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昀蓉、董昀、黃莉雅/採訪報導
地處偏遠,位在新北市五股區的獅子頭公共托老中心(以下簡稱「五股公托」)旁,有著一片生機盎然的魚菜共生農田,正一天一天茁壯;不過天天尋視它的並非農夫,而是五股公托的老人們及社工。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
五股公托位於登山道旁、佔地面積寬闊,可容納約40名老人。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附近又有公墓相伴,讓許多老人抗拒至此接受日間照顧,以致年年只招募到個位數的長輩。
談及這片魚菜共生農田的誕生,五股公托主任黃秀梅表示,因為托老中心本身配有接送長輩的車輛,所以公托附設的停車場長期閒置;三年前在一次參訪新北市景觀處的活動上,注意到魚菜共生系統不僅植物方便照顧,同時能飼養錦鯉與長輩互動。因此她下定決心將停車場改建為小型魚菜共生農園,希望能為日照中心帶來不同生機。
綠化成公托生機
參與系統建設的業者呂淑蕙表示,魚菜共生是近年新創的綠建築系統:其利用魚的糞便供給水中植物養分,污水經過過濾重新排回水池,達到「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的永續循環目標,種出不使用農藥的有機蔬果;系統同時結合農漁業與園藝,創造一幅可以吃的田園風景。企業永續發展師王獻堂提到,這套系統對一般民眾最大的優點在於不需擁有太多務農技巧,也不用耗費體能翻土,就能輕鬆種植純天然的作物。
系統建設完成後,出乎意料地大獲好評,五股公托漸漸開始出現「生機」。一位在魚菜共生系統完成前便已經在日照中心接受照護的林奶奶笑著說,「有這個(魚菜共生系統)很好玩!」林奶奶平時很喜歡來園裡走動,能夠餵魚、種菜,為她的生活增添許多樂趣。
來到五股公托的長輩都有失智或失能的狀況,身體退化、行動不便,但黃秀梅表示「有些長輩甚至會為種菜彎下腰去和蔬果互動。你們說這是不是最好的治療?」她認為魚菜共生系統讓長者彷彿再度回到年輕時農耕的體驗,為長者們帶來很大的改變。黃秀梅透露,甚至因此有長者的家屬願意千里迢迢從北投帶長者來到此處休養。
在照護與復健方面,服務於公托中心的周姓社工師提到,許多失智的爺爺奶奶,縱使已經無法記憶孩子的模樣、平時甚至呆坐在椅子上,但一看到成熟的蔬果,就會在早晨抵達日照中心,主動拿起農具,像看著自己孩子一樣寶貝地收成著。而園內種植的空心菜、韭菜、薄荷等,都成為了五股公托健康、營養的美味料理。
尊嚴養老 田園樂趣重返往昔
魚菜共生系統在五股公托除了一般的種植服務之外,還提供長輩們不同以往的復健課程,茂盛的萬壽菊從水下向上生長;配合著園藝治療師的課程,爺爺奶奶們輕輕撫過葉面,揚起的自然香氣沁人心脾,讓長輩們見人便大聲呼喊著「緊來試(台語)」,藏不住的喜悅全寫在臉上。
帶著眾人在「他所管轄」的園子內兜兜轉轉,有著「日照中心園丁長」外號的陳爺爺,其實患有輕至中度的失智症。黃秀梅表示,陳爺爺的家人過去非常頭疼於他的「搜集癖」,他喜歡偷偷溜出家門再帶回大量回收物,又不允許他人丟棄,成了家人的困擾。
來到五股公托後,除了讓家人看見不同於在家時總是讓人放心不下的他,透過魚菜共生系統,有過農耕經驗的陳古,頓時成了公托中心的得力助手兼農藝大師,連年輕社工都得求助於陳古,彷彿重獲年輕時的意氣風發。陳古現在每天都期待著早上到公共托老中心種菜、「澆花」。臉上堆滿的笑容,好似青春不曾老去。
大自然過去是人們最熟悉的環境,但現在的都市生活大大侷限活動空間,室內反之成為每個人的日常。公托中心藉著魚菜共生系統為閒置土地另闢生機,也幫助長輩們透過戶外田園樂,為晚年生活增添樂趣。
施肥不當 恐違永續發展概念
永續議題正夯,中華民國魚菜共生推廣協會理事長陳登陽表示,魚菜共生的有機水耕農業相較於土耕型,不僅更好管理也不易造成環境負擔。但他認為部分魚菜共生系統因添加營養液或化學肥料,違反了永續發展的概念,需要經過嚴格的管控與改良,使魚菜共生成為真正的永續農業。
