仍偶爾會感到困擾。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心理諮商所實習心理師鄭雅菱說明,當個體遭遇創傷,會經歷三階段:1個月的急性期、2個月至半年之間的復原期與半年以後的重建期。但她經過研究發現,消防員復原所需的時間比理論多,因其所遭遇的創傷是更龐大且複雜的,急性期可能會長達3個月,直到復原重建完畢,恐逾3年。

消防員缺乏病識感? 各界籲建置心理衛生課程

林書如說明,儘管隨時代變遷,社會大眾已開始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她也認為,許多消防員可能會以「忽略或淡化就好了、不討論就沒事」的心態面對自身心理變化,且缺乏自我覺察與病識感。

許辰瑋表示,提高消防員的病識感與警覺性須從教育與宣導做起。他解釋,在消防員訓練中,無完善的心理建設課程,因此消防員較未重視自身心理健康。對此,鄭雅菱建議,無論於教育階段或進入特考班的受訓期間,皆應建置完備的心理衛生課程,並納入學分及成為職前必要訓練。對此,台灣警察專科學校消防安全科組員黃崇欣回應,因學生課表已滿,不易再增置課程,但未來可嘗試安排專題講座,並於現有的心理學科目中納入相關內容。

鄭雅菱建議,教育端應建置完備的心理衛生課程。攝影/邵郁雯

消防機關心輔機制 消防員:過於被動

除消防員在養成訓練中缺少心理建設課程外,許辰瑋也指出,現行消防機關心理諮商輔導機制有所缺失。他以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為例,目前三項諮商輔導方式為「針對重大事件介入、非經常性講座活動、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下稱EAP)」,而三者共同缺失為「過於被動」,除了待至重大災害發生,或隊員因無法忍受心理症狀而尋求援助外,心輔機制並未主動向消防員提出協助。

至於三項諮商輔導方式,許辰瑋認為,「針對重大事件介入」未能照顧到平時的心理狀況,他解釋,震災雖為重大災害,但每場火警遺留的焦屍,或民眾跳樓後遭桿子貫穿,皆可能造成消防員的心理壓力。

再者,許辰瑋提到「非經常性講座」,具不定期、流於形式2點缺失,也未依照消防員工作性質編排課程,他坦言,感受到此課程不被重視黃鈺翔回應,通常僅有基層主管會參與此講座,但他認為,從消防局長直至最基層的隊員都應接受此教育,而非將其視為「業務」帶過。

許辰瑋也說明EAP的缺失,因其服務時間為平日,對於消防員的勤休制度與工作特性而言,幫助較為有限,且平時工作已相當勞累,因此更無意願利用休息時間使用EAP。此外,他認為,消防員對於「心理諮商」的不了解,亦是造成他們卻步的原因。

憂「隱私」遭長官知曉 消防員盼第三方諮商團隊介入

除服務時間不利消防員使用外,EAP「隱私的保護」也為消防員考量的箇中關鍵。對此,許辰瑋以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為例說明,因機關內心理輔導業務隸屬督察室負責,而EAP則為人事室設立,兩者皆為「體制內」的管道,如消防員申請心理諮商,則會擔憂隱私遭長官知曉,甚至被貼上不適任標籤,影響職涯發展,因而降低使用意願。

「EAP是市府機制,我們就不會信任它是完完全全的有隱私。」許辰瑋盼能委外交由第三方心理諮商團隊負責,實際提升信任度。對此,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回應,雖第三方團隊較能在家庭、情感等面向提供幫助,但並非實際了解消防勤務,恐無法立即切入協助,而心理輔導由督察室負責,較能在第一時間發覺同仁異常,並給予適當輔導或轉介。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認為,第三方團隊較能在家庭等專業面向提供幫助,但並非實際了解消防勤務,恐無法立即切入協助。攝影/邵郁雯

如將心輔機制改由第三方專業團隊介入,內政部消防署人事室主任詹東坡認為,這將涉及地方財源,如縣市消防局在某領域編列經費,將排擠到其他項目的預算。若改由中央補助地方經費,詹東坡回應,因各縣市災害型態及事件多寡皆有差異,如資源分配不均易引發爭議。而消防署則委請第三方專業團隊,意即「內政部消防署心理專家協助團隊」(以下簡稱心理專家協助團隊),提供心理相關服務,讓全國消防機關同仁均可視其需要申請使用,以補強現有機制不足之處,且所需經費由中央全額負擔。

詹東坡說明,若消防局在心輔領域編列經費,將會排擠到其他項目(如:裝備等)預算。攝影/林宛儀

分級預防應列入日常 創傷復原需長期列管

針對目前心理諮商機制,黃鈺翔表示,消促會近二、三年已提出針對消防人員心理預防制度的分級建議,將它劃分為教育、定期輔導與緊急介入三個階段,針對定期輔導,他認為應聘請專業心理諮商團隊每半年或一年定期至固定區域進行輔導,並與隊員建立信任感,若之後需緊急介入服務時,隊員也較能卸下心防。另外,他也強調,緊急介入後需積極實施事後追蹤,透過請公假定期進行後續輔導

