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育彤、胡靜珊、林欣妮/採訪報導
炎炎夏日,近日溫度與用電量屢創新高,民國106年815大停電事件的噩夢是否會再次上演,成了人民與企業的隱患與憂慮。政府大談非核家園並回應電力供應無虞,卻在今年屢屢發生跳電及停電的事件,衝擊整體經濟運作與成長。
一個國家的備轉容量率維持在15%左右是相對安全的範圍,然而我國於106年度卻有315天低於10%以下進入黃燈(供電吃緊)範圍,其中106天低於6%為橘燈(供電警戒)。
|
根據往年統計發現,當備轉容量率越低時,限電次數也隨之攀高,這些現象與數據無不警示著我國現今電力供應之危急處境。雖然備轉容量率低的情況並不代表會缺電或停電,但當備轉容量率越高,發電廠就越能忍受機組故障的量及應變不可預測的天災、突發事件。
根據台電統計資料指出,106年台灣的製造業總用電量占全體的75.04%,其中又以電力與電子機械器材製造修配業占43.07%為大宗,從此處可看出若發生缺電、跳電的問題,製造業將受到巨大衝擊。
而半導體產業占台灣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15%、產值全世界排名第三,無庸置疑是台灣的龍頭產業。一旦發生無預警停電,對這些近年進入三奈米製程,電力需求倍增的半導體業者而言,整個生產線的晶圓片都將報廢,損失慘重。
就讀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的池家豪以烘烤麵包來比喻產製晶圓片的過程,「晶圓片的製作過程就像是在烤麵包,一發生缺電或跳電的情形,那些被烘烤到一半的『麵包』將無法使用。不僅僅是產製過程,在測試晶圓片的過程如若發生電力不穩等相關問題,將使得測試的數據遺失,對於時間及人力資源都會造成影響。」
面對停電等相關突發狀況,雖然大部分業者設有不斷電系統,但這也僅是應急,只能支撐1到2小時。以106年8月15日的臨時大停電為例,當時停電近兩個小時才恢復供電,雖然大部分科技產業無受到影響,但仍造成全台科技園區近20家廠商受害,損失超過上億。台灣的電力供應及能源是否充足成為許多科技巨擘心中隱患。
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公開表示,「台積電一分鐘都不能缺電」,停電1分鐘足以使得台積電損失81億元,影響3天的產能,對該季營收影響3%。不僅止於高科技產業層面,大部份製造業工廠都承受不起臨時跳電或缺電,一旦缺少電力,許多仍處於生產製程中的半成品將全部損毀,輕則損失原料,使得營運成本大幅增加;重則延誤出貨,影響商譽。
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張淑華也指出,若半導體產業因能源問題選擇移出台灣或使得以科技為主的外資卻步,對國家內部而言,投資的銳減將使得就業機會減少,人民所得、生活水準被迫下降,年輕人選擇出走,最典型的例子像是:泰國、印尼;從國際層面來說,台灣在國際產業鏈上很重要的一環是半導體產業,如果這個消失了,也不禁令人憂慮,台灣在全球經濟體上的立足之地何在。
能源危機是台灣政府急需解決的燙手山芋,其將侷限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無論哪一個方案都不是全然完美,唯有理性、公開的共同討論,並基於成本效益的角度下思考,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拚綠能發電 專家提醒:別忘了「看不見的成本」
隨著經濟起飛,產業用電需求不斷增加,為了因應攀升的用電量,台灣開始增設火力發電廠或核能發電廠來應對,根據台電所公布的資訊,民國106年火力發電約占整體發電量的80%,核能約占10%、抽蓄水力約占1%,而近幾年,我國也開始推動再生能源發電,去年再生能源發電約占發電量的5%,然而,各種能源發電帶來的成本問題也是重要課題。
發電成本的高低會明顯反映在電價上,台電發言人徐造華表示,電價是由電價審議會來決定的,由於我國資源缺乏,98%的能源仰賴進口,因此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勢必對能源成本造成影響。
除此之外,發電成本也必須考慮到電網的設置是否能穩定的供應電量、電價的規畫是否在人民可負擔的範圍內,以及為了不影響環境而加裝預防設備的費用等問題。
