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L新氣象 賽制更新
記者張詠菁、謝璩安、陳羿妏、高幼妃/聯合報導
SBL新賽季即將在十二月登場,與往年不同的是,中華籃球協會在今年推行「認養主場週」,也就是在未來十六週的賽季裡,七支隊伍都能夠各自認養一週至兩週的例行賽主場,以刺激民眾買票入場的慾望。
過去SBL在賽制安排上,分別在台灣各地場館進行,場館內並沒有明確的球隊主題。籃球協會秘書長李一中表示,透過推動「認養主場週」,突破以往的賽制,增加新鮮感並提高票房收入。而上升期間的所有支出以及票房收入都歸屬球團,目的就是希望球團能為了增加票房而包裝球員,當新生代的球星出現時,也能塑造球隊形象,並擴展球迷市場,重新讓SBL受到關注。
類主場賽制有益籃壇現況?
在台灣體壇中,除了棒球以外,運動比賽使用主客場制較少見。曾經在高中聯賽打出亮眼成績,現役裕隆球員周柏臣表示,期待新賽季制度的改變,能對所有球員帶來正面發展。
周柏臣認為在主場優勢下,球員們不僅能在熟悉的環境下比賽,觀眾對於球隊的周邊商品或者認同度也會增加。以往球賽可能只會辦在特定城市,此次「透過認養主場週」的推行,期盼能刺激當地票房的成長,且增加SBL聯賽的討論度。
即便賽制改變對球員有正面影響,但周柏臣認為台灣雖有一定的觀賽人口,基於地理環境不同以及球隊行銷方面的不足,可能無法真正達到主客場制的效益。

在SBL籃球聯賽擔任多年球評的李亦伸說,台灣籃壇有積極的作為是件好事,但這次籃協推行的類主場制,他認為效果有限。李亦伸建議,以目前的體壇狀況來說,台灣應集中賽程在某個地區或球場,使球迷往同個地方聚集,習慣在同個場館觀看比賽,將某個場館地區塑造成籃球聖地。「要讓民眾對籃球聖地有崇仰,而不是像類主場制,球隊對於當地居民沒有情感繫絆,比賽球場像便利商店一樣方便也沒有用。」

對國內籃壇關注逾十年的賴姓球迷認為,改成類主場制後,雖然有城市冠名,但大多球員都並非扎根在該隊的主場城市,當地民眾認同度不高。且台灣地狹人稠,多數人不像中國或者美國人對於自己的出生的城市有強烈的區域意識及情感,因此對他來說,改變制度並不會增加他進場觀賽的意願。
台灣SBL球壇以往無法發展為主客場制的原因以及轉型困境
李亦伸說,雖然嘗試新的賽程制度是個突破,但過去實行賽會制的SBL,在轉型為主客場制時可說是困難重重。場地硬體設施不足、球團企業以及人才問題、組織結構的缺失和產業文化等阻力、障礙不計其數,導致許多試圖改善球壇現況的措施真正實行起來卻沒有太大的實質幫助。

就場地硬體設施而言,台灣目前的籃球場館並不完全,如要真正成功經營SBL主客場制度,首先是需要有七個隊伍的七個專用球場,且球場必須是適用於冠亞軍賽的球場規格。其次是精彩的比賽、固定形式的周邊商品,讓球迷一提到這個球場就能反射連想到是哪個隊伍的主場,並逐漸培養出主場風氣。
以中華職棒為例,桃園棒球場能將主場制運用的如此成功,是因為Lamigo桃猿隊把球場塑造成一個棒球的嘉年華會,球迷觀賽不但有舒適的座位,也有許多飲食和周邊商品,甚至會配合球賽有不同的主題派對。
長時間的經營下,「主場」在觀眾心裏生根,提到桃園棒球場就會說出「全猿主場」這樣的標語,經營了許多球迷,才有了現在的盛況。且有別於籃球場館的是,棒球場除了偶爾會舉辦大型演唱會外,剩餘時間都是作為球場舉辦球賽,因此棒球的場地較為適合實行主客場制。
李亦伸認為,雖台北市有台北體育館、台大體育館、和平籃球館等規格較高的體育場館,但這些場館並不能成為固定籃球隊伍的專用球場,籃球場館不只籃球,許多球類運動或是宗教法會、演唱會都需要去租借,造成籃球比賽能使用球場的時間大幅減少,更難發展主場制。
