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鄧健文、高偉倫、簡佩儀/聯合報導
近年電競產業急速崛起,加上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改變,不禁令人對電競市場的未來發展有無限的幢憬,台灣電競已經發展十年,不少選手從舞台上獲得榮耀,也有更多選手為了生活含淚離開,在2012年TPA勇奪世界冠軍後,電競再度備受重視,終於在11月7日三讀通過《運動產業發展條例》。
以新興形態出現 電競地位不能被輕視
部分國家對於電競相當重視,中國於2003年已把電競列為第99個正式的體育運動項目,也被正式列入2022年亞運比賽項目,有望成為奧運項目。但台灣電競圈卻依舊在原地踏步,透過國內外的電競環境差異,更能突顯出台灣的不足。
台灣很多家長與學童接觸電競的途徑只有在轉播中看到選手比賽,對他們而言,電競就是打電動,家長對電競這項工作有很大的疑慮,但TESL營運總監林祐良認為,電競是現在全球非常主流的運動以及娛樂產業,在國外都在發展電競的情況下,如果台灣沒有跟進,等到政府或民間發現它未來的商機時已經跟不上,在整個商業利益之下,其實後面代表的是一個產業鏈,不只有選手而已,所以要讓大眾知道電競產業發展之後,可以帶動更多的就業機會。
通往夢想的道路從不容易
電子競技,是一種高強度的對抗和競爭,而非以往人們想像的電動。電競職業選手每天訓練的時間可高達12小時,甚至在臨近大賽事之前還會更長,這比起其他體育項目的訓練時間長很多,這一點也是令電競選手職業生涯時間變短的主要原因之一。
英雄聯盟戰隊J Team的教練陳廣峯(原為AHQ戰隊的選手)透露,選手的生活只有訓練、比賽、吃飯、睡覺,他認為當電競選手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在戰隊中工作,一方面要承受很大壓力,另一方面要跟許多很強的人做競爭,要從中脫穎而出其實是很困難的,並希望大眾不要只看到台灣電競光鮮的外表,雖然它曾經很光榮過,但背後的付出大家往往沒有去注意到。
電競圈的困境打破刻板印象
同屬J Team的總監沈威廷(以下簡稱Willy)強調創辦電競公司的理念,J Team只會用台灣選手,他對台灣小朋友在電競的天份相當有信心,只是很容易半途而廢。他認為,亞洲人在反應速度上不輸外國人,即便在其他比較看重體能、身材的球類運動拚不過,但可以在電競上扳回一城,讓其他人知道電競、知道台灣。
Willy的父母只希望他完成學位後投身公務員,但充滿熱誠跟夢想的他堅決不要跟隨他們的腳步,要靠自己雙手打拚、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擁有碩士學位、高學歷的Willy在這片充滿未知的領域中不斷嘗試,最後成就了今天的事業,也得到父母的認同。Willy用一句話總結了他所做的一切:「我要父母為我感到驕傲﹗」
支持的最好方法就是承認電競
電競選手常面臨的二大問題:學業和兵役。選手們如果在年紀不大的時候投身電競,就代表要放棄學業。但如果有政策讓電競選手們既可以投身訓練,同時可以得到學位,將使這個新興產業的發展更加興旺。如果把電競當作正式的運動項目,各大企業便能紛紛前來贊助,畢竟電競的市場和發展潛力還是相當可觀的,而且可以全額扣抵。
電競急速發展帶領經濟E世代
雖然台灣電競聯盟(以下簡稱TESL)早在2008年成立,但在2012台北暗殺星(以下簡稱TPA)於英雄聯盟第二賽季世界賽上奪冠後,電競開始在台灣發光發熱,國內觀看電競比賽的觀眾逐漸增加,同時,國民也對電競圈的生態有更進一步的認知。
自TESL成立以來,台灣電競發展已將近十年,但每年都被當作電競元年,林祐良表示,很大一部分是資源不足的問題,不管是企業、隊伍、賽事組織或是遊戲公司,所能運用的資源都很有限,而且它們本身是商業組織,一定會有商業性的考量,所以企業當然會希望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幫助,讓它們在資源或資金上面的運用能比較有彈性。而擔任職業賽評的湯米解釋,電競發展的速度是一個比較題,如果要與電競經發展許久的韓國相比,台灣起步速度偏慢,可是就整體而論,雖然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目前處於穩定成長中。他認為近年來電競蓬勃發展,不論是政府或民間組織,都投以相當的關注,包括學校設立專科、設置場館或是創辦比賽。
台灣電競未來發展
電競在台灣努力了近十年,在今年終於成功跨出第一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在今年5月17日初審通過《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將電子競技納入產業項目,在11月7日通過三讀。
台灣電競一直沒有一個官方的組織,林祐良表示,之後體育署會將中華民國電子競技協會(以下簡稱協會)輔導升格成正式組織,在體育署底下跟TESL關係就不會與過去一樣。基本上,現在二邊的作業已經分工,協會主要在處理職業隊伍或原廠對政府的需求;TESL則比較偏向是一個賽事組織,專門辦理賽事,屬於執行端,因此會以公司的營利方向思考,協會的部分會以比較官方的角度看待目前電競發展趨勢跟未來走向。
協會副祕書長洪梓硯指出,大家都在討論電競是屬於體育還是運動,事實上,國家把它分為一項運動。他認為,運動是人跟人之間的競爭關係,並非每分鐘要留多少汗、心跳到多快,然而一般問卷調查時,未在第一欄針對運動進行定義,導致民眾誤解其義。
電競正名可望在年底通過,民進黨立委鄭寶清認為,電競能帶動整條產業的發展,從軟體設計、硬體製造,甚至是電競選手的轉播,包含寫稿人員、轉播人員,以及掌鏡人員,並且電競選手退役後還能當老師或是軟體設計、硬體設計的工程師。
鄭寶清表示,台灣現在只要做到跟電競有關產業的硬體設備,都可以賣到很好的價錢,當長者意識到產業背後的利益,便會改變原有觀感。他認為,如果電競選手薪水一個月是100萬,打完之後下來,薪水有50萬,家長就不會反對孩子成為電競選手,但仍需要時間才能慢慢改變他們的看法。
電子競技已被中國列為第99個正式體育運動項目,鄭寶清表示,台灣已經通過相關法令,並在亞運奪得1金1銀1銅的佳績。他指出,亞運已經把它變成運動項目,台灣理所當然也會跟進,況且在努力的過程中,總統有特別幫忙。
待台灣電競正式成為運動項目後,賽事資格的規範必須更加嚴謹,遊戲有一定的成立週期,在進行發展行銷時,會藉由不斷的賽事提高遊戲曝光度,帶動更多玩家。林祐良指出,若廠商舉辦的賽事符合固定性與公正性這二點是可行的。
即使電競發展越趨明朗,仍有許多人對於電競圈有疑慮。林祐良認為,若政府能額外丟一些預算,或是鼓勵國營企業投入,後續的發展會越來越好。鄭寶清則表示,要將電競產業變成NBA或大聯盟,使運動選手可以比賽,才能改變現在的電競環境,而現在看電競的冠亞軍賽,比看大聯盟跟NBA冠亞軍賽的人數超過1000萬人,代表有市場,只是台灣尚未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