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武術 競賽制度精進與發展

  記者 張宸維、江冠毅、田澤太知/採訪報導 

提及中華傳統武術,人們立可聯想眾多武打電影。然在中華傳統武術競賽中,由於武術門派廣泛多樣,其在裁判與評分方面,相較於跆拳道、柔道等已納入國際性技擊運動項目者,難以統一標準,因此對於中華傳統武術的評判制度與標準規章之修訂,將關係其發展與宣傳推廣之重要因素。 

現行規範 尚待改善 

中華民國傳統武術協會理事長周慶國表示,國內中華傳統武術評分表準,是遵循國際武術聯盟競賽章程及規範,加上裁判對於選手表現進行評比。他說明,自今年度開始,全民運動會嘗試了新的評分制度,由七位人員擔任裁判,一次兩位選手上場競賽,選手分藍方與黃方,裁判也分兩邊站,個別持有藍色與黃色旗子,評比時七位裁判一同舉旗,旗子顏色越多方,由該方勝出,為所謂的淘汰制。 

然而,周慶國解釋,現行淘汰制施行上仍有困難之處,例如選手們需於三到四小時內,重複打多次比賽套路,造成選手體能負荷量過大。因此目前國內競賽大多為國際武術聯盟延續下來的評分方法,由五位裁判做評分,將最高分者與最低分者去除,保留中間值作為最終評分結果。他認為,此評比制能將賽程與賽程間隔天數進行,分為初賽、小組賽及決賽等,亦較能有效保存選手體力。 

中華傳統武術競賽。攝影/張宸維

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A級裁判趙志堅提及,台灣武術競賽場次數量繁多,各門派會定期主辦比賽,供選手諸多參賽機會,例如太極拳總會每年舉行的賽事、少林派辦理的台灣世界盃少林武術大賽等。他說明,各競賽通常由精通自家拳法的人員擔任裁判,然而,裁判無法完全了解每家門派之拳法,當評判到自己不擅長拳法時,就可能產生些許偏頗。 

統一標準 公平競技 

周慶國解釋,中華傳統武術競賽目前有統一的評分標準,參照國際武術聯盟的詳細註明,內容大致為做出什麼動作及可獲取多少分數,裁判主要依據聯盟規章評判,並非主觀給分。他補充,由於中華傳統武術競賽,武術門派及套路非常多樣,裁判無法每項套路精通,但層級越高的裁判,經驗則越豐富,他們了解什麼套路擁有什麼規格及風範,並依照選手之手勢、眼神、身段、用法、步法等五項重點,作為次要評判基準。 

周慶國表示,由於中國為傳統武術的主導國家,因此現階段台灣武術競技風氣,跟隨著中國步伐在邁進。他提到,武術項目自1990年正式進入亞運殿堂,演變至今加入了「體操評分法」,許多動作規格融入「難度」技巧評分,雖然增添觀賞性質,卻忽略了傳統武術的力與美。 

周慶國指出,統一競賽評判標準更為公平客觀,但對於強調實戰競技,非動作優美性之傳統武術,想獲取高成績非常困難。周慶國補充,大部分的競賽套路為較高可看性的動作,選手為求高得分,積極的在難度動作上發展、要求,忽略套路的實用性。他也表示,武術本質是相同的,追求賽場上的高分,與傳統武術基本的攻防技巧,各自的出發點雖不同,但並不會影響到原門派的特質。 

中華傳統武術強調實戰性。攝影/張宸維

爭取項目 推廣普及 

周國慶提及,現階段傳統武術正積極爭取成為亞奧運正式項目,主導國為中國大陸,然而成為奧運項目必須符合全世界多數人口皆能參與之特質,中華武術卻受限於華人圈流傳,因此目前致力推廣至國外及各體育聯盟。他表示,達成目標還有段長遠的路,但並非不可能。 

中華傳統武術正努力推廣並積極爭取列入亞奧運正式項目。攝影/張宸維

初鄉國小校長兼武術隊教練張東盟對於武術推廣,認為應從學校、成人教育與媒體行銷三點著手。他提出,首先將武術教育納入教育部的課程綱要中,並於各縣市政府辦理研習推廣,增加師資。第二,在社區大學開設武術課程的班次,以及在樂齡大學開設氣功班、太極班,符合年長者,也能進一步了解武術對健康的關係。張東盟補充,這也需要政府編列預算,提供各村里的社區發展協會申請計畫。最後,可以利用媒體、平面報章雜誌或電視媒體做宣導短片,縣市政府將武術推廣成果呈現於媒體,成為該縣市特色。 

