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莉雅、李昀蓉、董昀/採訪報導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發布《2018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18)指出由於新聞充斥錯誤消息,導致台灣人對新聞信任度偏低,而台灣的網路媒體尤其如此,為求點閱率而衍伸出許多漏洞。近年媒體嘗試以付費訂閱制度以減輕點閱的壓力,這類做法可能為媒體帶來危機或轉機。
資料來源/《2018數位新聞報告》、製圖/黃莉雅
報告也指出,台灣有58%的人在社群媒體上看新聞,導致網路原生媒體生存不易。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認為,媒體若要在大型社群平台如Facebook、LINE上獲取更多關注,就必須使用「震驚!專家:這樣做恐致癌」等聳動標題,因此造成圖文不符、內容農場等現象產生。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林照真也表示,現在網路媒體可能要求記者一天出產五則新聞,而一則新聞一個月至少需有30萬的點擊率。為了競爭即時新聞,媒體不求證訊息的真假,造成三器新聞(瀏覽器、監視器、行車紀錄器)頻頻出現在網路媒體中。
曾經在自由時報工作的媒體小農執行秘書長陳啟勳表示,台灣網路媒體生態有著嚴重的「速食化」現象,許多媒體為增加網站流量,不斷發布新聞、卻忽略新聞內容的品質監督,形成網路媒體亂象,也間接大幅降低台灣閱聽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度。
民眾蔡昕宜表示,平常習慣閱讀社群軟體上轉發之新聞,久而久之便不會關注特定的網路媒體。胡元輝提到,台灣民眾依賴社群媒體看新聞,因此閱聽眾經常抱持「我到處都看得到新聞,為甚麼一定要付費?」的心態,也間接導致付費訂閱在台灣推行不易。
有媒體曾提出以付費制度改善網媒亂象,林照真表示,「付費制度是品質監管的方式之一。」透過付費制,媒體可減少流量競爭的壓力,專心製作新聞,而為了保證付費的質量,新聞也會更嚴格的把關。
然而,上報董事長王健壯卻持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付費並不等於優質,並舉例國外大型付費媒體,亦有專門報導腥羶色新聞的媒體,且訂閱率極高。
銅板價支持好新聞 媒體小農成效不彰
牛津數據報告中也指出,台灣有18%的民眾願意付費觀看新聞。但王健壯認為,民眾有付費意願,實際行動的人卻很少,台灣民眾已經習慣閱讀免費新聞,要靠付費制度改善媒體亂象是天方夜譚。
2017年創立的「媒體小農」以「灌溉心中好新聞」為口號,讓閱聽眾以銅板價「打賞」自己認同的好報導,然而創立將近2年,營運依然不理想。以2018下半年為例,最高單一媒體環境資訊中心半年獲得的灌溉金額只有6萬759元。在7296位用戶中也僅有1536位儲值捐款,代表僅有二成的人付費。
目前媒體小農用戶打賞各媒體的金額,仍無法支撐一家媒體的營運,要面對資金不足,機制成效與營運等問題,媒體小農執行長陳品諺期望媒體小農可以持續成長,擴大影響力,改善網媒亂象。
王健壯表示,除了實際付費人數少,媒體小農還需面對台灣民眾基數較少的問題,台灣人口少,代表獲得的資金就相對減少,而這也是台灣媒體要轉型成付費制面臨的挑戰。
王健壯還提到,現在台灣小型網路媒體大多不敢挑戰付費制度,因為一推出付費觀看,本就不多的訂閱人數將會不斷往下掉,造成收費的金額不足以支持媒體生存,對於以網路起家的新媒體而言,很有可能就此倒閉。
而相較於新媒體,傳統媒體發展悠久、資本雄厚、收看人口眾多,應該更有利轉戰數位市場,但林照真表示,「我們的(傳統)媒體比較是把網路當成一個發展平台。」傳統媒體仍以報業為主,只是將報紙內容複製到網路,無法吸引現代網路使用者。
付費媒體在台灣,面臨人口過少、經費不足、人才短缺等考驗。王健壯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媒體辛苦撰寫新聞,採取使用者付費的模式,才能保障網路媒體健全發展。
