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浩瑞/採訪報導
大稻埕一帶自西元1860年淡水港開港後,成為物資集散中心而變得繁華。但在戰後淡水河淤積失去港口功能,且如基隆高雄等外縣市,不再專程前往購買茶葉等商品因而沒落。當年多元的商業模式已不復存,取而代之是文創商家、新興產業進駐,但新與舊也融合出現今大稻埕風貌。
貿易集散 人文薈萃
現年70餘歲的知名食品公司董事陳茂林憶起往日的大稻埕,坦言過去當地不僅繁華,地域也更加廣闊,南起忠孝橋北至重慶北路都涵蓋其中。當時未有所謂年貨大街揚名,而是集散包含茶葉、中藥、碾米、製香、南北貨等店家。陳茂琳提起當時印象深刻、如今卻不復存的行業「苦力」。他表示苦力在當時負責搬運貨車與無法直接運進店內的貨品,常見到他們隨貨車東奔西走、跟老闆喊價,相當有趣。
基於前往洽談生意人潮眾多,帶動飲食、娛樂方面的需求,酒樓文化從而興起也曾風雲一時,但昔日的「江山樓」、「東薈芳」、「春風樓」、「蓬萊閣」四大酒家如今皆已倒閉或改建。倘若民眾對過去的飲食文化有興趣,陳茂琳表示位於民生西路的波麗路西餐廳仍保留昔日裝潢,也盡可能維持當年菜單,該餐廳在1934年開幕時為全台第一家西餐廳,當年是許多年輕男女中意的相親地點,頗具歷史意義。
大稻埕擁有超過百年歷史,隨時光流逝,許多光景僅能耳聞無法親見,但在政府與民間合作下,古蹟仍保存些許往日風華。大稻埕範圍內古蹟為數不少,包括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等,由政府部門經營的大型建築。在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宇智眼中,「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反而較為特別,是第一座以雜貨店形式通過古蹟認證的建築,現已化身為書房與博物館。
歷史脈絡 文創結合
林宇智指出,近年來大稻埕內的商家陸續更迭,新創產業如文創店家自2011年前後開始進駐,陳茂林所經營的老店家也持續嘗試轉型,但不少商家卻在疫情下倒閉,各種跡象都說明當地產業結構不斷變化。
年輕一代多半都是從歷史課本中認識大稻埕,現年25歲的張君柔提到:「像台南古城一樣是歷史課本的上的東西,房子都古色古香」,林宇智認為能藉舊產業,變化出新模式並展現歷史脈絡。他舉例,位於迪化街一段的「鯉魚餐廳」,前身是販賣南北貨的老店,在第三代接手後轉型為創新台菜餐廳,結合烏魚子、南北貨與香料,成功結合在地文化特色與時代潮流。
「品味稻」是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於今年8月26日至12月26日在埕樂通所進行的展覽活動,以四季為主軸結合在地特色,春天介紹茶業文化,現場備有烏龍茶葉供民眾聞香;夏天以餅作為主題,林宇智表示因夏季逢霞海城隍廟活動,在祭祀時常會準備餅類點心而決議;秋天則是介紹波麗露餐廳;冬天以藥材為題,會舉辦如本草派隊等活動,將中藥材納入調酒、創意料理中販售。
至於何種文化特色應被保存,林宇智表示外來人與在地人的想法可能不同。若以大眾角度來看,傳統店家可能不敵知名連鎖超商等大型通路,但他認為傳統文化還是有保存必要。陳茂林則感慨,過去大稻埕一帶商業行為鼎盛,如今許多店家只能苟延殘喘支撐著,前景並不光明。但兩人對大稻埕在文化上所佔有的特殊性有所共識,也希望大稻埕能在時代變化下能有更好的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