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妍蒨、吳郁梵、林羿蓉/採訪報導
今年七月,全台第一座藻礁生態教室設立於新屋永興垃圾掩埋場舊址,希望透過公共建設設置來推動環境教育,同時錄取與培訓首批30位導覽志工,負責引導民眾到生態教室附近的觀新藻礁近距離了解藻礁。
除了公部門的作為之外,許多在地團體從以前有透過導覽拉近民眾與環境的距離,期盼公私部門能夠協力合作,創造環境教育嶄新的未來。
掩埋場再利用 環境教育最佳教材
桃園沿海地區具有極高的含沙量,造成海水容易混濁,讓以動物體為主的珊瑚礁無法生存,反倒給以植物造礁為主的藻礁群們一個剛剛好的生活空間。
大潭藻礁也在1998年由時任公視新聞記者柯金源與台大教授海洋所教授戴昌鳳鑑定並確認為全台灣最為壯麗且生物多樣性最高之處,更因為其紫紅色的色澤被譽為海中的一抹胭脂。
藻礁周遭豐富的自然資源也不乏國家級的保育類,都是環境教育最好的教材。因此藻礁生態教室館內不僅提供許多藻礁相關知識,也希望透過實物觀察、感官體驗、多媒體互動等方式推動藻礁生態教育。除此之外,民眾、團體以及學校機關也可以上網登記藻礁導覽活動,由志工帶領到教室附近的觀新藻礁近距離和藻礁接觸。
將生態教室設址於永興垃圾掩埋場舊址,目的是希望荒地再利用,但也因為垃圾掩埋場舊址位處偏僻且路口標示不明確,仍待相關單位改善。
場域發揮最大化 志工有所去處
根據環境教育法第三條之二項規定,須經由中央主管機關認證,辦理環境教育人員訓練或環境講習之機關才可稱為環境教育機構。
新屋愛鄉協會理事長李仁富表示,想要成為環境教育的解說志工,必須修習由中央主管機關認證的課程,且達一定時數後才可授證,授證過後就可以在社區進行環境教育,但是觀音及新屋地區可以執行環境教育講習或是人員訓練的場域卻大大不足。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吳澄澄研究員表示,如何讓環境教育更加深入民眾的生活?需要與社區密切合作,同時讓社區裡的民眾對藻礁議題產生親近與認同感。
李仁富對此則表示,會有周遭大學學生加入志工的培訓課程,但是大學生往往不是在地人,一兩個學期後便會離開,不僅讓環境志工的培訓產生斷層,也讓志工在不斷培訓、流失的過程中,無法與社區有長期的合作與發展。
藻礁生態教室除了提供在地居民接近自然環境絕佳的課程場域之外,也提供給其餘在地志工一個持續接受培訓課程的好去處。但是如何將環境教育在地深耕則需要地方主管機管與社區及在地團體積極合作找到答案。
加深自身土地認同 環境教育是永續的根本
教育是改善未來的基礎,因環境教育的不足,民眾並沒有意識藻礁對於土地的重要,對於自己生長的土地也沒有認同感,導致土地成為經濟發展下的犧牲品時,並不會有切身之痛,也不知其嚴重性。如要解決後續相關問題,提倡永續發展,必須從教育做起。
李仁富說道,藻礁已經七千多年,以地形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如果破壞了就沒有了,但在國家環保觀念裡卻較為薄弱。
觀念薄弱是出自於教育,環境永續的觀念因從小養成,對於才會多關心土地問題,才不會讓大自然的禮物被另有意圖的人們輕易地奪走。
對於環境教育的規畫,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葉斯桂表示,政府應在學校環境教育課程,提升學生課程時數,除了室內課程外,也要讓學生們走出戶外,實際感受環境被破壞或汙染的環境所造成問題,讓學生了解環境的重要性,是每個人無法置身事外,日常生活跟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連結。
觀音鄉大潭國小是緊鄰藻礁的海邊學校,學生和這塊藻礁有著密不可分關係,因而推動「珍愛藻礁」課程,透過課程的實際體驗以及環境教育的認知,讓學生對於家鄉有更深入的瞭解,以及對於家鄉有更深的認同感。
透過學校「珍愛藻礁」課程,學生有了認識這片藻礁的機會,能了解這片從小在這長大海岸歷史,更可以透過身體力行來愛護藻礁生態,加上已成為導覽員的學長姐,以知識經驗傳承,透過一場又一場的導覽,把所學接續傳遞給學弟妹們,把對於愛護這片海岸的愛傳承下去。
綠色公民協會研究員吳澄澄認為,必須讓社會大眾意識到這層不公平的汙染體系,才能讓大眾承擔解決汙染。而在環境教育上,揭露生活中不同生產與消費行為造成的能源消耗或環境汙染成本更是重要。
環境教育推動固然重要,但還要強調課程規畫的定位,以及實際推行成效,李仁富表示,環境就像文化一樣重要,兩者都是破壞了就再也不存在,無法修復,環境就代表生存的環境也就牽涉到文化,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都是需要永續發展以及經營。
工業與藻礁共存 應設置環境保護區來維護
位於桃園新屋區這片藻礁是全台最大、最完整且已是形成七千多年藻礁棲息地卻與工業區共存。這是經濟發展破壞原生自然環境的後果,所以對於此地的環境教育更為重要,且迫切需要被關注,不只是納入國中小的教育課程,還包含設置環境保護區的問題。
李仁富表示,透過環境教室的設立,讓受過認證的環境教育志工可以推廣藻礁的教育。也希望因為環境教室的設立,達到許厝港溼地、草漯沙丘、觀新藻礁、新屋石滬四點一線的綠色生態旅遊帶。
藻礁不是野生動物,所以無法適用於《野生動物保育法》。雖是如此,藻礁仍需透過政府的法律政策來保護,潘忠政提到,屬於自然地景的藻礁更適用於《文化資產保存法》,政府可以成立「自然保留區」,阻止藻礁生態受到破壞、保護寶貴的藻礁地形。
藻礁是自然生態除了工業汙染外,風力、水質等自然環境因素也會造成生態的改變,所以難以對工廠追究汙染責任。
因工業發展,電廠的設立加上近年備受爭議的觀塘第三接收站設立,藻礁開始大眾被關注,而當地居民、學者以及研究團隊其實已經對此復育多年,且極力爭取藻礁的棲息地安全。
2012年起由環保署發起的「藻礁汙染源汙染督察管制會議」,邀請桃園環保局和民間環團一起每季召開一次檢討會。透過這個機制,近幾年多次破獲大型汙染慣犯,相當程度的遏阻了水污染源。
同時潘忠政無奈的表示,無改善的是,財團治國下政商交歡仍要讓大潭藻礁面臨重大建設的破壞。這片大自然的寶貴禮物,經歷過多重的迫害後,還能不能復育重生?
李仁富表示,追求經濟也不是什麼壞事,可是到某個階段,當回過頭來的時候,我們要看到什麼東西、要什麼東西留給後代,付出什麼代價?應找出人類與自然能夠共生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