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禎倚、王怡淇、董昕/採訪報導
傳統製香工藝流傳數百年,卻因環保意識提升,行政院環境部(以下稱環境部)實施減香措施而導致線香的需求量降低,為了省去成本,多數廟宇也會選擇購買便宜的外國香來取代台灣的手工線香,因此導致傳統手工線香的手藝逐漸失傳。
「線香」與祭祀文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清領時期移民社會將宗教信仰帶來台灣,在民間信仰中,不管是佛、儒、道教都有著「舉香祭拜」的共識,香被廣大信眾視為與天上神明及祖先的溝通媒介,更是一種心意的傳達。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陳玫玟提到:「有些信徒更認為神明會吃香。」把香比擬為神明的食物,香爐做為神明的飯碗,是民俗信仰中流傳下來的特別說法。
線香歷史起源於古代東亞,最早由印度佛教徒開始使用,藉由焚香散發出來的香味驅散睡意、有振奮提神的用途。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香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香主要用在祭祀、宗教儀式,隋唐時期佛教發展鼎盛,唐代以香供佛,朝廷舉行佛事活動頻繁,用香需求之大,因此香也被廣泛使用,宋代,香文化從深宮、文人雅士逐漸擴展至百姓,儒釋道三家皆會用香,更讓香成為百姓及社會上的一個部分,明清時期漳、泉居民移民來台,渡台海潮洶湧,先民會帶著神像以祈求平安,落地生根後建廟祭拜。
台灣早期製香產業多集中於「一府、二鹿、三艋舺」等重要市鎮,這些較早開發的城鎮,製香業的蓬勃發展象徵了廟宇香火鼎盛。線香代表著信眾們的寄託,也傳遞了虔誠的真心,陳玫玟教授表示,在民間信仰中,線香不只是拿來祭祀的象徵,更是信眾們的重要慰藉。
手工立香製作過程繁瑣 年輕人傳承意願低
廟宇間香霧縷縷,一炷炷線香在香爐裡焚燒,氤氳繚繞,在台灣民間信仰中,線香作為人與超自然間的橋樑,神明得到香火後會庇祐祈願的人們,然而,製香產業隨著現代人祭祀方式的轉變、政府推動減香措施、環保意識的興起等因素,不斷衝擊本土製香產業,傳統製香技藝面臨到了即將失傳的困境。
位於彰化縣鹿港鎮的「施金玉沐香齋」香鋪,從第一代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歷經了世代的交替,如今已經傳承到了第八代。 第八代傳人施燁志在接班前曾是一名上班族,在外闖蕩多年後,為了將傳統工藝保留下來,身為老店後代的他,選擇回到家中,接手祖傳的家業。 一開始的路雖然不輕鬆,但對他而言,繼承家業的初心就是堅守前人的本心:不添加化學香精,堅持使用純天然原料及傳統製香工法。
傳統手工線香的製作過程複雜,前置作業繁瑣,過程需要經過多個工序,製作傳統線香耗時且仰賴專業師傅。隨著時代轉變,大眾逐漸看輕製香產業,「年輕人對於製香產業沒興趣。」施燁志談到。 多數年輕族群也因為極其辛苦的製作過程,不願意接手傳統產業,又加上師傅年齡老化,出現人才斷層,他擔心製香工藝將無人繼承,會被時代淘汰,香藝的傳承已出現危機。
政府減香 立香需求大減
近年來由於環保意識抬頭,環境部在2017年時推動「一尊三減一目標」之措施,在尊重民間信仰的同時推動減香、減金、減炮的措施,由於政府的積極倡導,呼籲信眾減少燃燒線香,以減少空氣污染和保護環境,不少廟宇也跟進,開始減香,這項措施對本地線香產業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使得手工線香需求量大幅下降,而手工線香廠商也面臨訂單減少的難題。
行天宮於2014年開始實行減香活動,為台灣第一個實施減香的廟宇,近幾年已完全撤除香爐與供桌,以建廟精神與倫理道德為基礎,提倡正信之精神,鼓勵信眾以雙手合十方式參拜。此舉一出,便有反彈的聲浪出現,大多信眾不認同這樣的做法,認為拿香祭拜是自古以來根深蒂固的傳統信仰,不燒香便失去了與神明溝通的管道,因此也流失了一些信徒。
不過行天宮執事師兄曾思凱強調,行天宮並未禁香,在需要使用香時,還是會用到,例如收驚時所使用的線香和內殿留有的香線。行天宮在採購香品時,也選用台灣本土手工香,不定期抽查香的樣本,確保香品天然環保、無毒無害,以免傷害師兄師姐以及前來參拜的信眾的健康。
所有香都傷害健康?
