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筑雅、陳柔杄、廖羅源、楊富閔/採訪報導
近年來隨著身心障礙類別與等級(以下簡稱障級)比以往嚴重的學生進入特教班,特教老師的負擔也愈來愈重,看似完善的制度下卻隱藏許多疏漏。特教班學生的教育方式,也需要家長和政府站在同等的立場,真正瞭解孩子的需求。
師生比懸殊 障級加劇更是難題
根據104年新北市教育局統計,新北市身心障礙生占所有學生總數2.8%(將近30萬人),但特殊教育卻一直是社會邊緣的一群,依據《特殊教育法》規定,特教班老師與學生的比數為二比十,但目前特教班多為集中式教育,也沒有障級分別,即便班上重度智能障礙者超過半數,老師人數也不會增加,形同看不見的負擔。
文山區某匿名特教老師(以下簡稱教師A)表示,特教生和普通生最大的差別是有些特教學生無法聽從指令,必須用動作讓他知道現在要做什麼,而且,有些學生會有自己心裡的一套規範,例如:強迫別人將衣服上的帽子戴上、不能超過桌子的某條線等等,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殊狀況,在師生比失去平衡的情況下,老師要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變得更加困難。
教師A提到,目前遇到最大的困境是師生比懸殊的問題,以前特教學生大多是輕度障礙,二比十的人力是足夠的,但隨著障級重度的學生增加,老師越來越分身乏術,教師A說:「在特教新生剛進班時都會有一份他們的個人報告,用來了解每個學生的障別及程度,因應每個學生程度和學習狀況不同,為他們設計專屬的課程」但近年來障級較為嚴重的學生不像以往送入特殊教育學校,而是進入特教班,而在障級加重的情況下老師比例仍然沒有改變,特教老師們將面臨比以往更大的負擔。
為了彌平人手不足的問題,有時會由特殊教育學系的實習學生或學生志工一同協助設計課程,但當正式老師請假或從缺時,就只能另外聘請代課老師,不過招聘的代課老師未持有特教教師證,不理解特教學生需求,進而衍生更多麻煩。
教改反加重教師負擔
除了師生比的問題,教師素質及流動率也急待解決。目前特教班裡代課教師比例偏高,有些代課教師的教學經驗及知能比不上正式教師,再加上流動率高,教師無法確實掌控學生學習狀況,導致教學品質低落;即便是正式教師,在繁雜的事務壓力之下,也早已失去熱忱,抱持著「做到這樣就好」的觀念。
「無知」抹殺專業 誤會讓特教老師更灰心
近來炒得沸沸揚揚的吉林國小特教班老師將唐氏症學生綁在椅子上的新聞,各界輿論都抨擊著該名教師的不適任,但這個看似虐待的教學手法其實是一種為了防止學生跌下椅子的輔具。教師A認為,有些人不理解特教老師的難處,卻藉由照片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否定老師們的努力及付出,這不僅是對專業的踐踏,也讓越來越多人對特教老師這個職業卻步。
面對誤解,景美國小特教班教師顧琬婷提到,每在新生入班前,都會先跟家長建立好關係,大多數家長不理解自己孩子的需要,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有甚麼不同,所以時常用錯誤的方式和態度教育孩子,但學生的家庭教育也需要跟學校配合才能有顯著的效果,因此只要家長能信任老師的專業、體諒老師的難處,也就不會有誤會甚至造成紛爭。
十二年國教課綱出爐後,因應加深整體學習難度,在特教生和一般生一體適用同一套課綱的情況之下,小學教學內容成為特教家長們的疑問,「我們的孩子(專業課程)真的需要學到這麼深嗎?」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啟智教育促進委員會委員尹淑莉表示,因為專業知識增加,壓縮原本孩子學習生活自理、人際互動等課程的時間,甚至,會有特教班老師因為按照課綱上課、上得太難而陷入教學困難。
「課綱是死的,課程是活的。」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啟智教育促進委員會委員廖婕汝認為,教師授課方式應更多元,並且站在家長的立場,讓孩子們學習不只課綱上死板的內容,而是生活技能以及社會融入。台北市政府東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也已發現這個問題,透過宣導和親身示範,告訴教師如何有效使用新課綱上課,但是,鑑於特教老師平時瑣事過多,這樣的宣導課程,成為教師額外的負擔,因此目前成效仍有限。
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特別是在弱勢家庭、繼親家庭,家長容易因為不知道怎麼教孩子,而疏忽對於孩子的教育。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社工組組長廖雅玲表示,協會因應此現況辦理「弱勢家庭子女課後服務」,希望透過一對一到宅服務,教導孩子的同時也教育家長,讓他們瞭解身障孩子可以怎麼教。
落實IEP 家長是孩子代言人
尹淑莉認為,家長是孩子的代言人。親師之間溝通的默契,是特教班孩子能否得到良好教育的關鍵。台灣設有個案教育計畫(IEP)制度,也就是教師應在學期之初為每個孩子擬定個人專屬教育計畫,並由家長和教師召開IEP會議,共同討論孩子的學習目標,儘管立意良善,但各校施行的落實度仍有落差。
由於目前IEP會議僅規定必須參加的成員只有教師和家長,並未強制學校行政機關和醫療專業人員也要參與會議,導致有些計畫過於潦草、不符合孩子需求,或者有些老師僅口頭和家長說明、草草了事,而家長又因為對特教制度不熟悉,以及害怕孩子被老師貼上標籤,僅僅簽到,並沒有確實與教師進行深度對談,使孩子權益受損。
廖雅玲表示,學校各處室間的溝通協調也要做好,特教班原本隸屬於輔導室之下,但有些學校會變成特教和輔導完全分離的狀況,當家長有疑慮時,輔導室會說他們只處理輔導的事務,特教不歸他們管;反之,特教班則專注在特教課程上,不參與輔導相關事宜。但是孩子的學習情況本來就不能完全被分割,應該要各處室統合,才能更有效協助這些孩子。
廖雅玲也強調,家長應該更為積極,主動了解孩子學習情況,以及在IEP會議和教師確實溝通學習方向等,真正落實IEP制度,使得這項政策不再淪為口號。改變傳統只看見孩子問題的思考模式,轉而主動發現孩子優勢,親師雙方共同瞭解孩子需求,以提供孩子所需的服務與資源,才能使得整體環境改善,身障孩子也能獲得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