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郁梵、蔡蕎茵/採訪報導
因應疫情,每年五月第二個星期六的世界公平貿易日實體活動延期,但在台灣的公平貿易行動仍在進行中。台北市自2015年起開始申請成為公平貿易城市,最後在2017年成功達到公平貿易的五大項目標,成為華語世界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
國際公平貿易組織台灣分會祕書長詹慧珍也表示,從2009年起有第一家公平貿易廠商開始,台灣市場對於公平貿易產品的接受度大幅提升,甚至就連校園以及企業中的茶水間都可以看見公平貿易的產品。
不過在台灣取得公平貿易標章的商家並不多,第五家公平貿易廠商甚至是在今年(2020)三月才完成認證。同時市面上也有許多希望幫助生產地的商家會採用「直接貿易」的方式,讓交易中的成果不會被中間商層層剝削。
而公平貿易和直接貿易的差別不僅是在有無取得認證而已,直接貿易採用的方式大多是直接向生產者購買原物料或是已經加工好的商品來販售。
像是旅非選物的創辦人韋辰以及from Syria的負責人Summer他們都是採用這樣方式來建構商業模式。他們會直接到當地去向居民或是藝術家採買商品,帶回來之後在上架到網路商城進行販售,每一項商品背後不僅都擁有自己的故事,同時也是經過細心挑選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Summer表示敘利亞難民工作坊製作的商品品質都非常好,但同時他也希望將來可以以台灣設計敘利亞製作的方式,創造品牌辨識度,這樣才能達成永續經營的目的。
而公平貿易則希望透過商業模式幫助生產地脫貧,因此他們不只是針對單一生產者,因此會採用跟生產地合作社合作的方式,從產品的收益中再提撥社區發展金給生產地,並規定發展金中的70%必須應用在社區建設當中。
但是申請公平貿易標章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金錢與時間,台灣分會會協助想要申請的商家製作書面資料,但是所有資料都必須再送回德國總部,經過審查後再通知台灣分會。除此之外,認證費就需要花費數十萬元新台幣,對於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種負擔。
盧韋辰表示,每一項商品進入市場都是一項賭注,花費時間與金錢取得認證標後,還必須請設計師重新將商品的外包裝與公平貿易標章融合,萬一商品的市場反應不佳,就會賠上為數不小的金額。
詹慧珍則表示,取得公平貿易標章雖然曠日費時也耗費金錢,但是可以減少與消費者間的對話成本,不需要說很多的故事去說服消費者,同時消費者也可以透過標章一目了然。
不管是站在公平貿易還是直接貿易的角度,都是希望透過更友善且永續的商業模式達到生產地以及販賣者間的雙贏,因此如何提升產品品質以及擴大市場都是未來前進的目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