教練指導學生劍術。攝影/張宸維

特色教學萌芽 培育武術人才

張東盟表示,最初任職時學校缺乏一項運動特色或音樂特色,由於自身學習內家拳與外家拳已有十多年餘,因此萌起武術教學念頭。經過學校校務會議,老師們的共識下,願意一同學習幫忙,加上家長會長及各家長支持,而得以順暢推廣,使武術成為校園一大特色。 

社區大學太極拳講師林宗翰說明,在過往的教學歷程中,往往是外家拳比較能刺激學童學習的慾望,因為外家拳形式上的變化較活潑且動作較有氣勢,相較內家拳整體風格內斂,對孩童的學習體驗不比外家拳來得簡潔明瞭,難度也相對較高,建議當學童掌握外家拳的形、拳、架等精隨之後,再轉換到內家拳會比較好。 

張東盟也解釋,在國小教學時,會從初學武術套路的扇類武術開始學習,例如太極扇、功夫扇等,由於扇類兵器開扇瞬間產生的聲響,能使學生感到新奇有趣,相比赤手空拳,小孩子對於武器更為感興趣,因此對於國小初學學生,從兵器類武術入門,能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  

初學學生從兵器開始藉以增加學習動力。攝影/張宸維

張東盟提及,為了引發學生們的熱忱,學校會特地將各個武術套路,拆成不同小關卡,當學生習得一段武術套路,經教練認證後將獲得印章,集滿印章即可領取小禮物,並將成果張貼於校園布告欄。如此一來,學生們不僅得到自信心,且能與同學彼此較勁,提高學習新武術套路的意願,形成正向的循環。

張東盟說明,提供比賽舞台,對於學生十分重要,當學生參加各種武術比賽,透過獲得優良成績,強化自信,並展現自我訓練成果,當學生在武術上得到信心,也能同時類化到其他學習上,提升學習成效與興趣。各種不同的學習途徑持續讓更多人接觸武術,保持成就感與競爭心態的同時,也在不斷培養未來的武術人才。 

練武益處多 老少都適用

張東盟指出,在兒童學習外家拳的過程當中,目的是訓練他們的敏捷與反應性,外家拳講求硬功夫,在打外家拳的全套過程當中,整體動作的速度很快,因此要求肌力、肌耐力以及力量的爆發,讓出拳有速度與力量,也解釋許多人練外家拳尋求強身健體。而內家拳講求以柔克剛,打法較慢,讓重心下沉,更多是在打拳過程中感受身體的細微運作,學童需經歷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上手。 

法藏太極拳學社前理事長徐明輝則表示,年紀稍長的人更能掌握內家拳,尤其現今許多人練太極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的一種,大眾普遍認知太極拳的好處多為追求身心健康,雖然身體的健康是任何運動都能落實,可身心的健康就不一定是所有運動能做到。練太極拳可以靜心,將心靜下來,覺知身體動作當中細膩的變化,常說氣沉丹田,也就是將呼吸放慢,吸到肚臍下方大約三根手指的深沉呼吸,由此達到身體健康的效果。 

太極拳著重呼吸調配與核心發力。攝影/張宸維

林宗翰則指出,太極拳重視核心與身體重心的轉移,對年紀較大的人在身體平衡和協調上面會有很大的幫助,他在過去的教學歷程上發現太極拳能改善的兩點,其一是平衡,其二是能緩解長年累積的疼痛和痠痛,由於太極拳是全身性的協調與關節的運作,曾有許多人反映身體上的痠痛得到緩解,另外太極拳講求深沉呼吸與腹式呼吸,對養身很有幫助。 

徐明輝認為,學習太極拳最難的地方在於靜心,能夠將心靜下來,才能感受到太極拳的精隨,並對太極拳感興趣,靜不下心的人多覺得太極拳無趣,無法長久的練習太極拳,缺乏前人引導容易半途而廢。而無論是重視肌力的外家拳,抑或是重視心性的內家拳,唯有長期的練習,能夠帶給身心靈由內到外的好處。 

 

延伸閱讀:

榮耀背後 跆拳道運動的潮起潮落

【攝影報導】民俗跳繩式微 蘆小教練盼成立體育班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