國外付費訂閱五年功 國內新聞缺乏獨特性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於2018年公布,稱今年(2019年)4月將有望擺脫一直以來的財政危機,達到收支平衡。付費訂閱機制在國外成為趨勢,台灣媒體也不乏有人嘗試,然而成功的案例卻屈指可數。
美國知名媒體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自2005年推出付費訂閱後,曾經歷過轉型失敗,2007年從付費媒體回復全面開放閱讀。因當時閱聽人數下滑,且付費訂閱收入遠比廣告營收低。
2011年,紐約時報再度挑戰線上付費,此次採用閱讀十篇以上才收費的「付費牆(Paywall)」制度,終於翻轉廣告和訂閱的營收量,正式轉型成為付費媒體。
資料來源/MBA智庫百科 |
近幾年紙媒式微,台灣四大報積極推動數位化,許多網路媒體也嘗試轉型經營付費訂閱,然而,轉型成績卻不理想。王健壯表示,台灣網媒可以參考紐時模式,採取漸進的付費方法,讓讀者習慣付費閱讀。或嘗試香港端傳媒,只有會員才能無限制地觀看網站內報導的會員制。
《蘋果日報》已於本月(4月)10 日起實施網路訂閱制,加入會員才可收看新聞,雖然現在並沒有採付費閱讀,但推出一系列「訂閱世代」專題,強調付費訂閱時代已來臨,在發表中提到,「訂閱制已是大趨勢,如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於多年前已實行,讀者亦逐漸接受。」
除了機制上的轉變,胡元輝認為,台灣網媒需要具有非常獨特的吸引力及不可取代的特性,才有可能施行付費制。例如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是美國的商業大報,對財經人是必要的專業資訊,實施付費制度後訂閱數仍持續增加。由此來看,對特定的族群具有吸引力的媒體較容易轉型成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根據媒體小農觀察,發現其用戶較青睞具有專業度的報導,獲得較穩定的捐款,顯示具有知識性及專業度的媒體民眾付費支持度較高。胡元輝認為,若媒體不具備特殊性,實行付費制度反而會成為一種阻礙。
林照真分析,網路媒體日漸深入閱聽眾的生活,付費訂閱也將成為未來的網路媒體趨勢之一。王健壯表示,國外媒體都經歷過轉型時期的不順利,台灣媒體當然也會遇到許多挑戰,但不嘗試就永遠無法改變。
網媒淪三不管地帶 付費監督雙管齊下
近年來網路媒體亂象叢生,除了利用付費制度改善,也須建立良好監管機制。曾任公共電視總經理的胡元輝分析,目前台灣網路媒體屬於三不管地帶,無法律可以管理,民間機構如新聞評議委員會或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雖設有立民眾申訴管道,卻缺乏強制力,觀察結果多用於學術研究上使用。
要遏止台灣網路媒體亂象的行為,胡元輝提出,需要政府立法支持、媒體創造出優良的商業模式、以及擴大公共媒體的影響力等,才有可能改善網路生態,而付費媒體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的商業模式。
今年歐盟對網路平台業連結新聞內容收費達成共識,未來像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等平台,若出現任何新聞內容連結或節錄,就必須向媒體支付費用,台灣媒體紛紛呼籲跟進,保障網路媒體著作權。
胡元輝提到,台灣人口少,新聞媒體發展不易,政府更應該立法規支持新聞業。但要如何平衡政府監管與新聞自由為一大難題,他呼籲政府應該擴大公共媒體的影響力,加強公視的標竿做用,讓公視帶頭在新聞業做良好的示範,遏止網路亂象。
胡元輝表示,台灣媒體未來會走向營利及非營利媒體兩種模式,非營利以報導者為例,要積極擴大其閱聽眾,增加報導對社會的影響力,企業、民眾才願意捐款支持維持其運作;而營利的媒體,不管是用廣告還是付費制度,都要建立良好的商業模式,才能減輕媒體為求廣告商投資而一昧追求點擊率的情況。
想要改善網媒亂象,胡元輝認為,付費機制僅能是其中一個可能的選項。台灣媒體亂象是由監管制度及商業模式的不完善構成,需要先著手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創造出良好的網路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