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工作艱難 感嘆心有「漁」而力不足

記者 周庭亘、邱雨彗/採訪報導
基隆八斗子漁港停靠許多出海捕魚的船隻。攝影/蔡承恩

夜晚的基隆望海巷漁港仍然燈火通明,許多凌晨出海的漁船陸續回港,船員們忙著卸下新鮮漁獲,運送至漁市拍賣,其中,一個年輕的身影俐落穿梭於漁船內外,熟練整頓著漁船和漁獲,對比其他年過中年的船員,這張年輕臉孔格外引人注目,他是廖方舟。

今年24歲的廖方舟在大學讀社會心理學,誰能想到他如今從事的是漁業工作,就連本人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會出海捕魚。

跟許多社會新鮮人一樣,剛畢業的廖方舟依然對未來很迷網,而他最終選擇了一般年輕人所排斥的漁業工作,「小時候爸爸會帶我去溪邊釣魚,那時剛當完兵,也還沒想到要做甚麼,剛好爸爸退休買了一艘漁船,就想說先跟著學一起幫忙」。

廖方舟拉繩固定漁船。攝影/邱雨彗

廖方舟的漁船採用以魚竿垂釣的「一支釣」捕魚法,不過即使有釣魚的經驗,廖家前兩年的漁業收支卻始終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直到近期才轉虧為盈。

「那時買船花了150萬,加上其他雷達、魚探零零總總的設備,總共花了快200萬」,廖方舟表示,漁船除了設備成本,每年保養費便將近5萬。

他也談到,家裡的漁獲量在營運初期並不多,是經過不斷嘗試後才逐漸穩定,「我們一直變換釣點,不斷去試哪個海域比較適合,也不斷練習精進自己的釣法。」不過魚價會因漁獲量多寡上下波動,使得收入不太穩定,「如果那天同時有很多漁船回來,漁獲量很大,魚市的拍賣價格一斤大概會掉50到100塊。」

除了平時自己釣的魚貨收入,廖家漁船也會接釣客出海,每位釣客依航程收費3000元至4500元不等,綜合下來,廖方舟的年薪可達約90萬。

相較一起畢業的同儕們,廖方舟確實有著還不錯的收入,但海上工作也比其他行業來的更為艱辛。凌晨三、四點,當多數人都在熟睡時,他卻已經要為一天的工作揭開序幕,而出海一次就是12小時。

基隆八斗子漁港停靠許多出海捕魚的船隻。攝影/蔡承恩

往往整座船上僅有他與爸爸廖雙旺兩人,有時和一、兩位海釣客做伴,廖方舟曾拍下船上的海鷗,開玩笑地說:「這是我朋友,如果你沒看過,現在讓你看看!」當記者問及這樣的工作時間是否也難以配合朋友聚會,廖方舟則語帶自嘲的回答:「也還好啦,反正我本來就邊緣邊緣的。」身旁沒有同事、沒有朋友,除了整船時的晨曦、卸貨時的星辰,陪伴他的只剩一望無際的海洋。

漁業是看天吃飯的行業,面對詭譎多變的汪洋,有時連生命都得交給老天爺。「有一次因為氣象預報失準,結果出海後風雨非常大,船會左右晃動,船往右邊傾斜的時候,海水也跟著從右邊灌進來」提到那次可怕的經歷,廖方舟依舊心有餘悸,「還有一次出海後船的引擎壞了,在海上動彈不得,還好手機還有訊號,趕快打給廠商教我們怎麼手動把引擎降到海裡,才順利回港」。

雖然工作環境變幻莫測,作息時間難以調整,但從事漁業也使廖方舟和爸爸間的感情加溫不少,他笑說,「以前跟爸爸在家裡看電視,想講個兩句話,還真的兩句就沒了」。

回想兒子第一次出海,廖方舟的父親廖雙旺表示,「方舟算運氣蠻好的,第一次釣就可以釣到不錯的魚!」廖父幼時同樣受到父親啟蒙,培養了釣魚的興趣,原本在天然氣公司的工作也是和漁業八竿子打不著,退休後卻毅然決然投入漁業,也許方舟是和父親一樣,有著勇於挑戰新事物的人格特質。

