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念真、謝家聲、許弸/採訪報導
「科學訓練」一詞在近幾年的體育圈內掀起了許多的論戰,美國職籃NBA約10年前的訓練是以肌肥大為主,以雄壯的體格來支撐身體的對抗。但球場上每個位置球員所運用的肌群不盡相同,若用同一套訓練菜單,會導致成效不佳。
而科學訓練法是利用特殊的儀器觀看數據,做為判斷身體素質的標準,如此一來可省下不必要的訓練,也可用多餘的時間恢復體力及肌肉。
科學並非魔法,時間帶動成長
科學化訓練可分為運動生理、運動心理、生理生化、運動營養、運動力學、醫學防護及情報搜集等七個項目。每一個項目都需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及訓練才能達到其效果。
台師大籃球隊肌力教練黃聖富說,球員在每個學年都有比賽,而如何在訓練期間讓選手「有感」的進步,關鍵是利用儀器反映出球員的狀態,透過儀器的測量,產生出該名球員的肌肉疲勞度以及身體狀態,讓球員以及教練透過數據直接調整訓練菜單。
相較於以往所有人練習同一套菜單的「土法煉鋼」,「科學訓練法」較為省時也省力。以籃球為例,反應、速度、身體平衡、對抗性都是必要的訓練。後衛所需要加強的就是反應及速度的訓練。而中鋒、前鋒則是以提升身體平衡感及對抗性的訓練為主。
營養補充再進化 吃對最重要
在七項科學化訓練中「營養」被視為最重要的一項,因為「營養」對於每一種生物的個體都是必需品。運動員因訓練、比賽活動量大,所需的營養更需要被重視,「運動營養」相較於技術上的調整、肌力的訓練更需要被重視。
運動營養師楊承樺表示,飲食是一個人最根本的活動能量來源,更何況是運動員。而如何在賽季以及非賽季期間,或是比賽中短暫的暫停時間,攝取所需的營養也是運動員及運動營養師重視的課題。
楊承樺提及,休賽季期間因訓練較少,飲食的控制也相對需要更加注意,與其讓球員跟著菜單飲食,不如教導他如何算出他所需的營養且配合他的飲食習慣,讓他可以在「吃吃喝喝」中學習。如此一來,可以吃的習慣且又不失自己身體所需的營養。
預防勝於治療、復原無捷徑
「與其讓球員在受傷後有好的治療,不如讓他從開始就不要受傷。」物理治療師邱創圓說,許多人只有在受傷後,才會想到物理治療可以幫助受傷的部位復健,但物理治療最好的使用方式應為在還沒受傷之前「預防」受傷的發生。
除了預防受傷外,物理治療也與運動科學結合,幫助球員增長肌肉以及骨骼肌。邱創圓說,「選手若感覺到不適,就有可能是受傷的前兆。」應透過物理治療師利用儀器檢測肌肉疲勞度,或是治療師的「徒手按摩」來幫助修復。
除了預防之外,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生理教授衛沛文認為,若不慎受傷,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在就醫檢查治療後,取得適當的休息復原時間,透過藥物的治療也只是短暫的止痛或放鬆肌肉,最主要的身體自我修復及休息才是復原的最大關鍵。
「如果利用不適當的治療方式或是藥物的濫用,除了會使肌肉的損傷加劇而造成未來的後遺症,甚至讓腎臟的負荷加大。」如此一來,回到賽場上的時間會拖得更久,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接收對的資訊以及尋求有效的幫助。
有效率的訓練 效益看的見
籃球選手最常見的檢測項目為速度、敏捷以及爆發力,現今隨運動科學訓練法結合儀器使用普遍,在準確的數據中更能使球員及教練團一目瞭然,進而規劃接下來的訓練內容,對於戰況激烈的大專聯賽,此為最大優勢。
台灣師大男籃球員容毅燊、蘇士軒說,透過儀器精確的測量,可以隨時監控自己的不足以及強度差距,也藉由精密的身體分析順帶找出較弱的肌群、肌肉量藉此補強,綜觀來說,運動科學訓練法具有一定的品質。
台灣師大肌力體能教練黃聖富也說,事半功倍的訓練模式使肌力壯大效果顯著,肌力的成長除了讓球員有成熟的身材與體能,還能在對抗國際賽事上高大魁武的對手時游刃有餘,藉此增進比賽的競爭力,也順勢提高球員們的信心。
以往土法煉鋼訓練法,時常過度操練單向訓練或是體能調配過度密集,忽略球員生理所能負荷狀況,導致成效不彰。黃聖富以師大男籃練習週期為例,訓練時的分配應隨著賽季、非賽季制定不同的菜單。
「舉例來說,11月賽季開始,在4–6月中會以重量訓練為主,來到7月變成以體能為主要核心,再經由移地訓練維持球員心肺穩定度,最後來到11月則以戰術執行為首,體能為輔。這種漸進型的訓練週期,依照波動變化給予球員適當的修復期。
不過黃聖富強調,運動科學訓練法的普及意不在於完全取代傳統訓練法,而是視球員所需進而改良訓練模式。以早期籃球訓練方式來說,過量的折返跑、彈跳訓練,雖然能使球員肌力進步,但也容易埋下病痛的隱患。
北市大運動科學所教授劉強表示,科學訓練法引進後,就能定期檢測球員身體狀態,也能使用紓解肌肉的儀器,使球員的續航力延長。若將兩者合而為一,相輔相成的效果下,才是有利於球員們生理品質的不二法門。
完善的陣容發揮最大的成效
在先前教練人數有限的年代,僅由總教練承攬所有的職務,但現今教練人數向職業隊伍看齊,逐漸增設肌力教練、體能教練、防護員,這在大專籃球聯賽的隊伍中並不稀奇,而教練人手的增加,細項的分工也讓運動科學訓練法的效用在球隊中催化。
台灣師大總教練王志群表示,不論是站在教練團還是球員的角度,完整的分工對球隊最大的益處就是效率。每個教練專精執行自己的職責範圍,就能讓球員可以明確接收教練們指示,如果球員自覺有不足的地方,便能找尋相關指導教練進行修正。
在賽季中每個階段教練團都會各自安排不同任務,有時球員需要補足體能和恢復肌力,因此較練若有充沛的人手調度、各司其職,就能適時給予球員輔助,當成他們在場上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雖然大專籃球聯賽多數教練團當中,已有肌力教練、體能教練、防護員,但專業醫療陣容仍有欠缺。賦能運動科學肌力教練張凱奇說,有鑑於球員們對於自身身體狀況相當注重,當有不適的狀況會自行向外求助,可往往會有意見上的分歧。
張凱奇也說,每個專業都有各自的觀點,如果無法統一給予球員建議便會讓球員產生不信任感。若能配置更多醫療專業人士在球隊,就可以省下球員在不同領域治療師間無所適從的時間。不過張凱奇也表示,大專籃球聯賽隊伍的預算有限,也是各個學校普遍會面臨的難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