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底層社會 有「誌」者事竟成

記者 李依珊、蔡閔璿、趙御微、陳冠妤/採訪報
位於華山的小木屋發行站,主要協助街友們進行補書。照片提供/大誌雜誌

市面上販售的雜誌刊物百百種,不同於擺在光鮮亮麗的書店中,《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以下簡稱TBI散落於街頭各個角落,也許很多人知道,這是一本幫助弱勢的刊物,但卻不明白其成長的歷程與運作過程,以及街友們因為販賣《大誌雜誌》在生活上所獲得的改善。

 

改革商業模式 向弱勢伸出援手
相信許多人對於TBI並不陌生, 雜誌內容涵蓋社會議題、藝資訊及時事。有別於他雜誌刊物TBI是透過友等社會弱勢族進行販TBI的存在是為了讓那些無家可歸和短期安置的人們能夠以正當合法的方式來獲取收入,「把手舉起來,而不是把手伸出來。」

這是TBI的信念每位販賣員都會經過專業訓練,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及銷售能力批貨,批貨成本為標價的一半,販售的所得全數歸販賣員有,不少街友、遊民也因為大誌雜得到生的改善,重拾我信心及尊嚴,重新獲生活主權。

 

生活改善有感 販賣員:「感謝大誌雜誌。」

目前擔任發行站的中和遊民收容所,與大誌雜誌合作已久,隨時讓需要補書的販賣員登記並領取書籍。此外,他們也會鼓勵收容所中,行動能力方便、能獨立工作的街友嘗試販售大誌雜誌。

在中和遊民收容所中擔任志工的蘇翊愷說:「雖然會鼓勵但也不強迫,而他們主要會得知可以販賣大誌的消息,並不是靠他們的推薦,而是彼之間口耳相傳來獲取資訊。」

謝有福販賣大誌雜誌已有8年之久,從大誌剛成立就加入販售行列直現今,謝有福示,天狀況對生意的壞影響頗大,販賣無遮蔽的販售會考慮否在雨天出勤

健談的謝有福,在台大門口販賣大誌。攝影/蔡閔璿

年來的濟不景氣對於銷售金也有影響,尤其近二路的蓬勃發展也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威脅,謝有福對於這樣的況笑說:「維持生活基礎還是可以的。」

誌將邁入第6年的高淑梅認為份工她收入以外,人格上的調整也有很大的幫助,不需要再像一樣向他人「伸手」,藉自己的力重新拾起尊嚴這對她而言是最大的改變。

大部分的販賣處都位於人多且流快速的點,客群有6成以上是學生,大部分的顧客都是先別的地方認識大誌雜誌進而購買。綽號「藍阿姨」的美玉,販售經驗長達8年,對與學生族群接觸有相當大的感觸,因為她曾在台北市實踐大學校門口的販售處工作,後來因學生的言語及行為不當讓她選離開當的環境但藍美玉提到:「我做著不偷不搶的正當工,沒理由要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言談間受到對這份工作的驕傲

支持與不支持的群眾都存,販售等同於誌雜誌門面及象,當上衝突該如何應,這問題大的考驗他們。述的問也是為什麼銷售大誌雜誌並不單純交易的因,對曾經失去工作與社會脫節的販賣員來說,如何重新社會、觸人群是大誌雜誌所希望達到的目的。

 

別於英國 大誌放眼Y世代

台灣大誌雜誌是否為社會企業也引起很大關注。社會企業起源於英國,主要是指把營運所得用來追求社會目的,而非私人營利的一種企業型態。即使不同的國家及地區對社會企業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大致上來說,大部分的民眾都認同社會企業對社會能夠產生正面的效果,其中涵蓋了為弱勢族群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以及讓他們能靠自己的力量生活融入社會 。

  • Y世代又叫千禧世代,一般指約於1980年~2000年出生的人,是源自美國世俗文化對一個特定世代所習慣稱呼的名稱。

英國的TBI是個有完整結構的社會企業,除了雜誌公司本身、基金會,還會提供資金協助小販。相較於英國的TBI,台灣大誌確實缺少了一些社會企業的成分。總編輯李取中曾在「破報」訪談中表示,「我一開始並不是為了 幫助弱勢才去做雜誌…社會企業就是企業,我們只希望能夠讓大眾有持續關注 且改善遊民的機會,但其實我們與其他商業是沒有差別的。一般社會大眾會以為我們是非營利組織,用比較高的道德標準要求,但說實話,就是商業企業,不然我就直接做非營利組織就好了……」

大誌雜誌除了幫助弱勢族群,更有一部分理念是希望透過雜誌內容,傳播年輕為的Y世代,公司更在去年推出了週刊編集》,內容涵蓋了國際政經、文化及探索,將讀者設定在20~50歲的火星世代。除了援助弱勢,亦希望透紙本傳訊息及後理念,希望們「保飢餓、持未知

大誌雜誌定期將最新一期的雜誌送至中和遊民收容中心,供遊民批貨。攝影/李依珊
內容豐富抓住讀者 「買賣」皆受惠

受到前述「Y世代」影響和近年社會關懷議題逐受到關,現在關於大誌雜誌的資訊唾手可得購買者除了想盡一份心力以外,大多數人也因為涉及議題廣泛、可以接觸不少國外消息,而願意持續支持現為大學生的涂承硯,在高中時透過朋知大誌雜誌的故事,此後也加入購買行列,她說:「第一次購買的時候不太了解刊物內容,純然是為想幫。」

大誌忠實讀者涂承硯,分享閱讀大誌心得及過去購買的大誌雜誌。攝影/蔡閔璿

除了學生外,25歲到35歲也是大誌的目標族群,任職於大同高中的羅老師也是期的支者,她為大誌優點在於封面題設定跨國際約的作者,但缺點是行銷策略的不足,和販售員工作的時間常常與表定有所差異。部分的讀者也認為,大誌的然內容多元,但有些事件僅闡述大綱,較無深入的專題報導;風格上來說一直都是朝「文青」質感的線發展讀者期待未來有不的形式發展。

然而目前進入子化時代,紙本銷售狀況每況愈下,不過仍有「實體書的擁護者」支持著大誌,對於他們而言一本能用手翻閱才更加有意義與價值,這樣的想法也與李取中的創辦理念不謀而合

一本好的刊物、有社會意義的刊物是需要大家不斷向外廣與介紹,透過這樣不蔓延,讓原本不被重視的角落族群慢慢被觸及,讀者的愛心加上努力改變生活的販售員,社會上的弱勢族群正斷朝向更好的未來翻轉。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