使用陸地的牲畜糞便來堆肥,是過去傳統土耕農業最常使用的有機農作補給方式,但陳登陽指出,土壤與陸地牲畜糞便本身成分複雜、容易增加汙染風險,且可能因堆肥製作不謹慎,讓農作殘留對人體有危害的病原菌。
陳登陽舉出,去年美國多個州爆發蘿蔓生菜大腸桿菌汙染事件,有32人吃了不乾淨生菜而生病,其中更有人出現腎衰竭的症狀;就是因為在土壤中種植的蔬菜本就含有許多病原菌,吃下肚便可能產生很多問題。
魚菜共生改良自水耕栽培,不使用土壤栽種,而是透過水乘載植物,系統內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營養液等,改用魚的糞便提供養分。陳登陽表示,水資源可循環利用,能有效降低環境負擔。但他也提到魚的糞便並不能提供植物所有的養分;有許多業者直接添加營養液或其他化學肥料,這樣將可能違反魚菜共生系統初衷,甚至對共生的魚類造成不良影響。
他認為,這樣不僅不符合永續發展,更可能危害食用者的健康。因此協會設立基礎認證,嚴格審核各家農場是否為安全無汙染。目前僅有少數幾家魚菜共生系統通過認證,大多台灣的魚菜共生仍然無法達到對環境零傷害的永續經營。
永續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影響下一代的發展,王獻堂認為,魚菜共生系統非常符合這樣的概念,因為魚的糞便會供給植物需要的養份,而植物又可以淨化魚所生存的水池,形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並不會製造任何廢棄物,所有資源都可以循環利用。
熱島效應襲擊 都市建綠屋頂降溫
為減少都市熱島效應,台灣近年來綠屋頂建設備受關注,其打破城市空間擁擠、無法種植農作的限制,利用閒置的頂樓空間打造各式綠化屋頂。除了一般民眾常見的盆栽種植與空中花園,更有配合屋頂覆重且照護更為方便的薄層與新創水層綠屋頂,讓本來被水泥覆蓋不斷升溫的都市,透過綠屋頂再次找回綠色生態,對抗都市高溫。
資料來源/林業試驗所集水區經營組 |
談起熱島效應的來源,主要肇因於城市建築物太過密集,且多半使用大量容易吸熱的材料,再加上人口稠密、汽機車與空調排放廢氣汙染多、地面綠化稀少,缺少植物吸收地表熱量冷卻地表,使得城市溫度變得比周遭地區的氣溫高,形成所謂的熱島效應。
但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解方,根據聯合國環境計畫研究指出,當都市綠屋頂率達70%時,整個城市的CO2含量將減少80%,而熱島效應將完全消失。
近年來台北市政府積極推動綠屋頂建設,就是希望讓綠色生態融入日常,減緩熱島效應。與北市合作多起綠屋頂建設的業者呂淑蕙表示,綠屋頂能有效吸收溫室氣體,透過植物蒸散作用降溫,並且減少建築物表面吸收熱能。
呂淑蕙提到,綠屋頂形式多樣,除大眾耳熟能詳,需在建築建設前期進行規畫的空中花園外,還有一般民眾在自家常用的盆缽型(意指「盆栽種植」),以及兩種大眾較少聽聞的薄層型(意指「薄層土壤」)與水層型。
簡單而言,薄層型綠屋頂就是輕便型的空中花園,在建築物能夠承受的重量內,於屋頂鋪設少量的土壤,種植淺根植物;而水層型則是改以水種植,水耕系統與魚菜共生系統等均為此類。
王獻堂表示,薄層型屋頂在建造上的困難度較高,因需運送沈重的土壤至樓頂且薄層的土壤保水量低,當陽光一曬水分蒸發,就須定時定量澆灌,照料上需花費較多精力,暴雨後也可能土壤流失賭塞水管;而水層型屋頂材料主要為自來水,在照護上更為輕鬆,但所花的資金也較高。兩種設施均有其優缺點,端看使用者的需求為何。
呂淑蕙表示,建造綠屋頂可活化閒置財產,同時也能透過屋頂覆蓋的植被,降低都市熱島效應,以提升環境永續發展。透過綠屋頂的建設,年輕世代的都市原住民也能在城市水泥叢林中找回自然的綠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