漁船回程靠岸船上人員清點今日漁獲量。攝影/蔡承恩

縱使工作艱辛,但能陪伴最親近的家人,也或許是支持廖方舟繼續投入漁業工作的最大動力。

過度捕撈成問題 保育政策難護魚資源

現今漁業資源枯竭,過度捕撈已嚴重危害海洋生態,除了導致漁貨量逐年下降外,有些捕撈方式甚至會傷害其他海洋生物。而台灣四周環海,漁業更是國家重要產業,為了保護海洋資源,政府陸續祭出相關改善政策,參與多個國際保護組織,希望能減緩對海洋環境的衝擊。

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執行長張正昇表示,流網及拖網是對海洋環境殺傷力較大的捕撈方式,張正昇提到,「因為它是沒有選擇性的,捕撈的量很大而且甚麼都可能捕到。」而拖網有時甚至會刮傷珊瑚礁,因此政府規定3海哩內禁止使用拖網,以保護海底生態。

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執行長張正昇。攝影/邱雨彗

為鼓勵漁民自願性休漁並遵守相關禁漁政策,政府亦提供休漁補助,累積出海作業90天以上,以及在國內港口休漁120天以上的漁船、舢舨、漁筏,皆可申請休漁補助,依照漁船種類、重量的不同最高可以申請20萬補助金。

對此,廖方舟表示,自家漁船也有申請休漁補助,一年有一到兩萬的休漁補助金,冬天因為東北季風影響,出海次數不如夏天頻繁,休漁補助金恰好可以彌補出海次數減少的損失。

無論國內外都陸續制定相關的漁業規範政策,但實際上還是難以避免對海洋生物造成傷害,「魚釣上來眼睛都是凸出來的」廖方舟提到,魚從100公尺深海域釣上來時因為壓力的關係,幾乎都已死亡,因此即使釣到禁捕魚種或幼魚,也無法放生回大自然。

「禁捕主要是不鼓勵你去抓這種魚,但如果真的抓到了,就放回海裡。」張正昇表示這是難以避免的,禁捕規定或相關保育政策只能避免有心人士捕撈保育魚種販賣,但仍無法從根本避免對保魚種、幼魚或懷孕母魚的傷害。

儘管台灣漁業規範相較過去已進步許多,但漁業經營仍無可避免會對海洋環境造成破壞,如何在經濟和環境生態取得平衡,也是現今各個產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保護海洋你我有責 一次性產品危害甚大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地球環境也被嚴重影響,近年來不乏看到令人心驚的景象,如吸管插進海龜鼻子、堆滿廢棄布料的桃園出海口、動物誤食塑膠袋,種種環保相關議題不斷產生,人類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時,卻忽略其他物種在地球上生存的權利。

行政院環保署在「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中提到,海洋廢棄物被聯合國定義為「遭人為處置、丟棄或遺棄進入海岸或海洋環境的任何持久性、人造或加工的固體」,其中又以進入環境後分解緩慢的塑膠廢棄物,影響最為深遠。

此方案是想從「源頭減量」達到減少海洋廢棄物產生,以及廢棄物對海洋產生衝擊之目的。舉例來說,現今政府開始推動許多減塑運動,諸如規定賣場不再免費提供塑膠袋、限制塑膠吸管,這些都是政府配合方案的輔助政策。

一次性餐具與吸管。攝影/林婉蘋

但其根本還是須從保護海洋生態做起,張正昇指出,設立海洋保護區及使用漁船監控系統(VMS),都能夠有效做到養護漁業資源,其中又以設立保護區成效最大。

張正昇表示,保護區可以做到讓魚群在保護範圍內休息不受捕撈打擾,更可在內繁殖,已達養護效果。

但他也說,若保護區都不開放,便會造成魚群太多所產生的溢出問題,可能造成擾亂生態平衡的疑慮;張正昇也認為VMS系統透過衛星監控漁船是否到非法海域捕撈魚類,是很有效的管理。

保護海洋生態必須從你我做起,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也提到近期在推動超市減塑的運動,提倡少用一次性的產品便更能減少海洋悲歌,還給動物應有的棲息地,也給人類自己更乾淨也安全的空間。

張正昇訪問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