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宜筌/採訪報導
時而低頭時而抬頭,穿著一身深色制服的邱創洲用手轉著輪軸,測試著工具機的操作是否流暢,這是身為機械師傅必須做的工作之一。高而壯碩的邱創洲與想像中的機械師傅不太一樣,同樣穿著工廠制式服裝,但卻保持穿著的乾淨。邱創洲的工作,是負責關於製作「銑床車」的各個環節。
所謂的銑床車是工具機的一種,用來切割金屬並加工,將其製成各式造型的模具。製造銑床車的工作內容從處理原料開始,製作、噴漆、清理、組裝,接著測試,最後出貨,身為師傅的他必須了解、熟悉每個環節。
在過去大眾的認知中,機械師傅常被認為是個工作環境不好、忙碌勞累的職業。不過正如一台製作完整的機械,除了重要的零件之外,也需要螺絲釘將各個零件扣緊密合,機械師傅儘管不常被大眾提起,但這份工作在社會中卻是個不可或缺的存在。
自幼在機械中浸染 辛苦卻值得
被問到為什麼會選擇這份工作,邱創洲說,他是在機械的環境中長大。父親從事機械產業,而年幼的他跟在父親身邊,看著那雙大手組裝一個個零件,在耳濡目染之下,他也漸漸培養出對於機械的興趣,日後也如願朝著這方面前進。
他進入職場的時間早,當時仍在就學的他,選擇晚上在機械系進學,白天時間到工廠工讀。六年的工讀時間讓他對於這個產業累積不少相關經驗,也為他後來的職場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於機械師傅的工作性質,邱創洲坦言:「每天都是乾乾淨淨的衣服穿去上班,回來呢,都是漆黑一片,而手指甲,永遠都是黑黑的,不會白。」這也是為什麼從事機械修理的工作者會被稱為「黑手」的原因。
他說,做機械業有句必須記得的叮嚀,就是「不戴手套」。有別於常人印象中的師傅戴著手套做事,邱創洲指出,在製作機械時戴手套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若是有個零件在旋轉,師傅戴著手套很容易整隻手被捲進去,如果是空手的話可能頂多就是劃傷而已。也因此機械師傅不戴手套的手指縫常被機油等材料染黑,他的雙手也因為長期不戴手套操作機器,布滿厚繭和數不清的傷痕。對他而言,佈滿痕跡的雙手代表著資歷和豐富的經驗。
邱創洲早在幼年時就見識到這份工作的勞累,但他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頂著艱辛繼續邁進。他笑著說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因為學得一身的手藝,這是別人永遠拿不走的技能。」
成就磨難一體兩面 小心才能保安全
成為專職機械師傅這十五年來,邱創洲對於從事這份工作最有感觸的事情,就是當他將一台機器從無到有開發出來、成品受到人們的重視時,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是無法言喻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神情的他說,當成品做出來後送去展示會推展銷售、或是被推薦給國外的客戶,自己站在一旁就會產生一種能力被認可的感覺。
成就感的另一面,則是挫折和困境。他也提到,做這份工作需要一顆謹慎的心。當他犯了一點錯,就會在心裡面責備自己,想著如果再更小心一點就好了,因為機械的重量不可小覷,又相當講求精密度,若是配合得不好,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範圍非同小可。而克服的方法,也只有將做錯的地方拆掉重組,下次再更小心注意一點,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非選擇逃避,並學習如何比先前更慎重。
邱創洲說,做這行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安全,尤其是在吊運貨物時,一個設備就超過一噸重,如果沒有固定好而使貨物在途中掉落,可就不是擦傷這麼簡單,嚴重可能會造成骨折或甚至截肢。因此和組裝過程相比,在吊送時更是需要注意自身安全,同時也要細心地檢查貨物是否穩固,以避免憾事發生。
身為一位機械師傅,他說其實從開始入行做到現在,受到工作影響最大的不是身體,反倒是在精神層面。因為有時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可能會面臨需要在工廠加班的狀況,進而影響到睡眠時間,而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隔天又必須早起,但處於工作中總無法專心,腦中會一直想起自己還有事情尚未完成,各種狀況疊加下來便導致心理壓力的增加。
產業缺工嚴重 期盼學生實際操作
提及機械製作面臨的困境,邱創洲表示現在機械師傅缺工嚴重,有的年輕人在學期間選擇讀機械系,但出來未必真的會從事機械產業。他也指出,機械業講求的是實務理論,而學校教的則是網路作業,當學生畢業後實際投入工廠工作,可能發現和想像中不一樣,最後待不久就選擇離開。
此外,社會大眾對於這個行業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以前傳統的樣貌。他認為有別於大眾可能停留在以前的想像,現在工廠的環境已經不像過去一樣總是昏天暗地;為了工作安全著想,工廠燈火通明,儘管仍然沒有冷氣,但也保持一定程度的通風,地板也維持得非常乾淨整潔。以往隨地可見的檳榔渣、檳榔汁和菸蒂如今變得罕見,現在地板上會出現的只剩下排列整齊的各式工具機和組裝零件。
除此之外,他也希望大眾可以了解機械製造業也正隨著時代演變而發展,對於員工學歷的要求,不同於以往「就算是學歷低的人也可以來做」。機械業正朝著高科技和自動化邁進,對於會使用軟體撰寫程式、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
對於缺工問題,邱創洲認為技職教育應該落實實際的操作,讓學生了解產業生態而非單純在教室上課,這樣一來具備技術的基底和接觸產業的經驗,有興趣的人可以提早銜接職場,沒有興趣的人也可以早點轉換跑道,才不會白白浪費大學時光。
面對未來 學習之路不中斷
「我覺得這個產業其實是可以做得長長久久,它會不斷的創新,而你也會不斷地學習到新的知識。」一頭白髮,從工讀開始接觸這行已經超過二十年的邱創洲用渾厚的聲音說,機械產業的創新不像科技業一樣快速,他舉例科技產業創新一次可能只需要一年,相比之下機械業可能需要兩到三年,較長的變化週期足以讓師傅們學習並適應,因此他預計自己會這樣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直到退休。
從少時便開始接觸機械產業的邱創洲,將大半青春時間都獻給這項工作,即使消耗精力,但對於機械的興趣和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使他選擇繼續待在這個產業,活到老學到老,像塊尚未飽和的海綿,繼續吸收新的知識和技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