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簡靖渝、蔡旻臻、陳芃伃/採訪報導
俗話說「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自古至今流傳這句,可見節氣是農民種植作物的參考值,節氣是指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周期及規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農業社會在一年之中四件重要的大事,對於氣候變化有規律的一套準則來依循,農民也會配合二十四節氣來選擇種植什麼樣的農作物。
近年因為全球暖化的影響,各地氣候也產生變化,台灣的氣候跟過往的氣候有相當程度的差異,農民們只能因應天氣變化來種植當季且能夠符合環境條件的蔬菜,以減少因為氣候影響為農作物帶來的損失傷害。
冬天時大台北地區處於東北季風的迎風面,天氣較潮濕,雨量較多,當植物吸收過量的水分時,葉子的蒸散能力已超過負荷範圍而導致植物淹死。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秘書吳安娜說明,在盆栽上架設網子可以避免短時間植物吸收到大量的水分,也可以讓植物不受到強風吹襲。
天氣變化為都市種植帶來挑戰 選擇當令蔬菜進行種植
台北市現正推行的田園城市政策,主打在都市設置田園基地,種植作物,不只要克服土地不足、技術層面的問題,更要面對陰晴不定的天候帶來的影響。
關於天氣問題,台北市文山區樟文里里長林淑珠提到,在台北市種植遇到最大的困擾是天氣,尤其是台北市文山區,因為靠近山區所以遇到更大的困難就是雨水量太多,雖然目前沒有對策可以完全的解決此問題,但目前仍持續的在克服這個問題。
由此得知,北市不同區域的天氣、雨水量或潮濕度都有些許不同,因此每一區要選擇符合時節、當令的作物來種植非常重要。林淑珠說明,選擇當季的蔬菜種植是基本的,政府單位有時提供種植的蔬果,可能已經過了適合種植的季節,如果遇到夏天時,蔬菜種植的選擇將會變得更少,夏天太陽大的時候,作物受到大量陽光曝曬時水分蒸發快速,作物會變得很乾,此時如果對流旺盛降下大雨,那植物將會沒辦法適應而凋零,只能依據過往的種植經驗去做應變。
天氣因素為都市的田園種植增加困難度,觀察市場的蔬菜買賣狀況及種植經驗去做回應,二十四節氣搭配種植的農作物,以現在來說不是那麼的絕對。
氣候及生產方法多元化 二十四節氣仍具參考性
二十四節氣源自於黃河流域,台灣早先的居民就是來自於黃河流域的閩粵之人,農民曆上有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生活習俗或者農耕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忠順里里長曾寧旖則認為,長輩還是會覺得農民曆上的二十四節氣是準的,但現在的氣候已經無法跟二十四節氣相吻合,在都市種植得依照當下的季節選擇合適的作物或觀察市場上攤賣所販賣的蔬菜來決定。
隨著現在的科技進步,農作物越來越多樣化,有臺灣大學園藝所博士背景的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教授阮明淑說明,二十四節氣依然具有參考價值,但不可否認的是氣候已經有許多變化,而現在的農作物也不像以前那麼單一化,舉例來說,草莓就有許多不同的品種,有長日照、中日照及短日照,每個品種所需的日照長短都不同,所以種植的季節會依據此品種需要照射陽光的長度來決定。
農民曆上的資訊是值得保持的,種植農作物的資訊以目前來說則需要依照經驗或者天氣來做調整,不可能百分之百遵循上面的資訊。阮明淑表示,現在的生產方式多樣,如果控制得宜是隨時都能生產種植,但對於平民百姓的生活上有著一定的參考性,如果把當中的二十四節氣套用在現在的生產上,還是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現今氣候的變遷及科技的進步,都改變以往的種植生產方式,二十四節氣或許已不能當作目前的種植準則,得需要依照現實的天氣狀況及生產方法做出調整,但對於它的文化價值及影響是不能否認的,選擇合適的作物種植及生產方法,減少不必要的作物損失對於現在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都市農園 健康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