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施品華、陳鈺慧/採訪報導
根據行政院內政部截至今年一月底的統計,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高達352萬人,幾乎每十個人之中就有兩個老年人,而台灣的看護及專業照護人員卻只有大約兩萬多人,難以承受這龐大的照護壓力。
長照班培訓課程實施績效顯著
因應照護人力不足,桃園女子監獄(以下簡稱桃女監)首開先例,與龍潭新生醫校合作開辦長期照護技能訓練班,總訓練時長含實習時間約為一個月(110小時),結訓後即可取得桃園市政府核發之結業證書,接著通過術科考試取得勞動部技能檢定證照,並得以從事自主監外作業或在監內照顧其他病弱受刑人。
目前桃女監有144人取得證照,其中有七位受刑人在桃女監附近的老人長照中心,以及護理之家進行自主監外作業的業務駐點,表現優良,勞作金甚至可高達9000多元,受刑人與長照合作是桃女監執行作業上表現非常突出的一部份,已經在安養機構自主監外作業的受刑人可在出獄後決定是否留在該機構服務,以便無縫接軌進入職場,除了舒緩安養院龐大照護壓力外,更讓受刑人有穩定工作,形成一個雙贏的局面。
|
除了監外作業,鮮少人知道的是在監內也有食品自營作業及委託加工作業,由於矯正機關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不會刻意壓低成本,食品原料來源更加讓人放心。
在桃女監的食品自營作業中,南棗核桃糕等系列軟糖銷售成績特別突出,桃園女子監獄作業科科長謝鶴年與食品作業受刑人對產品的細節相當要求,因此每逢年節時常訂單暴增。
除此之外,產品除了在桃女監的自營場所可以購買,近日也在其他購物平台上架,在謝鶴年的帶領下,讓桃女監的食品品質保持穩定,並且銷售成績蒸蒸日上。
多元職訓在女監
除了食品作業工場,受刑人還有學習指甲彩繪的課程,與勞動部合作的美甲班提供齊全的光療工具外,更幫助考二級國際美甲TNA證照的受刑人出全額報名費,一週三天的課程持續兩個月,以考得證照,爾後能夠順利以一技之長投入職場。
多元職訓課程除了美甲班,過去也開設過美髮班、按摩班、陶藝班等等,其中陶藝班的課程設計特別能讓受刑人靜下心來。除此之外,也有外籍舞蹈班,專門開設給外籍受刑人學習原鄉舞蹈文化。這些都讓受刑人在學習多樣專業技能下,也能陶冶性情。更生人的就業之路比起他人更加坎坷,因此也需要付出相對多的耐心和毅力,讓他們調適心態,以此堅持走下去。
將心比心 用愛感化
每個人都有過去,沒有人從未做錯事?待在長照中心自主監外作業已經六個月的小惠(化名)表示,起初對於照顧長者這件事感到排斥,但是看著報名長照培訓班的同學總帶著愉悅的心情上下課,讓她開始抱著「既然有機會學習新課程,何不改變自己」的態度,經過實際接觸長期照護這項工作後,她開始學會照顧他人也更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小惠也期盼的說,「希望以後我老了,也會有人這樣來照顧我。」
然而,並非所有家屬都能接受長照人員具有更生人身分,但長照是一份帶著愛的工作,懷著愛心去幫助別人,把照顧他人當成在做一件好事。其中一個受刑人實習的長照中心主任本身是出自社工員,他希望給予更生人嘗試的機會,並支持落地生根,在新的環境中能使他們學習到不同經驗,也可以降低再次誤入歧途的可能性。
勞作金的諸多功能
扣除作業成本、犯罪被害人補償金、飲食補助費等規定分配項目後,從事作業之受刑人可獲得約總勞作金的37.5%,隨著累進級數不同能使用的金額也有不同,但是皆須有正當用途才可動用,假使受刑人家境清寒也可選擇將勞作金寄回家中貼補家用,或儲蓄作為將來重新步入社會所需之基金。
作業收入淨額之運用分配。製圖/施品華、資料來源/植根法律網
|
有效遏止再犯罪率 穩定工作成為關鍵
在監獄行刑法中,強制受刑人進行作業活動的目的大致分為二,其一是為了勞其筋骨,讓收容人習慣勞動,一改成天遊手好閒的陋習;其二便是上述所提及,使收容人習得專業技能,以利往後就業。
那究竟強制作業活動是否能有效降低收容人出獄後的再犯罪率?犯罪學博士施奕暉提到「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該理論由桑普森(Sampson)和勞伯(Laub)於1993年提出的,共有三個要點,其中一項提及家庭與婚姻和就業之狀況會改變原先罪犯的行為。
也就是說,就業情形確實能影響受刑人是否再度犯罪,因此,在受刑人回歸社會後,若是有穩定的工作,便能建立更加穩定的社會鍵(人際關係),並且擁有穩定的收入而能滿足物質上的需求,減低再犯的可能性。
重新回歸社會的更生人,他們面臨諸多不利的處境,許多職場會要求求職者必須提出無犯罪前科的良民證,或者像大法官釋字第584號限制某些曾犯特定罪者不准駕駛計程車為業,這些看不到的另類玻璃天花板正阻礙著更生人求職,剝奪大部分良好就業的機會,對此施奕暉回應,現有能協助更生人的相關法律為《更生保護法》,包含了更生人的醫療協助、職業訓練、小額貸款等,都是由我國多個縣市的更生保護會所提供的幫住。
桃女監的臨床心理師黃筱雯表示,這些因吸食毒品入獄的受刑人大多在13、14歲便開始接觸毒品,多為工作經驗不足或是從事八大行業者居多,因此在桃女監中開辦許多就職相關的諮詢課程,例如就業面試技巧、職場互動等,以提升軟技能的協助,還有團體課程讓受刑人以互動方式上課,彼此激勵。
但即便順利進入職場,也極有可能因為「更生人」的身分標籤而受到歧視,容易因遭遇挫折而放棄職場生涯,返回吸食毒品的黑暗深淵,因此心理師對即將出獄並有意願準備就職之受刑人,進行未來就業上的心理建設,告訴受刑人將來可能會遭遇的種種困境,給她們事先打劑預防針。
根據法務部矯正署宜蘭監獄統計室之統計資料提到更生人在出獄後一到兩年內再犯率最高,矯正機關與觀護人可做為預防再犯的第一道防線,不過社會整體價值觀與群眾行為的接納,才是長久遏止更生人再犯的關鍵因素。
犯罪的原因極為複雜,關係到社會上許多細微的種種可能,由於犯罪的產生是整個社會應該共同承擔的責任,大眾應該停止標籤化更生人,公司企業也應當多接納更生人職員,達成拋磚引玉的效果,創造一個對這些迷途羔羊更友善的社會環境。
資料來源/陳逸飛老師警察監所學堂部落格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