對於目前大量用電情況下,台灣的電力供應是否穩定?徐造華表示,台灣目前的備轉容量率為6%左右,明年則計畫提高到10%,讓電源供給更為充裕。另外,台電每年也會規畫機組檢修,透過一機組檢修一機組發電的交替模式來維持電量供給。
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能源發電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備受關注。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京明表示,不管是何種發電方式都會對環境造成干擾,像是火力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會造成全球暖化、硫氧化物會造成酸雨,也會產生懸浮微粒而影響人的大腦、血管、免疫系統等;核能發電雖然在發電過程中沒有汙染,但核廢料的放射性,至今仍無法完全處理。
目前我國再生能源發電是以風力和太陽能為主,王京明也提到,風力發電機的設置會影響候鳥的飛行路線、產生噪音,其中低頻噪音會影響到人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等;太陽能光電板的製作過程也會排放少量的碳,且內含有毒物質乙二醇、聚乙二醇,若處理不當也會影響到環境、人體。這些發電對環境、人體所產生的傷害看不見,但它卻一直不斷發生,隨著時間增長,傷害也會越來越明顯。
電價反映的是我們所能看到的發電成本,例如發電機組的建設費用、機組的維修、發電所產生的廢棄物處理和人員的薪資,然而發電對環境、人體、生物所產生的影響我們短時間內是看不見的,但是這些看不見的成本都不該被忽視。
缺電成企業隱憂 工程師示警:損失至少千萬
自106年8月15日全台大停電事件,我國企業、政府、民眾開始正視能源議題,尤其是對高科技產業,以及航空業而言,無預警停電或是否缺電的問題,不僅可能使企業因損失巨額,最後選擇出走,亦會影響台灣在國際、國民心中的形象。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103年有1588萬5237人從桃園國際機場出境,同年,入境人數約1612萬2652人,而總貨運量高達16億6243萬3856公斤。因此,在眾多旅客往來台灣的情況下,若國際機場發生停電或被限電的問題,除了可能導致民眾的登機時間延誤,入、出境速度變慢,也會造成旅客在沒有空調的密閉空間裡,無法順利提領行李、貨物,嚴重損害國際旅客及國民對台灣的印象。
另一方面,製造積體電路時,多數晶圓廠會製成12吋的大晶圓,而每個晶圓上則有好幾百顆的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因此,從剛開始將進口的矽晶棒切割成矽晶片,到加工成晶圓片,都會有許多重要的步驟或是加入有機溶劑的過程,若工廠突然停電,可能因為無法立即清除矽晶片上的有機溶劑,導致晶圓毀損,而每片晶圓片的損失將近於七至八位數起跳的價額。
曾於科技公司就職的林姓工程師表示,對高科技產業來說,停電並非僅有金錢上的損失,甚至可能導致產貨量不足,影響公司的商譽及對客戶的信用。雖然每間工廠都設有不斷電系統及緊急發電機,停電時公司內部也會立即備份資料、數據,但這些設備只有一天黃金時期,若無法於一天內復電,便會使企業成本提高,每秒鐘損失好幾千萬。
為了預防停電帶來的危機,桃機在每周、每月、每季,會安排停電演練時間,甚至和跨單位演練,此外,供電設備的廠商,亦長駐於機場內,針對機器進行保養。
桃機維護處處長孫宏彬表示,一旦機場真的發生停電,將優先針對「旅客、行李、貨物」三部分做緊急處理,機場會立刻開啟不斷電系統,讓行李輸送系統、旅客動線、出境及入境手續能繼續進行,而空橋、地下行李處理廠的緊急發電機,將於3到5分鐘內自動打開,讓旅客可以準時登機、行李能分配到正確航班,入境的乘客能快速領回行李。
不過即使多數企業有充足的措施應對停電,但是緊急發電機是以「加燃料」的方式運作,若真的發生長時間停電,將加重空氣汙染,人民的健康亦會受到嚴重傷害,另外,長期無預警停電也會造成企業恐慌,使得產業外移、我國失業率上升,屆時,既影響我國經濟,對於台灣外交也會有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