傳統手工香製作成分天然,不添加香精、化學黏劑、硝酸鉀等各種化學添加物,化學香燃燒過後才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市面上充斥著化學香品,化學香氣味刺鼻,聞久甚至身體會感受到不適,而天然香的基本成分為沉香、檀香或中藥材等,焚燒後味道溫和,產生焚香。
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提到,線香中的中藥材有療癒之功效,如沉香及檀香可以治療胸悶的症狀,適度薰香可以改善鼻過敏,但高羿宸也提醒,線香燃燒會產生PM2.5,使用線香時要保持通風,不要在內部空間長期使用。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榮建誠表示,燃燒手工香和化學香都會釋放PM2.5,但化學香的危害較大,因為它可能含有有害的有機碳、有機化合物和多環芳香烴。此外,化學香可能釋放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對開放空間的影響較大。
廟宇使用劣質香也是環境汙染的兇手之一,許多廟宇為了貪小便宜選擇了含化學有毒物質的香品,需更注重香枝的品質。曾思凱建議,政府可以幫香品進行把關,拒絕劣質香。
進口香便宜量大 嚴重壓縮本土手工香市場
由於政府宣導推動減香,許多廟宇也開始禁香及減香,落實環保的同時,也宣導民眾以「誠意」向神明參拜,此舉雖然減少了空污問題,但許多廟宇為了節省成本,購買便宜且量大的進口香,傳統製香業正面臨來自外國市場的新挑戰,進口香以低成本和大量供應,嚴重衝擊了本土手工線香市場。
在全球市場開放的情況下,進口香廠商既能大量生產,又能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出售其產品,對本土手工香業者帶來了明顯的壓力,在面對競爭壓力下,傳統製香業不得不想出應對方法。施燁志表示,進口香打擊台灣本土製香產業,施金玉沐香齋香舖不願向價格低頭,仍然以維持以往的好品質為優先考量,並承諾自己會繼續堅持自己該做的,堅持做下去。
施金玉沐香齋堅持不懈 創新線香 打破舊觀念 開拓新藍海
儘管近年手工製香業受社會祭祀風俗改變、環保觀念提升,以及外國低價香影響,許多製香業者和香鋪的生存空間受到壓迫,製香產業興盛今非昔比,對製香業逐漸沒落的窘境,施燁志不僅沒有放棄,還積極發展轉型、改良傳統線香。
除了基本的立香產品之外,施金玉沐香齋還研發了貢香、臥香、香環等其餘香產品,也提供民眾自己手作的機會,可以購買DIY香產品回家自己製作,更打算開設手工製香課程,讓民眾對這個優良的傳統文化產業更有參與感。施燁志將線香廠重新定位,以吸引更廣泛的客群,此外,他更建立了網路行銷管道,創立了施金玉沐香齋網站,在網站中設立了教導顧客如何選購香品、香品的使用方法,讓民眾可以更了解自己所需的香品後再做購買,也透過網站解釋了香的製作方法和原料,減少民眾對香的誤解。
近年來電商崛起,施金玉沐香齋線香廠也選擇發展電商,讓民眾除了到當地購買之外,還可以透過自己熟悉的網站進行選購,而施燁志的努力也得到了市場的積極回應,他表示,銷售雖有被影響,但透過轉型與研發新產品,這幾年的營業額不減反升,施燁志更提到自己唯一應對方式就是「不忘初心」,以新觀念結合舊做法,施燁志推廣傳統立香業走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創新和持續改進的模式也在傳統文化產業中找到新的商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