消促會提出消防人員心理預防制度的分級建議,共分為教育、定期輔導與緊急介入三個等級。照片提供/黃鈺翔

災情的落幕並不止於大火熄滅的那刻,還有救災者後續的心理創傷復原。鄭雅菱認為,復原過程應分成事前、事發當下與事後三階段:事前先讓消防員對創傷機制有基本理解;而在事發時,可將原先僅有的重大事件介入擴大為「傷亡事件」,並對其進行追蹤輔導;事後再透過定期心理諮商進行創傷復原,不過諮商所需時間與次數因人而異,她期盼政府投入更多經費,提供一定額度讓消防人員使用。

因消防體系屬地方自治各縣市消防局提供的心輔機制有所差異,長官對此的接受度也不同,許辰瑋期望中央能夠修法,使各消防局必須重視消防人員的心理健康。對此,詹東坡回應,法律只做原則性規範無法顧及全部細節,另外,消防局與消防署並無隸屬關係,即使有法源依據並頒布法令,若地方政府財源等層面無法執行,仍難以實施。消防署僅能柔性進行行政指導,法律則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強制執行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應循序漸進的推動。

消防署:署內管道絕對保密 盼同仁安心使用

許辰瑋盼消防署長官也能重視消防人員的心理健康,他解釋,作為基層消防隊員,由於分隊事宜僅與所屬消防局對接,因此較難得知消防署的相關資源。詹東坡表示,署內有委派第三方專業諮商團隊提供團體諮商服務,另有心理需求的同仁也可自行申請個別諮商。而消防署提供的主要心輔資源分為EAP以及心理專家協助團隊EAP是給予消防署及所屬機關同仁使用,後者則是全國消防機關同仁及協助消防、與消防人員共勤的第一線人員為適用對象。

現行全國各消防機關皆有所屬的EAP方案,簡言之,各消防機關同仁可用的心輔資源如下:該局所屬地方政府的EAP、消防署EAP及心理專家協助團隊。

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消防人員擔心隱私被知曉而較不願使用心輔資源,「我們的管道是絕對保密。」詹東坡說明,消防署的EAP是交由張老師心理諮商團隊負責,而PTSD團隊則由中崙諮商所負責,消防署僅經手最後核銷。若消防人員希望申請個別諮商,可由消防署協助轉介,若不願消防署干涉,則可自行與對應諮商所聯繫,不需經過署內程序。

詹東坡強調,消防署提供的心輔管道「絕對保密」,盼同仁安心使用。攝影/何嘉君

針對消防署提供的心理機制,詹東坡強調,消防署與消防人員互信相當重要,更保證消防署絕不會破壞規則,希望消防同仁能安心使用。但消防署與基層的心理距離遙遠,詹東坡期盼能走入基層,深入各消防局宣導署內的兩大資源,轉達至每位消防同仁。

不過,詹東坡認為,資源能否確實傳達至一線同仁,與機關首長、各級幹部是否接受該心輔資源有關。而消防署也會於主管彙報時,邀請專業心理團隊到場宣導,除了將現有管道轉知各主管外,更重申其隱私保密性。他期望透過中央與地方的協力推動,使更多有心理需求的消防人員受益。

撕下英雄標籤 建立健康心態

消防員心理健康需政府予以重視外,消防圈所存的「英雄主義文化」亦為消防員不願尋求心理輔導的原因之一。許辰瑋說道,「不該害怕」是烙印於消防員心中的壓力與刻板印象。他表示,大眾認為消防員即為相當英勇,出生入死從不畏懼,但他坦言「我們上有老下有小,我們也都會害怕。」

消防圈長久存在「英雄主義文化」,亦成為消防員不願尋求心理輔導的原因。攝影/林宛儀

關於消防圈所存的英雄主義文化,黃鈺翔說明,過往消防隊以男性居多,而近年許多縣市政府開始推廣轄內消防隊員。因此,當大環境將其塑造為「英雄」,甚至貼上此標籤後,他們也逐漸產生對此形象的認同,因而在遇到心理症狀時,會認為求助心理輔導即為懦弱、不適任的表現,而較難敞開心房尋求協助。

「這件事沒那麼丟臉,沒那麼不正常,它可以是很稀鬆平常的事。」許辰瑋盼由宣導和教育,以及心理師長期的積極關心,根除消防員對心理輔導的排斥與汙名化。黃鈺翔也強調教育的重要性,盼能從「養成教育」與「平時常訓」中,教導消防員正確的心理觀念,並學習勇敢尋求協助。

除建立消防員正確心理觀念外,改善社會風氣亦成關鍵。許辰瑋談及,應從小培養對心理諮商的健康態度,長大後自然能消弭錯誤觀念。要徹底翻轉風氣無法一蹴可幾,他期盼「到處撒下種子」,從每個教育階段著手宣導,或在學校期刊、論文的撰寫中傳遞正確觀念,也可訴諸予消防機關內科員,若科員未來升為科長,或許能帶出不同改變。

林書如坦言,消防員仍是一般民眾,期盼能藉由倡議,促進大眾對於消防員心理健康的重視,「只要有一點的願意,就會像漣漪一樣慢慢擴散出去。」而鄭雅菱也盼提升心理諮商界對此的關注,給予消防機關更多專業的建議,進而帶來改變空間。無論是消防員抑或所有公務員,黃鈺翔期望,能建立完整的職業安全保障制度,並逐步推動各界正視消防員心理衛生。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