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詠詠、廖若君、謝欣汝/採訪報導
隨著全球對於環境逐漸重視,國際間皆在共同追求碳排放量的減少。瑞士多數海產仰賴進口,國產海鮮消耗量低。瑞士Swiss Blue Salmon公司與丹麥Billund Aquaculture公司合作建立最新的陸上鮭魚養殖場,不僅低耗能,更透過減少進口的方式,降低碳足跡。
瑞士陸上鮭魚養殖場,選擇採用先進的循環水產養殖系統(RAS),更加入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數字化及自動化等新穎頂尖技術,打造成名副其實的「智慧養魚場」。 RAS全名Land Based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陸基循環水產養殖系統),透過使用過濾技術將水中的和氧合系統,將水高度重複使用,讓回收率高達99%,使漁民省去抽取地下水的耗能。
資料來源/Billund Aquaculture |
臺灣的中華海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使用ERAS(Ecological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技術,建立台灣首座室內生態循環水東星斑養殖廠,中華海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謝清輝說明ERAS和RAS技術不同的地方,在於水循環的過程中多了生態水庫。生態水庫將魚糞便發酵轉變成有機肥料,肥料可用養植綠藻或綠色植物便成為了魚類的食物,達成生態的循環利用。
政策補助循環養殖 漁民卻不買單?
近些年,臺灣積極推動循環水養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陸振岡指出,循環水養殖的優點是:水資源能再利用、投餵容易、疾病易處理、高密度養殖、多單位生產及利用智能控制以減少人力等。且循環水產為喜陰動物,不如植物般需要陽光照射,在沒有強烈陽光下,反而生活得比較好。
雖循環水養殖對環境友善,但謝清輝表示,在臺灣要普及室內循環水養殖難度高,而且設備昂貴、成本過高,漁民無法負擔成本及承擔相對的風險。他說明,若要在臺灣投資ERAS,養殖的魚類便是重要關鍵。利用室內循環水養殖所生產出的商品,價錢相對高。但因國人消費習慣,多數民眾不會選擇高單價的漁獲,供應商將面臨高投資低報酬的風險。
政府有意推廣循環養殖產業,因此從2015年開始提供補助和技術給漁民,不過漁民黃慶堂感慨說,補助金看似很多,但以漁民的角度而言,補助金相當不足,因設備建材已高出預算太多,漁民也無法拿出一兩百萬跟著投資,建造循環水系統。所以即使他三十年前即有考慮轉型循環水養殖,也因成本過高、難以回本作罷。
黃慶堂以親身經歷說明,只提供補助金相對於要投入循環養殖系統的金額是不夠的,例如使用循環技術所需要的電力花費高、養水較傳統養殖耗時,單靠漁民買賣魚的獲利難以跟上搭建循環養殖廠的成本的問題。
若政府想推廣循環養殖,應實際了解漁民從傳統轉型循環養殖會遇到的難題,以及如何從根本解決,並策劃較長遠的循環養殖政策,而非投入看似多的金額,卻無法真正幫助到漁民。
循環水系統優點雖多 不普及關鍵是成本高
臺灣養殖漁業已有百年的歷史,從早期的粗放養、低密度養殖,到1960年代加入人工繁殖技術,以出口為導向,建立外銷管道至中國、日本等地。台灣養殖漁業的方式,也因台灣魚類物種多元性、飼養的地區而有所不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養殖漁業組簡任技正趙守堯說明,以水源區分為淡水、鹹水、海面養殖等方式,包含內陸的漁塭養殖,以及近海的箱網養殖。
不過近年來因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造成嚴重地層下陷,讓漁業署開始重視地層下陷的防治,因此在1980年起,漁業署開始推廣循環水養殖。陸振岡表示,「養魚最重要的是養水」,若循環水養殖技術,可以確立水質穩定、安全,那養殖的魚的數量也能穩定成長,更能給予消費者購買的保障。
趙守堯說明,從2015年開始,漁業署對循環水養殖設施的補助分別為,室外漁場補助實作總價的三分之一,每公頃17萬,每戶上限50萬;室內漁場補助實作總價的四分之一,每戶上限100萬。趙守堯指出,從2015年至2019年間只有25件,數量不多,不過從2021年開始,大幅提高補助,室內外漁場皆提高為總價的二分之一,室外維持上限100萬,室內漁場則上限200萬。
趙守堯表示,因提高補助後增加漁民從事循環水養殖的意願,從2021年至2022年,輔導並補助的件數,在一年內就高達30件。除此之外,目前漁業署搭配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積極的在養殖漁業盛行的縣市舉辦說明會,向漁民宣導循環水養殖的優劣,並詳細說明轉型循環水養殖的補助,他指出,說明會使不少漁民改變觀念,開始加入循環水養殖的行列。
展望漁業永續經營 海水養殖成未來趨勢
而循環水養殖系統,是否能普及的運用到養殖漁業中,趙守堯表示,還是取決於漁民的接受度,若漁民不願投入成本,技術再新也毫無作用。但漁民黃慶堂透露,循環水系統建設成本高,建立完好的水資源需要耗費相當多時間,飼養的魚種要經過挑選,才可能符合成本。
他進一步舉例,循環水養殖若是飼養石斑魚、午仔魚、東星石斑等高單價的魚,回本速度就高,不過漁民大多養吳郭魚、虱目魚等較低單價的魚,回本速度慢,使用循環水養殖就不划算。
除了成本高昂,黃慶堂也提到循環水系統需要配合高電力的設備,相對耗費能源。他感慨說:「雖然循環水提供高產量,但將魚從小養到大太貴了,只會考慮在捕撈後,等待送去銷售的這段時間,短期的使用循環水,長期並不考慮。」 黃慶堂表示,即使政府補助設備的金額,也無法長期補足耗能的成本,在經驗比照下,還是以傳統水車維持水質,較省成本。
水循環系統確實對於環境相較友善,也能達成節省水資源的目的,但是面對成本高及耗能高的問題,它的存在還是令人遲疑。如何改善並達到普及使用,以及制定未來漁業政策,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呼籲,政府應該重視國土規劃,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調整養殖、農業政策,並推廣近海養殖,使用鹹水飼養魚種。
對此,趙守堯說明,未來養殖政策將會提倡鹹水養殖,以台17線作為分界線,以西推廣鹹水養殖,推行高密度箱網養殖,並利用高科技提高產能;以東則縮減養殖魚場的面積,並持續推動循環水養殖,補助節省能源的設備。
趙守堯不認為台灣養殖漁業即將步入夕陽產業,他認為臺灣養殖漁業技術是很專業的,且未來因應減碳的趨勢,飲食結構可能會改以吃魚為主。他也提到:「希望國民能多食用國內養殖的魚種,而非國外進口。」除了以環境保育為目的,也能夠確保養殖漁業永續經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