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晏琳、黃雅婷/採訪報導
談及紙紮藝術,你是否會把它與死亡連結在一起?談及死亡,你的理解又是什麼?怎樣的事物會出現在你的想像當中?恐懼神秘、鬼魂禁忌,悲傷的、莊重的、避之唯恐不及的?藝術家張徐展,將透過他的系列個展,突破你對紙紮及死亡的既定印象。
張徐展的家族從事傳統紙紮行業,自小便接觸這項傳統技藝,生死之事對他而言也並非難以想像。或許是從小生長在如此的環境,他總能用輕鬆的態度來看待死亡這件事。在張徐展的創作中,時常可見他將自身對於死亡的觀點、生命存在意義的思考等元素融入作品裡頭。特別的是,在探討生命與死亡的詮釋、面對現實的無奈及對事情的反思,都利用所謂黑色幽默與詼諧的方式作呈現。他的創作主要以影像動畫為主,動畫裡場景的搭架、紙偶的製作,皆透過傳統紙紮的技法,結合創新的思考建構而成。
老鼠,是張徐展此次創作的主角。記得那個陽光燦爛的中午,被囚禁於籠子中的老鼠在九分滿的水桶裡掙扎尋求逃脫,桶子裡的水,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特別耀眼……。「那時並不知道老鼠即將面臨死亡,只覺得那樣的陽光和水面,場景很美。」小時候的記憶深刻地在張徐展的腦海留存,他說:「當時你會認為,那種場景跟死亡完全沾不上邊,但長大後才發現,其實在下一刻,他離死亡是那麼的接近。」這樣極大的落差,讓張徐展感到有趣,更對死亡產生不同的反思。
大眾對死亡這件事情普遍感到避諱恐懼,但對從事紙紮行業多年的他們來說,死亡只是生命中一部份必然存在的時刻。張徐展希望能用比較詼諧的角度去看待死亡,傳統紙紮的手法加上他獨有的幽默創作手法,他認為,透過創作重新詮釋紙紮,便是重新詮釋死亡的觀點。
黑色幽默的創作形式
在張徐展的作品裡,幾乎看不見所謂對死亡既定的負面刻劃。
其中幾個老鼠作品,就是模擬曾在工作室附近看見的老鼠屍體,乾乾癟癟的,四肢只剩下手還在。他想像老鼠從生存到死亡的經歷、想像這個生命,在這個城市中相對卑微的模樣。這樣的發想融入了影像作品裡,他將老鼠生活的姿態動作與死亡的過程編成了一支舞蹈。在他們的彩帶舞裡,紅色的彩帶便是代表腸子,舞蹈中,老鼠把腸子拉來拉去、隨意甩動。明明講述的是死亡,卻營造一種違和的歡樂氣氛,這樣的畫面感便是張徐展特有的黑色幽默。
除了影像的主要創作外,若是仔細留意展場地上,便會發現死去的老鼠模樣。張徐展在他的創作理念裡跳脫常人認知的死亡,他所創作的老鼠,死亡僅僅只是失去他的行動能力,但靈魂精神仍在。這些老鼠各自的名字發想來自每天睜眼時的第一個念頭,像是Oh!A Wonderful Day!這樣樂觀的想法,與Oh!I’m Sorry!抱歉我的屍體還待在這,擋住你的去路這種自嘲式的幽默,以及Oh!My God!天阿我怎麼還在這的悲觀念頭。種種的作品形式,都一再表現出張徐展的獨特創作風格。
扭轉對死亡的認知
在一般人的想像裡,紙紮就是有陰間、鬼魂的形象,但對張徐展來說這些都是不存在的,就只是被製作的娃娃、一個商品,僅此而已。另一方面他也曾思考過,國外的人不會對這種創作形象產生恐懼,是否就是因沒有華人這種既定的觀念?他認為,其實對於紙紮感知的建構,是來自於某種意識形態的灌輸。而這樣的想法也逐漸得到應證,張徐展說,以前在辦展覽時,有媽媽帶著小孩要進去參觀,但看到外頭介紹寫著紙紮人時就趕緊離開,有趣的是,小孩卻一直吵著說要看。他的想法是,大人已有偏執的印象排斥,可對小孩而言,對於紙紮的想像是近乎空白的,所以才能直接穿透那些符號,以純粹的角度去觀看作品。
張徐展說,對普遍人而言,在某個年紀、時刻才會接觸到死亡,所以死亡這件事是神秘的。人們對恐懼的想像可能是來自從小到大,外界對死亡的渲染描繪,一種過度想像的過程。再連結到自己的偶動畫創作,張徐展的目的便是利用其創作來翻轉,把文化系統轉成自己的影像內容,推翻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既定認知。只要處理這些與之想像相反的東西,他認為,當人們看見這些產生的反差,就足以讓人思考背後的內容意涵,進而重新面對生死這件事。
傳統與當代藝術的連結
家族的傳統紙紮業無庸置疑影響了張徐展的創作型態,他舉了未公開的作品「缺憾許願池」為例。做生意時,喪家很常會有特殊要求,像是丈夫生前非常喜歡釣魚,卻因釣魚而死,遺孀便請他們製作釣竿,希望丈夫能在另個世界完成他的心願,繼續釣魚。張徐展覺得,這種行業在某種程度上就像「許願池」一般,滿足那種生前無法達成慾望的補償心態,因此將這樣的想法作結合,成為他獨一無二的作品。
但有輔助、便也會有掙扎。就像對於死亡有另種與他人不同的見解一樣,張徐展並不喜歡照本宣科的東西。對他而言,藝術就是可貴在它的創造性,所以並非那麼喜歡工藝傾向的傳統紙紮技術,他更希望的是,突破既有的框架,去做另一種特別、不同的展演方式。關於這點,索卡藝術中心策展人沈耿立說,張徐展的作品裡,文化是走在藝術語言前面的,大家先看到文化,才了解他的藝術語言。沈耿立認為,在張徐展的作品展演中,把傳統變成當代藝術內容的轉譯過程,尤其對西方人來說更是一種趣味的觀看角度。關渡美術館策展人高森信男則指出,台灣在面對生死文化時,是抱著悲觀、禁忌、恐懼等等負面的角度來看待,但張徐展卻選擇以輕鬆詼諧、趣味的方式來面對,讓人在死亡的見解又能有不同層面的認知感受。
對死亡概念的詮釋,遠比平時我們的想像空間還寬廣,它的面貌由人架構而來,同樣也能由人傾覆而去。對死亡的觀感如何、如何想像死亡,一切皆無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