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唯、陳佳欣、施佳宜/採訪報導
俄烏戰爭爆發,不僅造成國際局勢動盪不安,全球經濟也遭受嚴重影響。由於國際對俄羅斯祭出經濟制裁,使得能源、原物料成本上漲,造成歐美通膨率居高不下。國內的中油和台電吸收了高漲的成本,油、電價波動不大。儘管如此,政府因應後續局勢發展,值得探討。
戰事波及 糧食減產
2022年2月24日,烏克蘭和俄羅斯爆發戰爭,導致烏克蘭大量農地遭到損毀,南部接壤黑海的主要出口港口「奧德賽」遭俄羅斯封鎖。除此之外,歐美對俄羅斯制裁限制農產品對外出口,全球農業品報價齊揚,許多糧食無法如期出口,也促使全球農產品供需情勢惡化。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顯示,戰爭爆發前期,世界各地糧食價格節節上升。另一方面,西方各國以停止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和原油為制裁手段,然而這也陷西方各國自身於缺電危機中,造成全球能源價格不斷攀升。根據歐盟統計局家庭消費者的電價的數據中可看出,2022上半年與2021下半年相比,大部分歐洲地區家戶電力價格是上漲的,也因為能源價格上漲使歐元區9月通膨率衝上10%。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教授楊三億表示,俄烏戰爭的開打,將現今「地球村」國際關係分化,導致30年所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給破壞殆盡。此外戰爭衝突應會再升高,由於普丁最近做了一些嚇阻,包括核武使用,增加兵力,還有入俄公投等,可能導致俄烏戰事會持續升級。
許多西方國家向俄羅斯提出經濟制裁,然而歐美俄三者在制裁中也各自付出不一樣的代價。楊三億認為,俄羅斯受到的影響最大,因為俄羅斯主要經濟來源就是能源,雖然還有印度、中國購買,但經濟影響還是不容小覷,而受創第二大則是歐洲地區,其依賴俄羅斯供應能源,但因制裁俄羅斯,所以必須要到國際市場上找尋其他能源,不僅成本較高,還有供應量是否足夠的問題。
而美國受創則是最低的,根據財經M次方美國原油進出口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原油出口量已經突破每日 100 萬桶,躋身成石油出口國,也因此不需依賴俄羅斯供給能源。但無論戰爭何時、如何結束,對世界各國的衝擊已然形成,因此俄烏戰爭造成的「通膨」成了傷害各國元氣的經濟武器之一。
停火無期 供需失衡
台灣經濟研究院主任孫明德表示,「通膨」就是市場上的貨幣多於商品,因此造成物以稀為貴,供不應求的結果,主要區分由供給方所造成的「成本推動」通膨,和需求方所引起的「需求拉動」通膨。他指出,「成本推動」的通膨,是由於生產者的供貨減少,然而需求依然存在的狀況,此時價格就會被推高。例如俄烏戰爭所造成的糧食、能源供應遭中斷的狀況,此時抑制通膨的方法只得等到供給方恢復生產量方得以解決。
孫明德接著提到,「需求拉動」的通膨,是由於購買者增加、購買力上升,然而商品的供給卻不足以滿足需求,所以價格就被往上拉。例如後疫情時代,許多國家開始解封而產生的報復性消費。此時可藉由升息來吸引民眾將錢存放銀行賺取利息,達到「貨幣緊縮」去抑制通膨。
然而「通膨」並非十惡不赦的名詞,世新大學經濟系主任簡文政表示,只要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指反應地區中,民生商品與勞務價格的物價變動指標,一般會用作通貨膨脹率的評估。)在2%以下稱之為「溫和的通膨」,也是各國所追求的經濟狀況。因為溫和通膨的情況可以刺激消費,加上民眾對通膨的預期心理,預測商品價格會上漲,在有需求時便直接購買, 如此能保持市場的活絡。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原物料短缺 影響民眾生活
2020年,世界各國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許多行業停擺,對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兩年後,正當全球準備揮別疫情陰霾之際,俄烏戰爭隨即爆發,加深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引發通膨的原因有許多面向,而西方國家向俄羅斯提出經濟制裁是其中之一的因素,而各國在制裁中也各自付出不一樣的代價。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111年1-4月平均我國新台幣計價之進口能源類原料物價中的國際能源價格及年增率來看,今年以來受俄烏戰爭影響,價格進一步飆高,3月漲至113.5美元後持續居於100美元以上,對全球經濟造成不容小覷的影響。
孫明德表示,由於俄烏戰爭使原物料價格上漲,導致中國、日本和歐洲地區身為能源進口國深受影響。以受害最大的歐洲地區為例,其經濟成長率來看從4%降到1%,下降3個百分點,而歐洲一年的經濟規模是15兆歐元,換算下來損失約4500億歐元。
行政院主計總處6月21日公布的我國與主要國家CPI漲幅概況中顯示,受到國際糧食和能源的價格高漲影響,各國CPI糧食、油費及電價的漲幅顯著。像是台灣民眾在食物價格方面,今年以來平均漲5.8%。台灣整體CPI較去年一月至五月平均漲了3.04%,與其他國家相比上漲幅度不多,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積極穩定國內物價,對油電燃氣實施緩漲機制與調降大宗物資稅率所致。
管控油電成本 平抑物價上揚
孫明德表示,台灣受到防疫影響,限制了內需消費,加上台電和中油幫忙吸收部分國際能源上漲的成本,使國內能源價格相比國外穩定。另外,政府下調進口燃料的貨物稅和關稅,這些都是當前台灣物價相對平穩的主因。
中油發言人張瑞宗則指出,2022年1至8月期間中油在石油和天然氣方面分別幫消費者吸收了318億和1420億元。中油購買石油雖受到戰爭影響成本有所上升,但受惠於從買油、運送、提煉有三個月過渡期,加上中油也有外銷提煉後的油品,且有獲利,因此中油的石油在2022年前八個月有盈餘100多億元。
天然氣有兩成供給工業和民生用,另外八成是發電用,而調漲是只有針對發電業的八成進行調漲,但幅度仍不及國際調漲,因此中油還是得吸收一些成本。張瑞宗坦言,中油營運總合到8月為止,將開始面臨虧損問題,希望政府能夠實行相關政策,讓中油合理反應能源進口成本,並提供低利的融資。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一所組長陳玟如表示,在2022年7月,台電電價有調漲過一次,但也只限於工業用戶和用電量較高超過一千度的民生用戶,會做此決策是因為今年6月起,台灣已受到通膨壓力,然而此次調漲對97%也就是1400萬的用電戶都沒影響,因此政府目前正在規畫要在明年增值台電1500億元來緩解虧損。
戰爭造成供應鏈中斷,使得許多全球化投資和供應鏈受到影響。而台灣身為能源進口國,也已開始積極尋找能夠替代的能源,以求擺脫他國對能源的掌控,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